上海美术馆这栋历史建筑,已经难以承载上海双年展这个“日长夜大”的“壮小伙”了。上星期六,等候进入上海美术馆参观双年展的观众队伍,竟然排到了人民广场。
名气渐大 人满为患
根据上海美术馆的容量,每天5000人次的观众已经算是多的了,那天竟然达到了11000人。据悉,馆方对节假日高度紧张,唯恐人满为患,出什么乱子。上海双年展创办至今已有7届了。规模和知名度皆由小变大。其展出场地却一直是在上海美术馆。其实到了近两届,无论主办方还是参观者,都越来越感到应该给上海双年展换个更合适的“家”了。这就像孩子长大了,衣服不合身了。
空间太小 无法安置
上海美术馆不适应双年展的原因多多。首先是空间太小。双年展主要展出当代的实验性、探索性艺术作品,其中不少作品需要很大的空间,如大型装置作品、雕塑作品、与参观者互动的作品、大型的影像作品和多媒体作品等。有时候,一件作品就要占据一整个高大的展厅。有的作品甚至连室内都无法安置,而要放置在户外。
国外展览 遍及城区
世界著名的威尼斯双年展规模几乎遍及整个城区,公园、老厂房、教堂等数十处建筑都成为展出场所。多年来连续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艺评家陆蓉之说,她每次都非常勤奋地尽可能多地参观,但是从来没有一次能够看完威尼斯双年展的所有内容。相比之下,以上海美术馆区区5800平方米的展出空间来操办上海双年展,确有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窘迫了。据本届双年展总策展人张晴说,本来有一件很精彩的作品就因为太大了,没地方放得下,不得不放弃了。
双年展较为注重大众效果,注重与观众互动,宽敞的空间才能保证这样的效果,否则非但难以体现这样的意图,更会因为人满为患而对观众和展品的安全产生威胁。
新潮古典 风格相悖
相对于双年展艺术风格的新潮前卫,上海美术馆建筑堪称“古典”。上海美术馆更为适合相对经典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的作品展出,如架上绘画等。许多前卫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展出,“气场”不对。双年展不仅仅是对艺术创作的大胆探索,对艺术展览形式也有全新的理念。双年展不是展出“经典”的,它的重要性是把各种新的艺术探索放在自由氛围中,由实践检验,优胜劣汰。所以它需要的不是“艺术圣殿”,而是宽松、公平的展示平台和百花齐放的艺术批评。一些专业人士认为,或许把较成规模的老厂区进行改造,会成为更合适的展览场地。
建筑受损 保护文物
上海美术馆是文物保护建筑。双年展的一些作品体量相当大,会对这栋老建筑造成很大的负荷。另外一些作品在安置、固定的过程中,需要在墙体打洞,这也会对建筑造成伤害。上海双年展的品牌,经过这些年来的打造,在国内外已经有一定影响。对其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都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反思,并为其未来健康长久的发展进行规划,使之成为国际上真正具有影响力、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艺术盛会。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好是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举办之时,相信到那时,“16岁”的上海双年展会成长得更好。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