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美术教育之缺憾

更新时间:2008-08-29 08:59:18 来源:文化传播网 作者:陈云岗 编辑:batty84 浏览量:226

    无人否认大力发展美术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但升学、文凭与就业,在短时间内仍是受教育者的第一诉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中国万校齐办美术专业的乱象,也反映了美术教育的不负责任。

    办美术专业的卖点是可以高额收费,这是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对美术教育收费的“特别标准”。每生每年平均学费低者一万,高者一万五千元。换言之,教学机构用一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如一个床铺、一个座位、一套教学班子)可以获取普通院校二至三个学生的学费收益。

    这样的专业不需要考生具有艺术天赋和爱好,对其文化课的要求就更低了。难怪社会上都说文化课成绩不好的学生都学美术了。

    这些文化课相对差且综合素质也不高为主体的生源,可以获得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头衔,其中一部分人还会成为院校教师,这难免会影响下一步的教育质量。其实,这种忽略文化素质的现象不是现在才有,只不过社会背景不同而已。

    “文革”前接受美术教育并成为“文革”后美术专业教师的人,现在大都已基本退休了。现在各院校教学岗位上唱主角的多是“文革”后的一批人,他们的学术素质已成为决定当下教学及学术素质的关键力量。这批人现在大多五十岁上下,在上小学时正逢“文革”初期,不少人初中、高中都在动乱中度过,紧接着又上山下乡,进工厂或是参军等等。可以说,他们的文化知识根底浅薄而社会阅历复杂。但幸运的是他们相继赶上了恢复高考后的头班车,凭着爱好——画画、音乐等等,进入了那时凤毛麟角的专业院校。在那时,他们对所学专业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所以,他们基本承袭了上一代教员们传授的珍贵知识与专业技能。

    但美术是一个具有很强技术性的专业,一个学生必须要用绝大部分时间去练技术,去熟练技法。很少有人能够既搞好了专业又博览群书、学富五车。所以当时的那批教员,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优点是:专业基本功扎实,写实能力与表现力极强。但他们同时也存在弱点:形式手法单一,个人风格差距不大。最关键的一点,极少有学者型的美术家,而大多数人是技术型的。有多少人在专业之余广泛涉猎中西文化典籍,又有多少人潜心研读中外艺术理论?一句话,很少有人读专业之外的书,文化型、学者型的美术家自然就屈指可数了。 

    这一代人教出来的,即当下执教鞭的弟子们,在这方面也多少存在欠缺。当然,他们是大浪淘沙冲洗出来的一批优秀人物,技术能力很强,悟性极高,也赶上了改革开放后各种新思潮的洗礼。“新”与“旧”的融和,使他们兼有写实能力和创新观念。二十年来,他们多数人的作品是力求新颖与观念化的。

    但是这代人中的一部分同样也缺失文化的积累。提起流行的当代西方某家的只言片语,或是某位大师并不怎么杰出的某件作品,尚能附会出一点欣慕之情,但若论艺术理念则语焉不详。说得严重些,这是没有人文根底,缺乏文化知识或文化素质,更缺乏文化道义精神。

    目前被源源不断补充进教师队伍中的青年教师们,大多是80年代前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进入大肆扩招的美院或美术系科后,除了在视觉观念上不断受到时潮的熏染而有所新异外,在文化素养方面并未得到师长们的特殊要求,仅限于有着较好地对技术技能的掌握,根本不必用“学术”的标准去要求。

    艺术的多元化模式,已渐行渐深地在院校中得到认同与推行。这应该是时代的进步。而社会市场化的非理性的追捧和在浮华表面上的肯定,又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涌入美术院校的一部分人的命运。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与宽松化,也意味着非严谨化、非知识化导入了技术化层面,同时又是“非标化”的技术化。所以针对当下这代人来说,自然是“随时代之变而变”了。尽管如此,他们也可走向“成功”!这是中国美术教育的又一怪状。 

    高考体制的单一滞后是当前乱象的重要原因。高考试题中为何不含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综合性人文知识?简言之,中国的教育不缺知识教育,最贫乏的是文化教育;不缺专业教育,最缺乏的是站在人类文化建设与文明成果高度上并能够传承大人文精神的教育。

    (作者系西安美院雕塑系主任)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