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收藏/拍卖>正文

当代书法能否成为市场新秀

更新时间:2008-08-18 08:58:35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吴国才 编辑:batty84 浏览量:239

     中国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中国艺术品的瓷杂、书画、油画、雕塑、影像和现当代陶艺等门类市场交相受到追捧,惟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作为国画母体的书法,其市场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当代国画在市场频频创出天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仅当代书法在拍卖场上鲜见,一批学术和艺术上都很有造诣的当代书坛的中青年书法家的作品更是在拍卖场上绝迹,只是在私下交易和礼品经济中艰难进行,真正把它当作收藏品相对较少。是市场抛弃了书法还是书法抛弃了市场?让我们来听听在书法界颇有影响的四位艺术家的见解。

  张旭光:书法应比国画更有价值

  张旭光,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创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张旭光行书注重性情的表达,在他看来,技法精湛,但和书家的性情脱离、气不足,那是死的。1991年,张旭光去西安碑林欣赏碑刻,倒没多少感觉,而有趣的是在出来的院子里看到几具汉代石雕之后,那种雄浑、开张、充满、迷漫的风格使他瞬间受到感染。之后的十多年里,张旭光的这次体验反复地和他的笔墨语言相碰撞,他一直寻求怎样通过书法来表达他在生活中受到感染的性情,后来他写“颜真卿体”、写隶书,找其中的相通点。就这样生活中瞬间的意义成为他终身的审美理想。同时,他也强调要在“雅”的前提下去表达自己的性情。

  不仅现实生活给了他艺术上的灵感,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京剧等也让张旭光获取了丰富的营养。比如京剧,张旭光称自己的节奏感不好,但对音乐的节奏却很感兴趣,会把节奏作为一种语言用到创作当中去,也让他受益匪浅。京剧中的空白和书法中的空白,那在他看来“真是美极了”。对于国画和书法的关系,他也说道,“中国画是从书法发展起来的,当书法走向纯艺术的时候,书画有很多东西可以反哺书法。书法在笔法上如何更丰富,更有表现力,这和绘画是有关系的。”

  作为中国书协的副秘书长,张旭光见证了也组织了无数次的书法展览。沙龙式的、人群式的、主题式的、地域式的各种类型的书法展也开始出现,相比而言,这些展览比参加全国性的大赛要自由得多。张旭光对此表示肯定,“我觉得完全靠中国书协搞‘大一统’的展览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书法形式了,需要多种渠道。当然,大规模、大密度的展览,获奖、发奖金等机制会给一些人带来一些急功近利的弊端。时代发展到今天,展厅的这种形式还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持续下去。”

  各种展览中年轻一代书法家的表现让他大加赞赏。“现在年轻人赶上了好时候,进步非常快。在老一辈书法家都弄明白了以后,年轻人学起来就非常快。现在有一大批年轻人在技法上已经没什么问题了,他们一些人写小行书、小行草,不亚于明清时期。这个时候就需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性情,一方面要学习经典,一方面要提高现在的审美素质。大家现阶段都能看到传统文化的优势,势头很好,如果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再过20年,产生大师的氛围和条件就有了。”他说道。

  书法艺术虽然前景看好,但目前的市场表现却没有那么乐观。中青年一代的书法家作品在拍卖会上没有踪迹,书法作品的拍卖价格也比国画要低得多。张旭光认为,“我觉得这个时代的书法界代表性人物,作品应该很值钱。书法比任何别的艺术都难,它所需要的时间、工夫、经历、素养等方方面面的东西太多,所以同样一个级别的画家的书法,应该比画贵十倍。现在反过来,画比书法贵十倍,我认为是不正常的。比如齐白石、吴昌硕等的画比他们的字要贵十倍。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标准问题,建立标准、推动欣赏的普及太重要了。将来适当时机我希望能提一个书法家的欣赏标准”。他建议有心的投资商应该关注50多岁年龄段的书法家,在他看来,再过20年,这一批人就可能真正成为大家。

  张旭光与夫人乙庄堪称书画双壁,携手在传统艺术里交相辉映。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