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展览报道>正文

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

更新时间:2008-08-01 09:59:52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本站 编辑:ivan 浏览量:1317

   从2007年1月到2008年7月,历经一年多时间,中国雕塑学会在厦门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共同主办、策划了《中国姿态·海峡风——中国雕塑大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用“中国”命名的雕塑艺术大展。本次大展是中国当代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集专业性与学术性于一身的大型雕塑展览。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本次展览确定的学术主题为“中国姿态”。这个主题的选择基于如下考虑:

  第一,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中国雕塑界,如何更好地关注自身的问题,立足中国现实,积极完善和确立自己的“中国姿态”,参与国际对话,成为展览所关注的问题。

  第二,  本次展览仍然是一次当前中国雕塑状态的展示。由于是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雕塑展,所以本次展览采用全景式的方式,以图展现中国雕塑的创作现状,检视当代中国雕塑家的创作力量,发现中国雕塑的特点和问题。

  第三, “中国姿态”对参展作品的选取态度是多元化、多样性的,它不拘泥与某家某派,某种风格,而是以一种更开放和宽容的态度,为中国雕塑家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提供一个平台。

  展览采取集体策展方式。为了让更多更好的作品能够参加到大展中来,本次展览以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为主,但不限于会员。为了更好的发动和动员,展览策划组成员深入到雕塑教学、创作单位较为集中的地区,直接与创作者见面,解释展览的主题和相关事项,保证了展览在短时间内顺利地征集到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本届《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得到多方支持及众多专业人士的积极响应,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全国雕塑艺术资源,集结了全国优秀雕塑创作者的力量。福建厦门市人民政府、集美区人民政府、厦门市园博园景区管理处作为展览的主办和承办单位,为展览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各种保障和支持。 

  本次展览于2008年7月26日-2008年8月15日进行厦门首展后,将在长春,西安、广州、北京等城市进行巡展。展览将于2009年10月在北京举办隆重的闭幕式和颁奖仪式。

  自2008年3月1日中国雕塑学会向业界发出雕塑征集通知之日起,组委会陆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700多位艺术家共计1100多件作品,并参与评审。

  在展览的评审过程中,专家组经过严格审议,通过匿名评审的方式,评选出近170件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将和10多位顾问委员和20多位特邀艺术家的作品一起,参加此次雕塑大展。本届展览既呈现了老一辈艺术家在近年来的新作,又展现了新生代艺术家的全新雕塑艺术理念。在参展作品的选择上,大展突出选择各种类型、多种材料、不同理念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不同的地域和时代特征,同时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状态。

  在参展的211件作品中,老中青三代雕塑家作品集于一堂,各民族,各地域的雕塑作品竞相亮相。本次展览的作品类别之丰富,风格之多样是过去所没有的。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参考过去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再生性”创作的作品;也有强调视觉审美,优雅抒情的作品;既有率性写意,体现东方美学趣味的作品;也有表现乡风民俗怀旧型的作品;既有借鉴、吸收传统雕塑符号,并促成现代转化的作品;也有注重形体空间,几何抽象装饰型的作品;既有注重个人语言,进行各种材料实验的作品;也有表现日常物品,对现成品进行放大的作品;既有描摹人间万象,表达当代社会的写真型作品;还有与当代媒介和图像相关的艳俗、光亮的卡通型作品。

  本次中国雕塑大展有利于检视中国雕塑的现状,让有关雕塑的各种学术问题鲜明的凸现出来,有利于为当代雕塑创作建立一个坐标系统,让每个雕塑家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顾中国雕塑展览史,以往从来还没有过如此规模、如此专业的同类型的展览,我们相信,本届展览的成功举办可望将对中国当代雕塑创作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08年7月26号,经展览艺术委员会的认真评审,评出了本届5名中国雕塑艺术大奖;10名中国雕塑大展评委提名奖;15名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本届大展还将授出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2名;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2名。

  本次大奖评出的获奖作品将由主办方收藏。

  雕塑大展评奖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所有获奖作品,都基于对优秀作品的认可,同时积极鼓励对雕塑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着力推出新人新作,旨在推动雕塑事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坚信随着中国雕塑大展的不断举办,在中国雕塑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雕塑最终将会以强劲的“中国姿态”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附:

          主办单位:厦门市人民政府  中国雕塑学会 

          承办单位: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政府

          厦门市园博苑景区管理处 

          协办单位:厦门市城市雕塑办公室

          中国雕塑学会福建雕塑创作研究中心 

          合作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          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       

          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          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        

          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南京大学雕塑研究所 

          赞助单位:厦门杏林建设有限公司        厦门集美建发有限公司

  4、组织委员会

  组织委员会由中国雕塑学会领导、顾问、特邀理事和厦门市领导、集美区领导,以及艺术界知名人士组成。

  组委会名单:

  主  任:潘世建   范迪安   曾成钢

  副主任:倪  超   赵晓波   林充贺   张剑鸣   陈小强  

  黎  明   隋建国

  成  员:杨剑平   孙振华   陈云岗   吴鹤林   殷双喜  

  孙  伟   陈志光

  组织委员会下设大展策划组、顾问委员会、艺术委员会和办公室。

  (1) 大展策划组:

  主  任:曾成钢

  成  员:黎  明   隋建国   孙振华   吴鹤林  

  殷双喜   孙  伟   唐  尧   吴洪亮

  大展策划组主要负责展览学术主题的确定、参展艺术家的遴选。

  (2)顾问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克庆  文  楼   田世信   田金铎   叶毓山   陈启南   沈文强

  钱绍武  章永浩   梁明诚   曹春生   盛  杨   潘  鹤

  (3) 艺术委员会:

  主  任:曾成钢

  副主任:黎  明   隋建国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马钦忠   王  中   王  林   王少军   龙  翔   冯博一

            吕品昌   朱尚熹   刘  威   刘骁纯   孙  伟   李象群 

            杨剑平   吴为山   陈云岗   林国耀   项金国   殷晓峰  

            曹春生   景育民   傅中望   霍波洋  

  艺术委员会负责作品的评选,中国雕塑学会奖各奖项的评审。

  (3)展览办公室:

  主  任:林充贺

  副主任:吴鹤林   郑小鹏

  成  员(按姓氏笔画排列):

  吕文涛   刘梅霞   许永良   李  丹   张玉萍  

  邵玥姣   粟多壮   阙  飞   阙  远   潘  松  

[JH:PAGE]

  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获奖作品

  中国雕塑艺术大奖:

  鲍海宁   《升华的征程》

  陈  克   《后文艺复兴—大卫》

  陈妍音   《我的母亲1953、1957、1998》

  柳  青   《13号线》

  吴  彤   《国韵--生旦净丑 》

  中国雕塑大展评委提名奖

  戴耘     《新物种-1》

  陈志光   《鸟笼》

  李东江   《自行车-重工业时代》

  王超     《丑牛》

  张树国   《文明》

  王志刚   《天仙配》

  潘  松   《霓裳系列-2》

  傅新民   《凝固的风景3号》

  张德峰   《武装维纳斯》

  吴雅琳   《新潮州翁仔屏“好日子”》

  中国雕塑青年新锐奖

  项  一   《“救命”》

  李烜峰   《暴雨将至》

  刘  松   《不看·不听·不说》

  王  帅   《Bye-bye, Classics》

  李晓林   《玛丽莲·翠花》

  李  迅   《我的照片·我的梦》

  阙  远   《封存系列—》

  武定宇   《张明山》

  李一夫   《成吉思汗》

  朱光宇   《囱阵-2》

  张湘溪   《为了忘却的……》

  任雪梅   《艾滋林系列作品-盆栽》

  高  昕/刘  毅      《天际》

  韩文华   《千年》

  景晓雷   《0度的空间》

  中国雕塑终身成就奖获奖者简历

  潘  鹤

  1925年生,现为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终身教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多届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全国美展评选评奖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和广东省政治协商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

  已建立的长期性大型户外雕塑作品一百多座,分布于国内68个城市的广场,多座作品获国家级最高金牌奖和最佳奖。数十座室内雕塑为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及省市级公共美术馆收藏。

  曾被国务院人事部授予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的称号及终身特殊津贴;全国总工会授予国家级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雕塑家称号。曾多次代表国家出席雕塑方面的国际会议。2003年获文化部颁布造型艺术终身成就奖及广东省文艺领军人物称号。1997年广东省政府为其在广东美术馆建立潘鹤雕塑园,2008年广州市委在广州市海珠区为其建立潘鹤雕塑艺术园。

  钱绍武

  江苏无锡人,生于1928年,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解放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1951年毕业留校,1953年赴前苏联列宾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959年毕业获艺术家称号。回国在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员、教授、系主任,1989年离休。现为中央美院教授,博导。学术委员会常设小组成员,首都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雕塑院艺术顾问。曾任国家教委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学会会长,中国美协雕塑艺术委员会顾问等。

  中国雕塑史论研究奖获奖者简历

  孙振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深圳雕塑院院长。

  担任社会职务有: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主要著作有:《中国雕塑史》、《生命·神祗·时空——雕塑文化论》、《开启灵慧之窗—美术与美育》、《走向荒原—孙振华雕塑文集》、《雕塑空间》、《中国美术史图像手册·雕塑卷》、《公共艺术时代》、《在艺术的背后》、《中国行为艺术》(与鲁虹合作)。

  殷双喜

  江苏泰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艺术批评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中外美术比较研究专业博士学位。

  1989年参与组织“中国现代艺术大展”。1991年、1993年参与组织第一、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1993年参与组织“90年代广州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任鉴定委员会副主任。1993年至1996年多次参与“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1991年至1996年,参与组织第一、二、三届“中国美术批评家提名展”,任执行委员。1996年组织策划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任组委会副主任。1999年策划组织成都现代艺术馆“世纪之门:1979——1999中国艺术邀请展”。同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和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同编辑出版的《1979-1999中国当代美术》大型画册的副主编。1999年应邀担任《今日中国美术》大型画集编委,为主要撰稿人之一。2000年参与策划深圳何香凝美术馆“第3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2001年应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组委会邀请,参加“深圳国际水墨论坛”。2002年担任首届广州艺术三年展雕塑与装置部分的特约撰稿人。2003年参加第一届深圳美术馆批评家论坛。同年参与策划在巴黎举办的《东方既白:20世纪中国美术作品展》。2004年参与策划在巴黎举办的《想象中国: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策划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精神的维度:朝戈、丁方画展》。2005年参与策划第2届成都双年展、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06年策划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北京中华世纪坛)、第三空间:中国当代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展开的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油画展(台北市立美术馆)等。2007年担任澳门艺术博物馆“超以象外:抽象艺术展”评审委员。2008年参与策划“中国姿态:海峡风首届中国雕塑大展”。曾应邀担任北京世界雕塑文化园总策划、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景观设计高级顾问、北京国际奥运邀请展艺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世博会园区雕塑评审专家,以及青岛、烟台、哈尔滨、郑州、长沙、台州等多个城市的公共艺术项目的评审委员及雕塑展览的策展人。

  自1981年以来,在国内外专业报刊上发表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文章200余万字。曾参与组织在欧共体、日本、香港等地举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并撰写画册评论文章。1990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被收入意大利出版的《ART DIARY》。出版有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现场:殷双喜美术评论文集》、《对话:殷双喜艺术研究文集》,主编《吴冠中全集·油画分卷》、《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文献》、《雕塑50年》、《20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等。2007年,专著《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原创图书及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中国雕塑》主编、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助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上海油画雕塑院特聘学术主持等。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