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瓷,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自豪,永远沾沾自喜地享受着古人留下的光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传统是中国陶瓷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几千年的陶瓷历史誉为一种为后人效法的典范,大学教学与民间以师带徒最关心的是对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继承与尊重。很少关心现代陶瓷艺术家的成长与个人的个性表达。
外国陶艺人凝望着中国,仰慕她丰富多彩的陶瓷艺术传统,这些传统启发了他们极大的创作灵感;中国人的智慧,创造力给了他们激励与鼓舞,使他们的陶艺家永远充满着活力,并呈现出现代陶瓷的多样化和多层面。美国人总是鼓励自己的学生去寻找新的材料,创造自己的烧窑方法,发明自己的独异技能和技巧。如英国的陶艺家简•帕瑞门,他的作品是在一块泥巴上用刻削成型的。用木屑、碎纸、动物类粪便作燃料烧成,美国陶艺家杰米•克拉克的作品,完全是自己拍捏而成,然后用木屑、化妆土、有机物碎片、沙、食盐和金属着色剂、再用纸把器物包裹起来,缠上铜丝放在坑里无火焰烧成。就这种鼓励创造的教学方法使美国陶瓷作品从进入二十世纪到八十年代末一直处在世界绝对领先地位。而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经验虽是无价的财富,也成了我们前进中的包袱,我们的名窑名瓷因地域保护主义和封闭性传统也阻碍了我们的发展和创新;我们作坊式的师承方式耽误青年一代的创造才能,老师的独特技艺和秘方从不轻易示人,把一些很简单,国际上普遍使用的工艺故意说得神秘兮兮。旧的习惯势力和保守思想也使人们不敢大胆地去破旧立新。所以,我们现代的陶瓷艺术早已落后了,与领先国家相距很远。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陶瓷也必须走进全球化的队列,中国陶瓷艺术家也必须进入全球性陶瓷对话之中,登上国际陶瓷艺术平台,来彰显我们泱泱瓷国现代陶艺的无穷魅力。这就要培养出自己的陶艺家,不断创造出新的瓷种,这个时代已经到来了。
对于瓷的研究共和国建立以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考古学家重视对古陶瓷的发现、挖掘、保护;历史学家重视它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在中国发展史中的地位;经济学家则重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科学家则重视它的生产工艺和物化过程;艺术家则重视它的美学价值;人文学家则重视它与中国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的关系。
光荣也好,研究也好,都是对已发生了的过去的研究。笔者想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共和国五十多年来有没有发生,出现,演变,创造出新的瓷种?如果有,我们如何去鉴定。能否得到社会和专业人士的共识?或者让它自生,自长,自鸣惊人,到那时我们才能认识它。关于这个问题笔者想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之。
1、历史的回顾与思考
大约在商代中期,我们的先民在制陶工艺成就的基础上,由陶进入制瓷时代,一直到东汉才完成了由原始瓷向瓷器的过渡;到了隋朝制瓷技术已基本完善,此时的白瓷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到了唐代,瓷器的使用更加广泛,促使陶瓷业生产迅速发展,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除了青瓷、白瓷以外,还有新的瓷种“釉下彩”、“绞胎瓷”和“花瓷”等,并出现了品评瓷器的专著——陆羽的《茶经》;五代时,瓷器的风格由唐代的雍容浑厚,发展演变为优美秀致,审美观念的变化,促使了制造工艺的革新与进步。
宋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大发展的时代。复烧工艺开始推广应用,新瓷种层出不穷,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除了汝瓷,钧瓷,官瓷,定瓷,哥瓷,龙泉瓷以外,耀州窑“刻花瓷”得到了高度发展;磁州窑的“白底黑花”瓷开始兴起;釉下红绿彩的出现为以后五彩瓷打下了基础;建窑的油滴釉、玳瑁和兔毫使自然窑变达到了新的境界;吉州窑把民间剪纸艺术与制瓷工艺结合的尝试获得了成功;景德镇的青白瓷(影青瓷)有“假玉器”之称。李清照的词《醉花阴》中的“玉枕纱厨”的玉枕即是青白瓷。
元代瓷器的生产是宋代的继续。新品种有卯白瓷(枢府窑)、青花瓷、釉里红、红釉蓝釉高温瓷,青花瓷最为突出。
明代瓷器是由宋代的百花争艳,经元代过渡,演变成了景德镇的一花独放局面。其他地区也继续着传统瓷器生产,但在质量、数量上都无法与景德镇瓷器抗衡。此时青花瓷釉下彩发展到了最高阶段;釉里红在洪武时期发展到了鼎盛阶段;青花五彩瓷是釉下彩的又一新高度;斗彩成了新瓷种的一枝奇葩;高温红釉、蓝釉、柿子釉和黑釉都有极高成就。王宗沐的《江西大志•陶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两书真实地记录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真实。
清王朝统治260年,前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堪称盛世,瓷器的生产技术、质量、数量都达到了历史高峰。清代除了保持明代所有品种特色外,还创造了很多新品种。康熙的郎窑红和豇豆红独步一时;洒蓝、豆青、娇黄、紫金釉、孔雀绿都是成功之作;珐琅彩是中西结合的成功范例;粉彩成了清代五彩瓷的主流。茶叶末、铁锈花和炉钧瓷是这时的创新品种。
民国年间军阀混乱、抗日战争、内战,不要说有新瓷种出现。原来的瓷业也都关窑停火了。
通过对各朝代新瓷种的产生与发展的回顾会引起我们这样的思考:
瓷的产生与发展应具备两个主要条件:社会条件和技术条件,技术条件中主要有材料、成型、配釉、烧制四个关键问题。材料是瓷成功的内因,型、釉和火是外因。以后,每种新瓷种的出现都取决于这个内因和外因的改变、提高与发展。这是瓷本身的发展规律。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是瓷业发展和新瓷种产生的社会基础。每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情趣会影响新瓷种的风格和釉色取向。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经济发展高潮。贞观之治是唐朝鼎盛时期,在文坛上出现了“盛唐气象”;盛行饮茶之风,才会有“嫩荷涵露”的青瓷发展;唐人为表现自己的气派和风度,才会有“水墨混融”的“花瓷”拍鼓应运而生。茶叶经济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茶叶、瓷器、丝绸成了唐代对外贸易的主要品种。瓷器的外销也促进了陶瓷业发展和创新。
宋代虽不比唐代国力引人注目,但被历史学家称为高度繁荣的宋代文化,对瓷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当时世界史中也占领先地位。这也是催生新瓷种的一个外因。
明朝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在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制瓷业规模空前,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明朝对外贸易商品中,瓷器已升至第一位。
清朝康、雍、乾时期,中国封建经济已达到了高度的发展,国力臻于鼎盛,这时期的瓷业市场也空前繁荣。雍正朝虽只有13年,制瓷成就达到了清代的高峰,在仿古创新上做出了突出成绩。乾隆在艺术上求精、求奇、求巧,促使制瓷业的技术达到了空前高的水平。产生了一批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像生瓷。以上叙述,说明瓷业的繁荣与创新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发展同步向前的。
2、共和国陶瓷业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共和国的陶瓷文化艺术是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五十年代后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是陶瓷的恢复时期,六十年代后期和七十年代初期是陶瓷的缓慢发展时期,七十年代后期是陶瓷全面发展高潮的前奏,八十年代是陶瓷的最辉煌的时期。八十年代后期是陶瓷业的体制改革时期。九十年代初是陶瓷业的完全转型期。这时个体,私营的商品瓷完全统治了国内外的陶瓷市场。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健康的发展时期。二零零三年进入鼎盛时期,逐步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太平盛世。经济繁荣,国力鼎盛,人民安居乐业。在民间掀起了一股挖掘、保护、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文化艺术园地出现了百花竞放、万象更新的气象,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各类新作层出不穷。在陶瓷文化艺术的革旧创新上也出现新的气象。少数民间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初露锋芒,亲自设计和亲手制作了一些创意新作。这些作品虽与传统的瓷类大相径庭。但它代表了一种新的创作意识,符合现代艺术的流行心理。启开了一个陶瓷艺术新时代。
3、河南陶瓷的继承与发展
河南是古瓷的发源地。钧瓷,汝瓷,官瓷,纹胎瓷是古代传承下来的宝贵瓷种。钧瓷以它釉色独特的魅力得到了迅猛发展。八十年代达到了高峰,器物的品质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生产规模和宣传造势上,在全国应占首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现代钧瓷向两个目标回归:一是回仿七八十年代国窑时期的釉色和方法;二是高仿唐钧黑釉,宋钧的铜红釉,元钧的天青红斑。收藏家和钧瓷爱好者统称“传统工艺钧瓷”。有些生产厂家与公司,也有采用煤窑的,开始煤和气的两条腿走路,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也是一种可喜的现象。
那是在1993年,阎夫立主持钧瓷研究所工作后,为了解决当时研究所资金的拮据采用了液化气代煤作燃料。一时激起千重浪,一场液化气代替煤烧的工艺改革却引发了钧瓷史上的一场革命。霎时,神垕所有烧瓷的厂家改成了气窑,都享受着阎夫立改革成果的甘甜。从此,商品钧瓷,传统工艺钧瓷,艺术钧瓷并行不悖,各自开辟着自己的路径,开辟着自己的市场。由此,在中原大地出现了阎夫立现象,这种现象能产生魔法似的激起了震天撼地的社会呼喊声,这种声音有赞扬的高音,也有叫骂的强音。汇成了一曲对阎夫立陶瓷革命的交响乐。这说明阎夫立在传统钧瓷基础上的改革得到了有识之士的肯定,也遭到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争议,为什么呢?
十五年过去了。“液化气窑烧的就不能算钧瓷。”“阎夫立做的瓷不能叫钧瓷。”的指责声不时传来。我们不要去回应那些慢慢低调或变调的指责,随着时间的推进事实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国内外陶瓷界的认可已作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阎夫立瓷的被肯定,国内外业界和高层人群认为它是在传统陶瓷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新瓷,它以东方人文精神的美学观和对人性的理解与对大自然的关切创作出的独具个性的艺术品,它开启了一个新瓷种时代的大门,开辟了新瓷诞生的广阔天地。
4、十五年来,阎夫立做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工作呢?
原材料的选择是决定一件陶瓷作品的关键。阎夫立在材料的选择上打破了原来的地域性,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挑选适合自己作品的原料。原料成分的多元组合和新元素的使用是他在陶瓷材料上的一次大胆尝试,结果,他成功了,所以才创作了多样性的作品。
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他使用先进科学技术和测试手段,使特殊和专项作品的创作达到了得心应手。
从选料到烧成的全部过程及一些细节都由他一个人亲自操持,这在当前陶艺界应是凤毛麟角,所以,每件作品都融入了他的激情和生命律动的信息。
他亲自动手改进和创造了工具和窑炉并研制出窑炉高温内衬材料,投入创作时才能达到“物我混一,主客相末”的精神状态。烧窑时,他才能听懂岩石与火的语言,才能用自己的心与火之交流。这才使他出炉的每件作品都具有生命与活力。他指出“窑变”是一种技术,人人都可学习掌握。而“变”是一种艺术,不但是钧瓷,而且是所有瓷的灵魂,只有用心去感悟。
阎夫立把玻璃釉,结晶釉,乳浊釉,乳光釉,裂纹釉,花釉等科学地综合施用。用自己的加减公式去调剂坯,釉中的化学成分和配比,才出现了釉面的百余种纹路,凸凹不平粗细交错的立体纹线和妙造自然物象的画面,这是他创造的陶瓷艺术语言,成了“夫立瓷”的主要特点。
阎夫立的创作始终与环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的作品无重金属,无辐射物质,无毒素物质的艺术品。
他将自己多年来研究成果:如陶瓷材料学,陶瓷热工学,陶瓷美学,陶瓷显微学,陶瓷形态生长学等,著书撰文公布于社会,或言传身教于几所大学的学生,成为后来成功者的阶梯。
阎夫立的作品不论大与小都能给人以震撼。巨作《五百罗汉》被业界称为陶瓷史上的奇迹。这个作品是作者在受到沉重打击时,经过痛苦,抱怨,彷徨以后,在忘我无我的状态下创作的。表达了他人到中年时对苦短人生的认识和体会。他自己说:“那时只能是‘开悟’,到了郑州大学以后就是‘顿悟’了。”真的,到郑州大学后他的作品又上了一个台阶。作品的内容更为丰富,主题更为鲜明。《达摩渡海》是他命运转折的写实;《梅开二度》大盘是他对夫妻情深的表白;《捂》是他对贪腐现象的讥讽与调侃;《心可对天》是他对邪恶忌妒心的鞭笞与控诉;《鱼无舌》是对强权和恶势的示威;《洪福齐天》是善恶有报的昭示;《青春无憾》表达了对奥运中国的美好期待;《纳福系列》是对传统孝道的推崇;《慎言系列》是对祸从口出的警示;《玄鸟》系列是对和谐社会的颂赞等。
阎夫立作品的造型设计和雕塑创意所运用的手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作品的直观效果可看出作者娴熟的手法和扎实的基本功。他的神奇的创造性再次证明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5、新瓷种时代的先行者
阎夫立的作品究竟是什么瓷呢?
相声大师姜昆的题字是“超越钧瓷”。
一位上海收藏者说:“这是钧瓷的创新和变异。”
一位武汉收藏者在郑东新区展室说:“我不知道钧瓷,我要买的就是有阎夫立名字的阎夫立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汲培文题字“艺术之花”。
华中科技大学王正书题字“阎夫立是国宝中的国宝”。
北京大学王锋光题字“精妙绝伦,大道自然”
省委副书记支书平题字“匠心独运,创意万千”
美国物理学会会长杨炳麟题写“阎夫立的陶瓷艺术是自然与文化的阐释,是人类精神的升华,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光大。”
北大外语学院刘曙雄题写“美与自然的感受”
原中宣部副部长翟泰丰题写:“美学新宇宙,瓷学新天地”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童兵题写“美不胜收”
从几百位名人题词中,80%是对阎夫立陶瓷艺术的称赞。20%是对钧瓷的评赏。是钧瓷成就了阎夫立,而阎夫立又革新了钧瓷,使这个古老优秀的传统瓷种赋予新的生命活力。从这里我逐步清晰的看到,一个新瓷种创新的时代已经开始,陶瓷艺术百花齐放的春天已经到来。
作者田培杰 中国民协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理论部部长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