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简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钧瓷》

更新时间:2008-07-24 09:08:51 作者:yanfuli 编辑:小路 浏览量:245
细品阎夫立、阎飞、王双华合著的《中国钧瓷》,仿佛在钧瓷的博物馆里徜佯,在钧瓷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通读钧瓷的千年历史,在欣赏钧瓷的美学讲座。鸿篇巨制、大音希声是我在阅读中的真切感受。
        鸿篇巨制是说这部专著份量之重。一部记述单一瓷种的专著,洋洋洒洒60万言,仅彩图即达1200幅,这在中国钧瓷史上绝无仅有,其它瓷种也很鲜见。该书分四个章节,从钧瓷的产生、发展到钧瓷的工艺制作;从钧瓷的鉴定到钧瓷的欣赏与收藏,林林总总,海纳百川,把钧瓷解读的有声有色。三个作者实际是两代人,两代人的智慧结晶,使我们对中国钧瓷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同,两代人的思想灵光,使我们对中国钧瓷的艺术成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
        大音希声是说这部专著内容之精。该词源自老子之口,是说真正叫得响的东西不用发出大的声音。这部书是夫立先生春节后不久送与我的,他说,这部书送给你,我感到你能看完,因为你喜欢钧瓷。这句话的潜台词我是清楚的,作为一个为钧瓷事业呕心沥血的作者,对这部专著能在社会上产生多大的反响,尤其是得到专家同行的承认,确实怀有深深的期盼。回许后,这部书就置于我的书桌案头,并不时做些读书笔记。这期间神后的朋友不断造访,看到后即爱不释手,结果竟在钧瓷圈里转了两个多月,直到不时索要才又重置案头。尽管为晚读有些抱憾,但该书能在钧瓷界的朋友里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着实让我为夫立的成功感到高兴!
        设计大气、装帧精美的《中国钧瓷》,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精心打造,并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纵览该书,有三个重要特点值得关注:
        一是适逢其时,意义深远。多年来,作为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钧瓷,以其如诗如画的肥厚釉色,丰富多姿的文化内涵,彰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尤其是亚州博鳌论坛,连续三年将其作为国礼向世人的成功展示,更使钧瓷在各类瓷种中一枝独秀。在这种情况下,钧瓷的文化传播及理论构建显得尤为重要。2004年7月25日,许昌·中国钧瓷文化艺术研究会正式成立,市委副书记王金怀在讲话时就特别强调,要尽快“结束中国钧瓷没有通史的历史,告别口传手教的蒙昧文化时期,步入运用科学理论进行钧瓷文化艺术研究的新时代”。作为市主要领导,对一个瓷种提出如此高的要求,足以凸显了钧瓷在许昌人心中的地位以及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钧瓷》一书用科学的方法作指导,用扎实的学风作铺垫,对中国钧瓷的通史给予全面补充,对钧瓷工艺的理论认真进行完善,同时填补了钧瓷鉴定、钧瓷鉴赏等方面的空白,该书的出版,无疑对钧瓷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产生深远的意义。
        二是观点鲜明,见解独到。应该说,在进行钧瓷的实践过程中,许昌人比较重视对钧瓷研究成果的总结和探讨,先后出版有《钧窑史话》、《钧瓷志》、《追根求源话钧瓷》等多本专著,但相比而言,该书无论是研究的深度与涉及的广度都前所未有。该书“钧瓷的欣赏与收藏”一章,用近200页的篇幅,并通过大量的图片对涉列内容作了翔实的阐释,其中钧瓷的美学价值、欣赏钧瓷的基本方法等章节,过去有关书籍很少涉足或未完整表述,本书的出版使钧瓷的美学理论得以初步确立。尤其是该章提出的钧瓷欣赏的外六相〔造型美、质地美、声音美、色泽美、纹理美、釉画美〕、内六品〔得气之品、得势之品、得韵之品、有情之品、灵品、“神”品〕,即把钧瓷之美分为外在的可视可触可摸的有形之六美,内在的可思可想可品的无形之六美,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从此,我们对钧瓷的认识将更加规范、理性,有章可循,对钧瓷的感悟将由此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三是深入浅出,普及性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对于一个瓷种的把握和理解,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一些优秀的制瓷艺人在实践中日积月累、总结和摸索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囿于学识及文字驾驭能力的不足,很难将经验上升为理论;一些文字功力深厚、喜爱中国陶瓷艺术的学者,又因缺乏制瓷的实践和操作,常常使总结出的理论显得空泛。夫立先生能和其儿子、儿媳共同合作写出这部影响深远的著作,并受到出版社的高度重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3位作者既是学者,又一直工作在制瓷生产的第一线。夫立先生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陶瓷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并在郑州大学主持阎夫立钧艺工作室。在担任禹州市钧瓷研究所第一副所长期间,曾主持了河南省迎香港回归礼品“豫象送宝”特大钧瓷瓶的创作,其作品还荣获首届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奖。阎飞、王双华均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并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目前一直从事陶瓷的研究工作。这样一个特殊背景作支撑,这本专著就显得文字洗练、表述准确,内容丰富而不显其躁,语言华美而不显其浮。尤其是许多专业性很强的论述,常常用通俗的语言,再佐以精美的图片给予表达,以人一目了然,过目难忘。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中国钧瓷的理论构建与发展,中国钧瓷的文化弘扬及普及,将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作者李争鸣系高级编辑,《许昌晨报》总编,《许昌日报》常务副总编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