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着的香烟雕塑有半米高,滤嘴朝下林立在地上,几根巨大的香烟造成了森林的效果,然而香烟本身又是扭曲的。“我在参与布展的时候,叼着烟走过这件作品,立刻找到垃圾箱,悄悄把烟灭了。”
“大家面前的这只蜣螂就是用卡迪拉克汽车车皮做成的,可以说是高级废旧品雕塑!”门头沟区滨河世纪公园里,解说员指着一座长约一米、通体油亮的黑色金属雕塑进行介绍。
这是第七届“蓝色空间”雕塑展的现场。从7月10日至10月10日,100多件由全国各地艺术家,以及日本艺术家创作出的基于废旧材料的雕塑作品,散落在滨河世纪公园的草坪、湖面上,供游人参观。鸟巢里睡着的健康婴儿表现着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手拉手围成一圈的六个朋友传达着友爱的信息;一位胖乎乎的体操运动员告诉人们:任何体型的人都有享受体育之美的权利。雕塑家乔迁的作品《鲜红》巧妙利用了好几棵高大树木,把枝干用红布包裹起来,如鲜红的血脉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呈现强烈的视觉效果,他说“大家都讲与自然和谐,但是对树木因司空见惯而漠视了,我用鲜红的颜色将人体血脉样的树干醒目地呈现出来,表现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源。”
雕塑展的主创人,北京美术家协会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罗敏告诉记者,参展作品首先必须符合“蓝色空间”推崇环保和自然的主题,其次是其创作材料必须是废旧材料,或者部分为废旧材料,比如说冰箱包装箱里防撞击的泡沫垫,和可回收垃圾提炼后剩下的碳粉。
“2000年,我参加了好几次国际上关于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研讨会,南极冰川的融化、物种灭绝都让我惊心。”罗敏说。“后来,联合国世界自然基金会驻北京主任,一名瑞士人,告诉我,国外很多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作品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他建议我也试试。”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很快得到了国内不少艺术家的支持,第一届“蓝色空间”雕塑展于2001年在北京动物园海洋馆成功举办。在当时的庆功宴上,有位教授告诉罗敏:“第一届容易,但是你别指望做到第二、第三届。因为参加‘蓝色空间’的作品,都是作者们自己出资创作,甚至连运输费用都需要自己负担。一件作品最高能消耗三四万元的费用,很难长久。”
而罗敏也坦承,经费问题成为制约展览的最大难题。“有的雕塑本来是用金属做最好,但是艺术家负担不起,我们会建议他用玻璃钢做,还是负担不起的话,就只能改成泡沫板了。”罗敏说,一般的雕塑展主办方都会提供运输费用,提供吃住,展出后可能还会给艺术家一些酬劳,而我们当时只能寄希望于艺术家对于环保主题的热情与自身的经济实力。
令人欣慰的是,在走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以后,“蓝色空间”系列雕塑展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北京市政府和门头沟政府也从去年开始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艺术家们的热情让我好几次暗暗落泪。”罗敏说,“当我问起他们为什么常年自费参加展览时,他们告诉我环保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包括今年展出的100多件作品,雕塑从货车上卸下,到草坪实地布展等环节,都是自愿帮忙的艺术家们亲力亲为的。”
清华美院雕塑系教授杜宏宇教授说,“罗敏非常勇敢地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组织了这个展出,事实证明,展出的影响在逐年扩大。近年来,艺术家们更多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在业内展开研讨,以‘环保’为主题的雕塑既健康,也能实现雕塑这种公众艺术的教育价值。”
在展出现场,记者看到一座名为“无法居住的森林”的雕塑,燃烧着的香烟雕塑有半米高,滤嘴朝下林立在地上,几根巨大的香烟造成了森林的效果,然而香烟本身又是扭曲的。“我在参与布展的时候,叼着烟走过这件作品,立刻找到垃圾箱,悄悄把烟灭了。”罗敏说。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