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推进的重要一年。继上海市、中央美院、总政等区域和单位年初相继召开创作研讨会后,6月13日、14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画、雕塑创作观摩会连续在中国国家画院和中国雕塑中心召开。美术创作工程办公室负责人、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美术创作工程艺术委员会成员靳尚谊、冯远、詹建俊、朱乃正、刘大为、龙瑞、水天中、孙为民、杨力舟、范迪安、邵大箴、马书林、曹春生、曾成钢、潘公凯,以及特邀专家钱绍武、董小明、田世信、张道兴、卢禹舜、赵力忠、孙振华、殷双喜、吕品昌等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安徽凤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西安事变》、《红旗渠》等24件国画题材的入围作者和《重庆谈判》《雷锋精神》等20件雕塑题材的作者,分别展示了他们现阶段的国画创作稿和雕塑泥稿。专家们共同会诊,通过对创作稿的观摩,从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艺术表现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修改意见。在热烈的会议气氛中,大家各抒己见、广泛交流,针对具体创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非常重要!”刚刚带领舞台艺术创作小分队从四川地震灾区返京的刘中军副司长深有感触地说,“在重要历史关头、重大的历史时刻,我们应该有这样的反映民族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他表示,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等几部委非常重视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现在距离明年5月份最后交稿还不到一年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大家要着眼于适应将来展览、收藏、学术研究的要求开展创作。历次观摩会上,艺委会专家们从国家文化发展大局出发、从自身的职业精神出发,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意见。对创作人员来讲,这是一个难得的提升机会。只有从国家的高度、为民族留下一些优秀艺术作品的角度出发,才能说真话、说实话,提出中肯的、负责的意见和建议,对创作者有很大启发。最后入选的优秀作品将来不仅可能举行全国巡展,甚至能够走出国门。他勉励创作人员要真正地把心灵融入创作,从审美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全力以赴,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
汤恒表示,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虽然目前有些成果还是阶段性的,但已呈现了今后重大历史创作的基本框架和面貌,同时画家们在表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上的责任感和综合实力,给人印象深刻。“我们会为大家做好联络、协调工作,明年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光荣时刻,社会对我们有很多期盼,期盼能拿出很好的作品来。”他说,集体研究、讨论和群体力量的发挥,对每个人展现自己的个体创作性非常有帮助。他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认真地消化、吸收。
国画:在草图阶段解决基本问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结合《武昌起义》的创作体验有感而发:“看了草图,很有一些精彩的作品坯子令人感动。衷心希望各位画家能够向国家交出堪称个人艺术生涯经典的答卷。每个画家创作方法和习惯可能不同,但建议国画部分的作品,应在草图阶段解决好最基本的问题,如构图、人物形象组合、色彩效果等。仅从目前素描稿进程看,很难估计作品的最终效果,宁可在草图阶段多反复,不至于在大稿后费力作修改。大幅人物画作品与逸笔草草的写意画不同,作品的整体视觉效应,形式构成、人物组合、形象与表情塑造刻画仍需要精益求精,下苦功夫。以中国画表现形式来画历史题材,与油画语言相比,建议一定要充分发掘中国画的表现性,又要避免与油画之长去拼,还要克服近年来较多概念性、铺陈性的多人物场面的创作方法。这确实需要殚精竭虑。我在《武昌起义》中遭遇以上同样的问题,这是我的体会,也是向各位提个醒。”
由于这些历史题材与当代画家的时间距离,一定程度上给创作制造了难度。“只有创作者身临其境,才能使心灵得到洗礼,创作灵感才能被激发出来。”专家们表示,如果创作者自己都无法融入创作的时间、空间背景,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很有问题。来自辽宁的许勇带来了《义和团血战廊坊》作品,他从事义和团题材的创作已经40余年,对画面构成、人物形象进行了多年深思熟虑:“历史画不能给人虚幻的感觉,每个人的形象我都经过了精心构思,要让人感到这场战斗就发生在眼前。我画这些人的时候,仿佛活在他们中间。”
西藏自治区文联主席、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力创作的《和平解放西藏》草图,借鉴了唐卡的表现形式,因构思精巧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韩书力表示:“我的难题不是要利用西藏传统绘画的语言和它被大家认可的艺术元素,难度在于三度空间和两度空间如何结合在一起。后来在处理上,我用西藏壁画的造型慢慢过度,画面中出现了两个空间、两种风格的表现内容,揉合在一起。”他认为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应尊重历史的真实和画家的艺术个性,这需要画家对历史事件的审视和画家对时代精神的理解相重叠。
会上,艺委会专家还对中国国家画院8幅草图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评析。《红旗渠》(龙瑞、王珂)、《虎门销烟》(李延声)、《北伐战争》(梁占岩)、《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张江舟)、《抗日战争中受难的中国女性》(于文江)、《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王迎春、杨力舟)、《解放区土地改革》(谢志高)、《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纪连彬)这些作品,都经过了精心构思,有的画家还多次到事件发生地收集素材,充分准备。
专家们从作品如何恰当表现民族精神、画面更切实反映历史以及尺寸适应将来的展览、收藏、学术研究需要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并分别给出了中肯的意见。
年轻作者方瑞创作的《洋务运动·留美幼童》引发了专家的讨论,她表示,自己的难度并不在于选取表现的角度,而是如何通过笔墨语言去展现。《西安事变》的创作者王西京、高民生带来了3幅草图,因3幅图人物形象各异、画面结构有别,以“兵谏”、“国共合作”还是二者兼具来反映西安事变的主题、如何切入,艺委会专家展开了激烈的探讨。
雕塑:深入历史 塑造人物
连绵的小雨还是挡不住大家对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关注的热情。在6月14日的雕塑创作观摩会上,专家们与创作者的探讨,不仅针对具体作品的人物刻画、材质选取等问题,还就画家的历史责任感、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等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美协主席靳尚谊在讲话中表示,历史题材美术创作虽然经历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个热潮,但改革开放以来做得很少,尤其在雕塑方面经验不足。过去很多专家的雕塑评论全是谈观念,但还有不少专家根据雕塑特点所做的创作评论非常专业,大家一定要注意吸收。当然专家讨论仅仅是一种意见谨供参考,因为创作本身很复杂,每个人对于题材的理解及处理方法如何,个人的修养、素质至关重要。他要求大家抓紧时间,拿出真正好的作品,交出满意答卷。
无论是梁明诚的《重庆谈判》、黎明的《邓小平在联大发言》,还是洪涛的《雷锋精神》、陈科的《詹天佑修京张铁路》,雕塑的肖像塑造是其中一个十分核心的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肖像雕塑是西方雕塑中最普通的一类,很多经典雕塑并未附加许多情节。在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方面,首先要把肖像本身塑造好,其次才考虑身份、时代特点、精神气质等内容,力求朴素、简洁。
雕塑家钱绍武说:“纪念性雕塑要有很强的建筑性,其基本形态就决定了情感内涵,比如正面则感觉稳定,往一个角度倾斜如三角型则强调冲刺性,其中每一条线、每一个角度的考虑要细致,并与总的精神内涵相联系。”他还结合亲身经历,对《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雕塑提出弱化漫画性、加强学生正义感、强化反内战气氛的建议,并对雕塑中的组合、空间感等问题提出了意见。邵大箴等专家指出,虽然不少题材是反映历史事件,但雕塑语言不要过于情境化,而要追求凝炼。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历史题材创作既是显示我们这个时代的创作能力,也是表达当代艺术家对历史的理解和看法。创作者不仅要关注一些细节的处理、展示自己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加强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和对历史的经验判断。特别是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地自发地出现了主题创作的热潮,这给正在进展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以更多的启发,在学术要求、精神高度、社会价值、艺术价值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之更多地具备了社会学意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