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访谈>正文

新媒体艺术 无所不用其极

更新时间:2008-06-16 08:56:36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张安妮 编辑:batty84 浏览量:200

 

    从远程信息处理到生物文化混合、从感应机器到衍生系统、从机器人的介入到影音的壮观景象……有多少人,可以将这些科技术语和继承了悠久传统文化的架上艺术,与思想先行的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

    也许,穿过北京中国美术馆入口处,由著名荷兰建筑设计师Lars Spuybroek和艺术家Edwin共同创作的“声音盆地”,进入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合成时代·媒体中国2008”——首次在公立美术馆举行的最大规模的国际性新媒体艺术展,这些关于科技与艺术的问题,便会伴随“CS”、“时光隧道”、“行走的机器人头”等怪诞品,在一种惊讶的嘻哈声和好奇的参与气氛中迎刃而解。

    游戏先行 艺术审美在哪里?

   “嘣!嘣嘣!”未见其物先闻其声,现场,震耳的“枪声”吸引来众多“CS玩家”。只凭眼前这名为《物体B VS》的大型装置,任何人不会将此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从人为制造的“暴力横生”的画面再转向游戏投影的反面,一个可以和着玩家们射击频率,有规律猛烈撞击的机械设备,竟可以让人再次由血腥CS联想到Heavy Metal(重金属音乐)!

    具有神奇韵律的还有德国f18 Robotic带来的《生动的厨房——快乐的21世纪末》,一个只由电脑控制,把锅碗瓢盆、气阀、电动机组装在一起的“快乐厨房”,时而灯开灯灭,厨具时而闭闭合合,再配有自来水银铃般的流动声,一个Happy的厨房生命活灵活现。“犹如乐队的音乐生命,为人类所拥有的标准化厨房也有自己的情感,而这些属于它们的声音,并不是只能通过人类的使用摆布才会出声。”艺术家说,“这是在提供观众探讨自己日常中自动化和生活义务的机会,即在瞬间内平凡的环境会产生审美的情愫。”

    当然,能让观众的娱乐精神得以更大化膨胀的当属《北京加速器》和《接触我》。Marnix制造的这部加速器,可以使坐在装有操纵杆电动转椅中的人,与呈现北京全景的屏幕产生互控的感觉,“速度对现代的北京影响重大,只有当你的造作速度与图像的飞速旋转保持一致时,你才可以看清图像,反之,失控感会让人产生恶心的感觉”。而但凡可以毫不拘谨地近乎自恋般将自己的身体与《接触我》中的磨砂板零距离摩擦后,身体烙印就会被电脑录入板上,进而成为该作品“正在进行中”的一部分,策展人、国际著名的新媒体艺术专家张尕将此解释为“在这里,未来的考古学家发现生命的痕迹不是留存在化石中,而是在数据残渣的字节中”。

    就是这些来自近30个国家、每一件动辄最高达几十万美元的大型的新媒体艺术作品,让来往于馆内的每一位观众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在一种电子时代的娱乐时空中,之于“新媒体”的审美标准,上海证大美术馆馆长沈其斌直白解释:“来吧!来尽情地玩吧!在玩耍的体验中,来欣赏艺术吧!”

    张尕则说:“新媒体艺术也许是用一种很戏剧化的道具、场所来体现形式感的部分。但真正的审美是在它的理念、互动体验中的思考过程,以及参与的过程和延伸的过程。这种审美不同于传统媒体,它会让人有新的发现和体会。更重要的是它延伸了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属于一个知识论层面的艺术。所以,‘热闹’和‘娱乐’的背后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传承下去有可能即将呈现的特色。”

    科技癖恋 实现艺术最不可能的可能性

    英国艺术创新技术基金会主任Mike Stubbs将新媒体艺术形容为“一场华丽的科技癖恋”,“它用最前沿的艺术想象力,提出了对文化产物与社会形态最新的感知”。

    比如,在中国艺术家蔡文颖的动感水雕塑《双泉·北京》中,被高频闪烁灯照亮的水沫竟可给人以向上飞舞的感觉,其中奥妙正是与第一颗原子弹的雷管有相似之处的物理原理,正如蔡文颖所阐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於道矣”。

    作品中最具神秘色彩的要数缪晓春的《电脑空间的最终审判》。他大胆地将西方艺术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罗马西斯庭大教堂壁画《最终审判》,运用数字技术把其透明化。而通过五个不同的透视点,观众竟可在其中产生云游之感,“这是把一个图像变成一个动态录像,在展厅两侧也会有三维动画的投影。通过探索画中人看到了什么,得到一个全新的奥秘视角”。

    而在徐冰看来,“艺术重要的不是它像不像艺术,而是能否提示一种新的看事情的角度”。继闻名艺术界的“天书”之后,他又带着一本字典式的“地书”出现在此展中。现场,任何文化背景的人在键入自己的母语后,均可被电脑转换成当代每一个人都可读懂的“标识语言”。徐冰说,他希望让人们看到: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地书将平等地对待你。

    “这就是艺术的能力。”张尕说,“艺术是一个预警系统,在未来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它预告、推断,设置假想。超前的观念就意味着新媒体艺术形态的出现。其实,‘新媒体’是相对的概念:无线电相对摄影是新媒体、电影相对摄像是新媒体、数码媒体相对传统媒体是新媒体,也许,不久后,将会有生物媒体或基因媒体。在这里,身兼网络编程师的艺术家,要在一个人机互动、人人互动、自我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对文化的探索。”

     而此次占去中国美术馆室内外近6500平方米的新媒体艺术展,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是公立艺术场所的一次突破。对于本次展览的意义,馆长范迪安告诉记者:“有人说,这也像是一场科技馆里的科技展,其实,艺术与科技结合的第一步也许并不是制造使用产品,它本身具有应用性转换的巨大潜力,是对艺术创新和艺术想象最大的实践与理解。如果只是一场科技展示,那新媒体的内涵是缺失的。”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