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景德镇的瓷器历史悠久,天下闻名。但当代景德镇瓷画的水平怎么样,各界人士的看法大相径庭。画家批评工艺美术师的作品俗气匠气,今不如昔;工艺美术师则说画家是外行,不懂装懂。反正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其实,谁对谁错不重要,关键是瓷画艺术必须发展、如何发展。
本期《美术周刊》特别策划了该专题,既有现状的概述,也有各方的争鸣。目的只有一个:让瓷与画平等和谐地对话。
瓷都景德镇,千年窑火不断,令国人骄傲,让世人惊叹。
如今,它却不断受到书画界人士的尖锐批评。中国书画与瓷器同根同源,都是中华民族的两大艺术瑰宝。在无数慕名前往景德镇的人群中,书画界人士尤其多,他们的看法显然值得重视。
绘画界与景德镇互不买账
“几年前在景德镇待了半个月,去看了几位朋友的作品。我始终感到从上个世纪开始,景德镇的瓷器艺术走向了衰落,不客气地讲,只留下‘景德镇’三个字。”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陈绶祥说。
陶艺家、画家白明更是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他们依旧固化传统,迷恋技术,不开放心态接受外来的文化,景德镇就完了。”
“景德镇现在关注的是益,而不是瓷艺。”《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张公者认为。
“今天的景德镇在收藏家的眼中成了制造假古董瓷的基地。”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邦华认为景德镇现代陶瓷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精品意识。他说景德镇工艺美术大师们的东西很好,但由于产量小、宣传少,外面几乎很难见到。各地市场中见到的都是那些打着“景德镇制”牌子的工艺瓷,器型、画工都很粗劣,而且价格极低,这严重影响了景德镇瓷器的品牌形象。
面对绘画界的批评,多数景德镇的工艺美术大师们认为他们看到的只是地摊文化,不懂瓷画工艺技术的复杂性。景德镇市美协名誉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周国桢说:“真正代表景德镇的好东西,画家可能没看到。”
景德镇市美协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反驳道:“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家除了要有一定的绘画修养,还要花几十年的时间学习、掌握陶瓷技术。这个技术在画家看来是工匠做的事情,我们对此很不服气。陶瓷的粉彩,外地有几个人可以弄得出来?其中深奥的技术,甚至有人一辈子都不能掌握。”
也有不少人说画家们不懂装懂。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吕金泉举例说:“毕加索曾在西班牙的陶瓷工厂,花了两年时间学拉坯、学制釉。国际大师都能那么虚心地学习陶瓷的技艺,更何况以前从来没有摸过陶瓷的画家?他们在绘画领域有成就,但隔行如隔山,有些话完全是外行话。”
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舒立洪认为,景德镇与其他曾经辉煌的产瓷区的区别在于,它是一座有着极大文化包容性的城市。景德镇“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不是闭门造车。一门艺术维系了一个城市千年的历史,放眼世界,这是绝无仅有的。
瓷与画历来关系紧密
历史上,景德镇陶瓷与中国绘画关系紧密,相互影响,明清以来尤其明显。
南宋以后中国文化中心南移到江浙一带,日渐凸显的文人画艺术,影响了毗邻江南的景德镇,一批擅长文人画的匠人被景德镇官窑、民窑所重用,景德镇因此成为彩绘瓷器的中心。
舒立洪说:“各种画风流派、工艺技法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调和,安静地沉淀后是精彩的绽放,这一收一放的节奏正是景德镇艺术不断发展和攀登的步调。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珠山八友,他们将文人画的情思,技法与优秀的传统工艺技法相融,形成各具面目、各擅胜场的历史发展高峰。”
[JH:PAGE]
据景德镇市美术馆副馆长、高级工艺美术师钟振明介绍,明代的文人画远没有宋、元时期的成就,有不少文人画向媚俗方向倒退,缺少文人性格。而景德镇民间青花瓷的写意画,却以洒脱飘逸的画风受到世人注目,而且有力地推动了文人画的发展。
建国后, 林风眠、王个簃、朱屺瞻、唐云等名画家曾到景德镇。当年陪同他们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如介绍说虽然他们在艺术上有那么高的成就,但到景德镇厂子里见到一般工人都是恭恭敬敬的,“我们是在这里学习的,你们是我们的师傅。”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名家绘瓷被看成是艺术为大众服务的现实版。
画瓷为什么这么热
景德镇与画家的对话,随着时代变迁,悄然变化。
今天,画家们怀抱对千年瓷都的仰慕,一拨又一拨来到景德镇,其中不乏天然亲近瓷器的情结,但更为重要的一个背景就是艺术市场的崛起。
据景德镇市千祥云陶瓷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华介绍,画家们来景德镇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种是艺术相关机构组织承担全程费用,画家以作品回报;一种是地方接待名家;一种是画家自费负担差旅、画瓷的费用。
白明认为画瓷如今这么热和市场推广大有关系。名画家的瓷瓶已经炒到了好几十万元,这不可能不影响画家画瓷的心态。龚华介绍,景德镇大师级人物不少在北京有专卖店,精品的价格高达数十万元。
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首都博物馆文物资源调查征集部主任王春成曾多次到景德镇进行传统制瓷工艺流程调研。他说:“市场影响了人的创作心态,同样是不惜成本进行创作,过去是为了艺术,而现在是追求利益。”
与过去相比,与画家们直接对话的瓷艺工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工匠。据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俞海青介绍,目前,景德镇各种民间社团、协会颁证的从业人员有16万余人,由政府颁证的大师数十人。名家基本经过院校美术教育,他们大多是在陶瓷学院接受教育,在校期间接触过书法、篆刻、国画等,这是院校必备课。从全国各大美院来的毕业生也有,以陶瓷相关专业为多。未经过院校教育的名家大多出身于“陶瓷世家”,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少年时随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学艺。舒立洪说:“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由于有高等学府的现代教学系统支撑,已冲破了传统师承的定势;由于有现代科技和时代思想的不断涌现与注入,已突破了传统工艺的藩篱。”
技术仍然重要吗
俞海青每年接待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画家,并教他们绘瓷,这些都是国家一级美术师。多数画家只是玩玩票。据传,李孝萱来景德镇画瓷,就因为画得速度快而被瓷厂的老板看好,要以月薪千元聘请。当时在一旁的何家英说:“你把瓷厂给他,他都不会来。”
俞海青说:“画家们绘画功底很好,但工艺掌握很不够,一般来讲,一个画家掌握最基本的工艺需要花几天,要做好就需要下功夫钻研了。艺术就是金字塔,有些传统工艺经过了千年的历史。像我现在掌握的工艺经过了世家三代人的传承,也不太可能轻易外传。”
俞海青说出了工艺美术界的看法,很多画家也觉得不懂瓷的规律,限制了自身绘画功夫的发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画家范治斌说:“瓷质和泥胎不同于宣纸,釉彩也不同于国画颜料,那些善于运用生宣氤氲效果,或擅长于色彩表现的画家,面对胎瓶时显得束手无策,所绘出的作品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失败。此外,平面绘画习惯会不自觉地带入立体的瓷绘过程中,这种结果导致作品虽然画在了柱体瓷瓶上,但视觉感受并不丰富立体,不能做到‘环睹皆成佳构’的艺术效果。”
在自叹技术不如人的同时,画家们批评景德镇瓷画陈陈相因。俞海青表示:“这种批评也对也不对。对的是景德镇很多艺术家不创新,作品没有个性,照搬别人的东西,造成陶瓷千篇一律的面孔。但这多半还是民间艺人所为。”
白明并不认为技术多重要,“如果你做的是艺术品,技术只要够表达艺术观念就好了。”他说,艺术的本质是创新,景德镇目前审美陈旧,创新活力不足。艺术家的进入为景德镇注入了活力,但是景德镇心态不够开放,以技术来抵御新思维。景德镇市美术馆副馆长钟振华将白明视为学院派,认同“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的观点。
在探讨绘画对于瓷艺发展影响的同时,龚华提出了一个新问题:由于市场需求旺盛,瓷上绘画越来越繁复,陶瓷的瓷性被大大地忽略了。他强调,即便没有绘画的装饰,瓷器本身也具有艺术价值。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