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艺术在英文中是“大众艺术”(Populart)的简称,又称普普艺术,它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联的艺术运动。
美术史学家认为,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50年代中期兴盛于美国。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英国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1957年,艺术家汉密尔顿为波普艺术作了“通俗、短暂、消费得起、风趣、性感、噱头、迷人、廉价,能大批量生产”的定语。而汉密尔顿用图片拼贴手法完成的《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被认为是第一幅真正意义上的波普作品。
沃霍尔首当其冲
今天,美国波普艺术家的作品被认为是波普艺术的正宗标志,他们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采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报刊图片等进行拼帖组合,因此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术史学家研究认为,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约翰斯和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沃霍尔、戴恩、利希滕斯坦、奥尔登伯格、韦塞尔曼、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西格尔等。其中尤以沃霍尔最为著名和最具代表性,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
1962年,沃霍尔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列。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的因素,因而所有作品都采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其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复制效果。
波普作品拍坛受宠
在海内外艺术拍卖市场上,波普作品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热点。2007年,沃霍尔的《撞毁的绿车》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估价2500—3500万美元,按理估价已不低,可是上拍时受到各路藏家的热烈追捧,大家你争我夺,最后成交价高达7172万美元,轰动了国际拍坛。
有趣的是,在2006年11月的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香港著名地产商刘銮雄豪掷1700多万美元(约1.3亿元人民币),拍得波普艺术大师沃霍尔的一幅名为《毛》(Mao)的毛泽东肖像画,成交价远高于市场预期的1200万美元,这大大提升了中国红色收藏的知名度。
王广义颇具分量
近年来,波普艺术也影响到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为“四大金刚”、“F4”之一的王广义,他的作品目前正受到海外收藏界的重视,并在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上占有颇具分量的一席之地。
从2006年春季起,随着中国当代艺术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获得成功,王广义的作品也迅即在亚洲及国内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北京保利推出的王广义《大批判———耐克》(2005年作)以330万元成交。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2007年西泠印社拍卖会上,王广义的《大批判———可口可乐》受到藏家的青睐和追捧,获价高达1030.4万元。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