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展览报道>正文

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办石雕艺术大师牛克思作品展

更新时间:2008-05-21 09:06:18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编辑:batty84 浏览量:361

 

中国艺术研究院高显莉副院长(左一)主持开幕式,王文章院长(左四)、杨化玉副书记(右四)

纪委书记兼图书馆馆长李长林(左三)、《美术观察》主编吕品田(左二)和牛克思(右二)等出席

 

 讨论会现场

      5月19日,《自然与人工——牛克思石雕艺术展示暨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馆隆重开幕。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高显莉副院长、杨化玉副书记、纪委书记兼图书馆馆长李长林、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杨自鹏、美国斯坦福大学邵东方、轻工联合会会长陈士能以及常沙娜、李锦路、唐克美、李砚祖、赵之硕、朱培初、刘国荃、吕品田、孙健君、朱乐耕等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等100余位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出席开幕式和研讨会。

     这个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工艺美术馆联合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展览,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牛克思创作的17件作品。牛克思1952年生于中国著名的石雕之乡——浙江青田的石雕艺术家,自幼起随父亲林挺椒学习手艺,对有1700年历史的青田石雕技法和工艺有很深的领悟,1974年,牛克思被政府选派到内蒙古巴林右旗的工艺美术厂担任石雕的指导老师,他创作和示范的花鸟、花篮等石雕作品获得很高的赞誉。在四十多年的石雕艺术探索中,从江南到塞北,从欧洲到北美,从乡间作坊到美院课堂,牛克思在生活上像匹一无羁绊的野马、在创作上又像一头俯首无言的黄牛,这种放浪之至而又谨严到顶的艺术人生,在中国的民间艺人中是极少见的。他将中国石刻、书画艺术中线条表现力和西方雕塑艺术中造型感,渗透交融到青田石雕这一地方性的民间艺术中,将意境营造和精细镂刻天然凑泊地融为一体,形成了精妙大气的艺术风格,在花鸟、动物、人物的雕刻上取得出色的成就,并在山水石雕上做出开创性的贡献,达到了“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这次展览作品均为牛克思的代表性作品,石料包括青田石、寿山石、昌化鸡血石和巴林石,题材有山水、人物、花鸟、动物,集中体现了牛克思精妙大气的艺术风格。其中巨型山水作品《雄观万里》,高2.15米,宽1.6米,重达2.5吨,采用浙江青田封门矿区出产的石料,作品整体造型气势雄浑、细部雕刻精工细密,以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为中心意象,将峨眉之秀气、庐山之飞瀑、黄山之松云、华山之险峻、恒山之奇绝,统摄到东岳泰山巍峨独尊的形象中,让观者产生“高山仰之”的巨大审美愉悦感。高25厘米、重10千克的《黄芽菜》采用青田金玉冻石料雕刻,综合采用圆雕、高浅浮雕可镂空的手法,使清新鲜活的形象如在目前。人物雕刻作品《母子情》《沧浪之水》传神生动,花鸟作品《春之声》《飞花抱春》采用福建寿山芙蓉石,俏色和造型融合无间,达到明艳雅致的效果。山水作品《情系河山》《赤松神游》分别采用青田夹板石和昌化鸡血石,体现艺术家体物妙悟和心手相应的创作境界。《春秋鼎盛》在重400公斤黄金耀原石上,以“康乾盛世”时期的杰作——承德避暑山庄地势和气势为造型蓝本,极为精妙又极为大气地表达了牛克思对盛世的感受:首先冲入观众眼帘的是一大片金黄色的石壁,厚实而崇高,纯净而灿烂,让人们一下进入辉煌,然后是上面的主体部分,凤阁龙楼连绵不绝,仿佛进入杜牧《阿房宫赋》的世界,这些精绝的镂刻让人们屏住呼吸。而作品左右两侧的两棵矫夭的虬松,又让人们有无穷的遐想:这两棵风霜无畏的塞外青松,挺立在盛世之门的边上,是盛世的栋梁,也是盛世的基石,如果在17、18世纪的“康乾盛世”中它们代表着文治和武功,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们又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高度评价了牛克思的石雕艺术创作,他说:“牛克思值得我们关注之处,在于他不满足做一名青田石雕工艺的承传者,而是想有所光大。他在改革开放之初跨出国门,在西欧、南欧和中国澳门游历了10年,1995年再回乡从事石雕,2002年到2004年又去杭州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班进修。我们这次展览的17件作品都是牛克思这13年来完成的,题材广泛、用料不拘,精细中没有刻板的痕迹,雄放又不流于粗疏,有鲜明和强烈的个人风格,我们既可以看到他继承传统的深度,又能感受到发扬创新的高度。”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