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艺术品市场“遇冷说”、“拐点论”开始弥漫,由于3月在纽约举行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结果令人失望,很多人对2008年的春拍结果也备感担忧,A股的跌势也为艺术市场蒙上一层阴影。而4月8-11日举行的2008苏富比春拍,以超过17亿港元的总成交一扫次贷危机、美国经济衰退和A股大跌的寒流,以几个新高纪录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保持在理性的热度上。
一线艺术家作品价格向价值回归,二线艺术家作品进入上升通道
这次春拍中,以4月9日从早到晚历时12个小时的两场中国当代艺术拍卖最引人注目。其中,“当代中国艺术重要珍藏·仕丹莱收藏”专场拍卖吸引了最多关注。其中的焦点拍品──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三号》由一位旅居美国的台湾收藏家拍得,以4736万港元刷新了张晓刚个人的世界拍卖纪录。刘小东的大型作品《战地写生:新十八罗汉像》以6192万港元成交,亦创下刘小东的个人世界纪录。两场拍卖的成交率高达86%和90%,总成交额达4.3亿港元。从现场看,拍卖气氛依然相当热烈,可容纳400人的拍卖大厅座无虚席,走道上也站满了竞标的买家。
然而,尽管此次春拍有令人兴奋的新高纪录及总成交额,但整体特点是热情中更加理性。买家的出价和购买决策已逐步趋于专业和理性,只要是“四大金刚”(张晓刚、方力钧、王广义、岳敏君)的作品,花多少钱都要买的时代已经远去。这对火热而泡沫担忧不断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长期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香港苏富比当代中国艺术部主管林家如也用“合理与理性”来概述这次春拍,她认为:“如果每一场拍卖都以两三倍的速度增长,反而是不理智、不正常的。”
现在,艺术品市场已逐步走向了两极分化:优秀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留下重要印记的作品受到异常激烈的争夺,而他们的一般作品也只能卖到一般的价格,即便是张晓刚的作品,也会因为定价太高而黯然流拍。买家对于卖家的过高期待和不合理底价,不会再盲目地跟风埋单。例如,这一年来价格骤涨的艺术家刘野的作品《爱是浪漫的》,虽然题材独特,十分抢眼,是此次苏富比春拍主推的封面作品,仍然由于卖家定价过高而未能成交,说明收藏家在资本市场转向的宏观背景下和对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快速了解中,似乎已形成了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
同样道理,以俸正杰、张洹、潘德海等为代表、经过一定阶段市场积累的所谓“二线”艺术家,作品价格却在稳步提升中。以张洹为例,通过近10年在纽约的发展,近年来其在国际当代艺术领域的声名逐步上升,仅2007年,其在伦敦、纽约等主要城市的知名画廊都以夺人眼目的个展不断亮相,几乎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所有重要的艺术博览会上都少不了他的作品。由于实力和精力过人的对比窗画廊主人林明珠的大力推介,张洹可以说在国际艺术市场上炙手可热,其作品价格虽仍与张晓刚等一线艺术家有相当的距离,但已被认为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第二代艺术家的代表人物。
拍卖行“集中销售”
应对经济衰退
作为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际拍卖行,苏富比应对经济萧条的经验可谓丰富。在此次宏观经济不明朗的情况下,苏富比亚洲区行政总裁程寿康(Kevin Ching)描述的“寰宇寻珍,集中销售”的策略成效斐然。
总的来看,“集中销售”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推出“仕丹莱收藏”专场,依照艺术史体系构架了最为系统和全面的中国当代艺术品专场拍卖,其中收录的108件艺术品,集中了现今最著名的当代艺术家如张晓刚、蔡国强、徐冰等的早期杰作。在当代艺术市场敏感的转折阶段,推出这一具有学术性的高质量专场,使中国当代作品在市场上的呈现从过去几年的快速无序发展进入梳理性的、收藏引导的阶段,无疑是一个明智的决策。拍卖结果显示,收藏家愿意为经过长时间整理与研究的高质量的作品埋单。
由于“仕丹莱收藏”系列为纽约苏富比公司和阿奎维拉(Acquavella)画廊老板阿奎维拉共同拥有,即属于苏富比拥有部分产权的藏品拍卖,因此,苏富比为“仕丹莱”专场进行了规模宏大的全球推广。其无论从预展的专业呈现,还是收藏家的沟通接待,都非其他专场可比。在香港会展中心近2000平方米的巨大展厅里,400多件装置、雕塑、摄影、影像等作品同时展出,被许多收藏家形容为“博物馆级的震撼”。
“集中销售”的另一体现是,将东南亚当代艺术品拍卖首次从新加坡“搬家”到香港,吸引了包括印尼、新加坡在内的众多东南亚收藏群体到港,不仅他们有机会参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竞拍,很多内地藏家也参与竞拍东南亚艺术品,使此次东南亚艺术品拍卖总成交额达7500多万港元。该部门主管莫锦川因而表示,下一季大拍一定去北京预展。
苏富比春拍的揭幕,意味着新的一季艺术市场争夺战刚刚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是否遭遇拐点,目前下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艺术品由于流动性低,市场受宏观经济变化后的影响有相对的延时反应,因此还需要观察香港佳士得(5月24-29日)和嘉德(4月24-29日)、保利(5月下旬)等公司春拍的结果。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