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现代美术馆P.S.1展场入口处悬挂着波兰艺术家玛格达连纳·阿巴卡诺薇芝1969年的作品《阿巴卡红色》,作品名称源于她的姓氏,染成朱红色的巨型纤维雕塑,在它之后,悬挂的是南茜·斯佩洛五幅卷轴作品《女人的折磨》,涂鸦式的笔触描绘着人类痛苦的纪录。艺术评论家寇特指出入口处的这两件作品,清楚地表明了这次展览交织的两个主轴:身体与苦痛。
纽约现代美术馆近日推出了筹划了8年时间的“WACK! Art and the Feminist Revolution(WACK!艺术与女性主义革命)”。
WACK策展人巴特勒以赞扬女性艺术家在女性主义潮流中,为自己找到的定位为出发点,架构这次展览:在展场中说明这些艺术家们如何以女性主义的方式抗拒、挑战传统教条,策展人以阐述作品的意图、其中的故事、画家传记等为展览主轴,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创作手法,以及多元内容。也因为这样,某些艺术家在女性主义潮流中同时扮演着评论家、组织干部、激进分子角色,亦同时在展场中表述。
身体与苦痛的交织
葡萄牙艺术家海伦纳·阿尔梅达的作品《有栖息者的绘画》为一系列的黑白照片,照片里她手握着画笔,背对着观众,彷佛是在作画,同一个空间中的镜子显现着她的影像,在画面里,她又加入了蓝色的笔触,像是相片中的自己被抹上颜料,让自己的脸变得模糊。阿尔梅达在上世纪70年代与许多女性主义画家一样,努力推翻女性在传统绘画中长期扮演的裸体角色。
美国艺术家苏姬·雷克同样以摄影探讨个人身份与世界的关系,照片中被绳索束缚的躯体,象征女性与周遭操控她的世界:操控者与被操控者彰显了现实世界中受害者与加害者的角色,影像中被操控的傀儡,试图寻找安宁平静与自我防卫的方式,这是被伤害、屈辱与获取尊严之间的挣扎。
欧美女性主义介入艺术的运动,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滥觞、历经七八十年代的风起云涌,至今发展已超过40年的时间。由于这革命性的运动,艺术中明显或隐藏着性别与美学问题、女性艺术家意识提升、工作与生活权益以及社会能见度等等问题。而许多女性艺术家,也因此对于介入整体政治社会中的性别问题、身体情欲问题及其相关艺术再现语言的开拓与发展,有了更直接和积极的贡献。
何谓女性主义?
什么是女性主义?许多人说女性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个艺术流派,但它的形成有别于过去各个派别:原因之一是过去极具代表性与个人风格的艺术家,以宣言或其他著作,为他所属的流派作明确的阐释与辩论,且同一派别的艺术家大多认定自己所属,甚至彼此熟识,例如抽象表现主义的帕洛克与德库宁,或者同属立体派的毕加索与布拉克;原因之二是“女性主义艺术”并无固定的形式风格,其艺术家分布在美国甚至世界各地,且作品相当多元,无法归类为某种特殊风格。所以,斯坦福大学学者费蓝为它下的定义是:“女性主义是确信性别从过去以来,持续为文化架构中的一个基本范畴。”1960年左右,美国的民权与反战运动得到许多行动派的支持,女性主义起源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在上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女性开始积极争取权利,掌握自己的生活目标,也重新为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下定义。女性主义艺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作品内涵通常充满锐利与敌对氛围,以此方式来表达许多女性长久累积的愤怒心情。
女性艺术家的不平之鸣
1980年里根总统执政时期的倡导,与1990年文化保守主义的盛行,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女性争取到的自由带来了很大冲击,女性艺术家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情形,在纽约引起广泛讨论。其中最强大的力量,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女性行动联盟”(Women’s Action Coalition,简称WAC)的组成。WAC主要是为了反击当时纽约两个主要文化活动对女性的不平等待遇:其一是美国阿妮塔·希尔的性骚扰法案,以及性别与种族歧视被融合在媒体间传播;其二是当纽约市著名大学库伯联盟所组织以女性主义艺术为专题的讨论时,所有议题都围绕着同一时期崛起的男性艺术家马修·巴尼以性与性别为题的作品,而当时女性艺术家的作品几乎完全被忽略,WAC组织可被视为女性主义运动的分水岭,也因为WAC的领导,美国社会及艺术界再次正视女性艺术家的作品。这次展览的大标题,就是取用WAC的同音字“WACK”,象征女性主义艺术家在以男性为主的美国甚至全球艺术领域中所处的困难境地。
对此次许多参展者来说,女性主义大多与其他诸如种族平等、阶级平等、性向平等的政治活动并存,而且有时候女性主义的声音会被这些其他的政治议题所淹没,在美国尤其如此,因为许多女性主义艺术源起于对民权运动深入的参与,例如黑人女艺术家费丝·瑞格得,或艺术团体“我们身处何处”(Where We At)的女性成员,她们的作品都是经由对黑人权利与黑人艺术运动的积极投入所激发出来的。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