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融海内外知名画廊 名作新作奇作汇集艺博会

更新时间:2008-05-09 08:58:53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刘畅 南山 董小兵 编辑:batty84 浏览量:131

 

  正在国贸中心举行的第11届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以云集海内外众多知名画廊参与,汇集众多现当代著名画家作品,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络绎不绝。

  昨天,记者来到艺博会现场进行采访,发现这里真是卧虎藏龙,很多画廊都拿出了压箱底的“宝贝”在艺博会上展览,国内有像徐悲鸿、张大千、刘海粟等人的作品,国外有罗丹的《思想者》、安迪·沃霍尔的《毛泽东》等名作,更多的是当代大师的作品如陈逸飞的《水乡回望》、罗中立的《过河》,这些艺术珍品的亮相也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届艺博会的定位是现代艺术品和古典艺术品相结合 ,特点是国外的画廊多,参展国家也多,今年参展的国外画廊占总参展单位的40%。参展作品的艺术品质高也成为了本届艺博会的一大特点。

  艺术品质高 大师作品多

  记者在很多画廊了解到,他们带来参加艺博会的作品有一部分是可以交易的,还有一部分是纯粹为了展览用。这些展览的作品无论从作者的知名度还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都是非常高的,像沈学仁美术馆就拿出了徐悲鸿《奔马图》和刘海粟《荷花》,法国艺高公司把达利的雕塑做成成比例的微缩品带到展会,《思想者》、《维娜斯》、《尖角犀牛》都赢得很高的人气。

  德国哈格曼艺术价值画廊带来的安东尼·凡·代克的作品《圣斐利像》是十分珍贵的一幅油画,他是凡·代克上世纪十六、十七世纪的作品,现在在全球的销售量极少。非常难得的是,这幅《圣斐利像》并没有作为展览用,而是以2000万人民币的标价出售,虽是本届艺博会最贵的作品,但是据记者了解,还是有很多收藏家瞄上了它。

  交流第一交易第二

  沈学仁先生从第一届艺博会开始,加上这届已经参加了6届艺博会了,他的展台前吸引了很多人。对于今年的艺博会,沈先生表示他最大的感受是所有的参展单位都是以画廊为单位了,“以前来参展的是以个人和画廊相结合的形式,原来的特点就是杂和乱,以前个人来参会,有很多不好的东西也会拿出来。现在都是画廊参展,好处就是竞争激烈,所以每个画廊想体现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拿出点好东西出来。”

  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这届艺博会国外画廊多了很多,大家从这些国外画廊得到了很多信息。沈学仁说:“艺博会的平台非常好,他让我感觉到这里交流是第一位的,交易是其次,我就从中得到了很多信息。比如我知道了现在国外油画、国画的发展怎么样,我也去不了那么多国家,而通过这个会我就都知道了。”

  和沈先生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北京中艺瀚轩文化公司的霍先生,他们的展位是这次艺博会最好的展位,一进大门第一个就能看到他们,霍先生告诉记者:“通过展会我认识了很多收藏家,从他们那里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市场信息,比如我发现现在很关注中国的山水画,还有很多人喜欢中国的竹子,因为竹子代表中国人的精神。而我看过国外画廊后,我感觉中国画廊的运营模式不够专业,市场商业意识也不够,当中国人意识到我们古老的国画有价值时国外已经发展很多年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来自加拿大的克莱默雕刻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克莱默先生告诉记者,他觉得参加艺博会最大的好处是他可以认识很多画廊的人,可以向他们推荐自己,等自己有了知名度,就可以在这些画廊卖自己的作品了,克莱默说:“我这次带来了21件作品,3天就卖出了12件,我很高兴,我觉得在中国的前景很好。”

  新奇作品丰富多彩

  除了大师的作品,记者发现在艺博会上还有很多新人新作也十分显眼,一般我们认为艺术品无非就是国画、油画、板画、雕塑,但是这些新作品突破了原有的模式。

  在台湾展台前,一位先生看着一幅作品琢磨了半天,还是忍不住问:“这是画吗?怎么看着不像啊,是照片吗?”看到先生的不解,参展的工作人员十分得意,她说:“这不是画也不是照片,是先拍下一个照片做背景,然后在这个照片的背景上用电脑画上画,它叫做数位影像。”

  另外一个展台前,悬挂着很多雕刻的作品,作品上颜色鲜艳,有各种图案,还有雕刻的痕迹,据介绍,这是运用了混合媒材创作出的作品,它融合木板、绘画、雕刻、装置等元素在里面。

  展会最有意思的是扉艺廊的作品《为了忘却的……》, 这是一个非雕塑的作品——一个废旧的电视机,把里面掏空,在里面用木头、纸张、玻璃等制作出来的一个“家”,据作者介绍,作品里面是他的家,家里面从桌椅板凳,到卫生间、厨房,都是和实际一模一样微缩的,鱼缸有真的鱼在里面游来游去,还有一台袖珍电视正在播放实时的电视节目。作品的独特也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围观。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