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欧洲当代艺术大展一瞥

更新时间:2008-05-04 09:01:00 来源:何力平供稿 作者:何力平 编辑:ivan 浏览量:479

 主题词:当代、前卫、鼓励创新、宽容、实验、反思

  今年九月,正值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同时开展之际,雕塑杂志组织十多位雕塑家前往欧洲参观展览,访问当代雕塑家工作室,一路走来,感想颇多,记下来供雕塑家们共同分享。

一  卡塞尔文献展               

  秋天的德国,气候宜人,卡塞尔阳光灿烂。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参观展览的人很多,这在现代艺术展中是很少见到的。

  今年的卡塞尔展,总的印象是:体现了德国人的追求创新,对新事物的鼓励和宽容的太度。卡塞尔展实际上是一个前卫观念的展览,这里很少有架上意义上的绘画、雕塑。主要是一些观念性的作品。体现当代前卫艺术现象和一些反叛艺术的大胆探索。作品的内容多数是难以解读的。这时候往往是仁者是仁,智者见智。本来,作为形象艺术,不看文字说明也是能够看懂的。以往的传统艺术完全可以看图像基本上就可以明白。但卡塞尔文献展,更多的是观念体现,所以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大门外有几件作品,因为在门外排队时仔细观看,我印象比较深。其中一件是一些蓝色小旗插在草地,旗很小,30公分高,上面有儿童保护的图案。我猜测想应该也算是作品。

  第二件是在展馆的窗上有一件用白色的有机玻璃板弯曲而固定在钢管架上的一件作品。它一直伸延到室内,占了整整一大间屋子,都是这种卷曲的有机板作成,有一种有机板很薄。透光,窗外的光打进来,很有些迷幻的效果。

  室外的第三件作品是一个巨大的钢铁焊接而成的画框似的框架,一条长廊通向画框中央,许多观众走上长廊瞭望画框中远处的风光。

  走进展览馆,首先留下印象的是一件中国刺锈的作品,展示的就是普通的苏州刺绣,图案很普通,只有其中一幅绣着装饰性女性器官的作品是比较独特的。整个作品在普通标准看来,只是一件刺绣工艺品的展示柜。在这里却是前卫艺术在这里展出。

  互动性也是作品中比较强调的。有一处布置了一块黑板,有粉笔,下面有几排凳子。人们走累了,坐下休息,发现面对的正是一块黑板,于是有人上去写点什么。我去的时候,正好有一小女孩和一中年男人在一起边说边写一些东西。小女孩约八九岁,她也在写,下面坐着和路过的人都在看。这里,艺术家的作品吸引观众参与,从构造环境到提供给观众参与的场所,这里是有智慧的。这件作品你很难划分它是装置?雕塑?观念作品?什么都算,也可以说不是。它只是把生活中的场景搬家,搬到一个特定的场所。变成了众人关注的艺术场所和事件。

  如果说架上绘画还有的话,有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引人注目。画的是两个人和一条狗在那里进行性的自愉。狗嘴对着人的屁股,另一个赤身男人,性愉的感觉也很明显。画是平面的,可是画上有突出的实物。绘画的功力一般,色彩也一般,画面构图散乱。这种风格的作品有好几件,看上去都是同一人所画。

  另外有一件圆筒形的场所装置,人进去后有两只空椅子在里面。很明白,这是让你和另外的人进去后坐下,对望、面谈,或者一个人面对另一把空椅子静思。大多数时候椅子是空的。过客匆匆,没时间坐,望一望就走了。

  展馆场地很大,里面放了很多中国古典木椅,供游人休息,坐下观看,据说有一千把,是艾未未从中国运去的。还组织了一千人去看卡塞尔文献展,也算是大型的行为艺术和装置的结合吧!据说:艾未未用了许多中国古代木门板,搭了一个类似门一样造型的作品,谁知道在开展之前一下子挎掉了,组织者让折掉,可是艾未未认为垮下来后的造型更好一些,于是垮掉的作品保留下来。这件事充分说明了德国人对新观念的宽容态度。我在现场看到了未垮前的照片和垮后的场景。

  参展的视像作品比较多,有一件作品是拍的艺术家自己在工地上搬空心砖,从右边搬到左边堆起来,一块一块的重复,我也没时间看完,今天是最后一天,要看的作品非常多,也不知最后是个什么结果。

  观展之后,大家一起聊到卡塞尔文献展,普遍感到迷茫。首先,艺术的标准、框架完全被打破;艺术的界线、范畴被解体。过去我们认为不是艺术的地方,在这里,一切都可能是艺术。其次,艺术的评价标准被解构,面对卡塞尔展所选择的标准,会让许多人感到茫然。什么是好的艺术的,在这里看了以后你会感觉不清楚、不明白。

  比利时艺术家阎淑芬认为:她多次看过文献展,与以往比较。觉得这次有许多东西已没有什么新意,在很多年前,已有人这样做了许多探索。她说她周围许多艺术家都认为这已是到了极点。将来的路必然是回归。阎淑芬来自中国,毕业于中工陶艺雕塑专业,后来在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后来又获得了哲学博士。现居住比利时,为人和气,朴素,谦逊。这次我们在比利时和德国是她友情接待、介绍及翻译。我们非常感谢。

  我们的随团翻译兼导游刘锦光原是留学德国学哲学的,现居住德国。他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语言风趣。他认为德国人有他们独特的思维和认识事物的方式。他讲了一个很意思的故事:有一回他去听一位教授的讲座,这位教授是诺贝尔奖的被提名者。他在讲座开始后拉家常似的讲了一些吃喝拉撒的琐事。然后挂了一个铁球,用一个铁锤反复敲打,一下一下的象敲钟一样。他说需要敲两个小时,敲完以后再谈结果,许多人都在他反复敲打的过程中走了,再也没有回来。场上只剩下很少的人,刘锦光也出去喝咖啡去了,一小时四十五分时他又回到现场,那位教授予还在继续敲打,两小时时,铁球被敲破了。最后教授只说了一句话:人要做成事,必须得持之以恒。那些没恒心的人先走了,只有你们将来是成大事的人。

  其实这些都是极简单的道理,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教授运用智慧的方法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听众永远难以忘记,而不是强迫他们去接受某些教条。

  也许,卡塞尔文献展就是是体现了这样一种精神。让人们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告诉你应该怎样。

  创新是卡塞尔的灵魂,尽管文化背景不同,我们理解卡塞尔文献展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对于这种创新的追求和鼓励、宽容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看了以后,并不以为卡塞尔文献展所展现的方向是当代艺术发展的必然的方向。它只是一种探索的精神。 

 二  威尼斯双年展

      与往届威尼斯双年展相比,今年的双年展总的印象仍是探索性的东西多,架上绘画和架上雕塑极其少了,绘画还有一些,架上雕塑只有一个人。做得很小,也很传统,没有新意,不知道为什么会选他进来。

  有一些作品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有一件用竹条编织架构的形体,占满了一间大的展室。上面有一些图案似的绘画,也有摄影图片,总的看上去象是埃及的坟墓里的壁画感觉。有些构成房屋、构架、楼梯、小楼,楼上还有一些动物。是由透明的纸或塑胶蒙上去做成的,内部有光,有点象中国做灯笼的方法。

  另外有一件是做的人、鸟、鸟头人身动物以及斜躺的人。用大量的镜片做成局部。加上所有的墙面是镜子。给人一种迷幻的感觉。镜子中的人和物与真实的人物相互映射。一不小心会碰在镜子上。这件作品显然是以人与动物、自然环境的关系为主题。展示了环保的主题和思考。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整个世界,动物、植物及人都面临死亡的威胁,这种威胁来自人对自然的破坏。

  还有一件大型作品也有点意思。一个大的电视投影屏幕,上面放影着汹涌的海水和建筑上挂的旗幡,前面有一个很长的玻璃水槽,当屏幕放映海潮时,玻璃水槽的水就翻起波浪,一浪一浪地从很银屏那儿浪过来,当银屏上是建筑和旗幡时,水就逐渐平静。作品影视画面中的动与静延伸到真实的水的动与静中来。

  在展馆里有一件作品:整个房间全是用玻璃分隔成迷宫路径。中间在玻璃上悬挂一些电视屏幕,里边放着视像,发出声音。观众要穿行迷宫玻璃巷道才可以走过房间。我顺着巷道走。因为是玻璃,时常以为是通道,其实是玻璃墙。走不通,碰壁。最后我没有走过通道,进了死胡同。退回来绕道过去。

  这次展览还有一个特点是强调了体验,许多作品初觉得茫然,或者看不清楚,弄不明白。但是继续深入细看,在行进过程中体验,你会明白得更多。这也是为什么作品空间占有如此庞大。

  有一件以废旧包装用的易拉罐皮弄成块,然后缝合而成的几块巨大的幕布。大约有十米宽,五、六米高。远看金光闪闪,以为是一块五彩的布。走近细看,发现是小块小块组合缝制的。再细细推敲,发现是由易拉罐罐皮折叠后用线缝制而成。工作量显然十分巨大。让人联想起关于包装,关于环境的许多联想。这个作者的作品,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也有收藏。

  总的感觉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比卡塞尔展要质量高一些。这里的作品大都制作比较讲究,没有粗糙的感觉。相比之下,卡塞尔就要粗糙得多。

  在这里,几乎没有单件的独个的作品。至少是一个系列。一个明显的倾向是综合性的艺术占主导。也就是影视、绘画,符号、文字书写及装置结合起来。作品都是复合性的形式。很难用传统的眼光来划分这是什么形式,那是什么形式。已经不好分了。在原来的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和雕塑之路上继续探索的作品全被排斥在外。在策展人眼里过去已有的形式一切不再适合入选。不能视为前卫艺术。

  这些作品总的来看,更多关注当代的一些热门话题:比如生态环境、战争、色情、文明的异化等。大体上还是能看出作品表达的意图。有一件作品是反战的主题;里面有关于士兵战争的摄影,也有视象声音,还有文字,绘画,也有真正的武器陈列在墙上。

  这次所看的两个现代艺术术展,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总的感觉是作品都很大,一般都是一个整体房间或者一个独立的空间。都是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这种作品个人是很难收藏的,因为它占有的空间巨大,即使收藏也难以展示。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大的作品的,因为作品庞大,气势雄伟,容易以气势动人。

  还有一个特点是用光塑造氛围,以光造形。许多展馆都是遮挡了自然光,完全用射灯照射。

  我看卡塞尔和威尼斯双年展有点像服装设计发布会。发布会上的服装人们在生活中不一定会穿。人们视为奇装异服,但它却会对生活的服装产生巨大的影响。

  也许就是这两个展览长期存在的原因

  在访欧期间,我们还访问了许多当代雕塑家工作室。他们们的创作与以上两个展览的方向有很大的不同,更多的仍然是在三维形体塑造、雕刻、制作及材料运用方面创新。这代表了另外一个方向,因为篇幅有限,将另文介绍。               

 三    反思和思考

  看了展览以后,仔细思考中国当代艺术应当如何发展?

  首先,我十分赞赏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的对创新的探索、追求、鼓励和宽容。上次我去看威尼斯双年展时,几乎没有多少人看展览,这次显然观展的人多得多。卡塞尔展则在门口排队成长龙进入。这说明欧洲民众比过去更多的关注和接受前卫艺术。另外,两个大展在艺术形式拓展方面的确有瞩目的成就。历届展览也凸现出不少的有创意有深度的作品。

  回想我们,在创新探索方面显然是比较滞后的,与国际艺术界的交流也不够。

  但是,欧洲前卫大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明显地有一个倾向,即艺术进入非艺术。范畴的扩大是为了刷新表达的手段,拓宽表达方式。一切艺术作品(包括最前卫的作品)均是艺术家想表达自己想说的一切,这是艺术永恒的核心。范畴和疆域的限制是特质和长处赖以存在的基础,无限扩展必将导致自身特质的消亡。所以,实际上不可能是无限制的。其二,将形式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替代本质的思想情感的表达必然会本末倒置。艺术形式的极度膨胀必然会带来艺术的异化。本年度这两个展览已经能够看出其玩弄形式山穷水尽的苗头。事实上已即使在欧洲也并非全是如此。我们访问的许多艺术家工作室和另外一些艺术展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我在以前看过的威尼斯双年展的基本形式和表达主题到现在并没有多大发展,并无多少新意。仍然是企图在扩大僵城方面寻求突破。

  再则长达数千年的雕塑、绘画及其各种形式在生活中仍然强劲地发展。不可能在某一天,雕塑、绘画就走向消亡。我们设想,在一个没有雕塑、绘画的而只有装置的社会多么地无聊。

  威尼斯双年展和卡塞尔文献展呈现的尺度和形式的疯狂充分表现了当代前卫艺术家突出自我表现的现代主义精神在继续膨胀。个人欲望和名利暴胀的现象在这两个展览上表现越来越突出。尺度的不断扩大,企图一鸣惊人和挖空心思处处可见。宁静、和平,人性的和谐,未来的美好和世界的光明似乎已经看不见了。看到的几乎都是血腥、丑陋、无序以及怪异和色情的泛滥。世界似乎已经绝望!

  世界真是这样么?我不以为然。

  另外,两个展览的基本面貌是各国的艺术惊人地趋于一致。在展览上很难区别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面貌特征,仿佛已经世界大同。这不能不归于展览主持人个及派别的爱好和观点。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地方风格的差异是存在的。只是选择的都是一种倾向的作品。而作者也尽量在迎合主持人的胃口。许多亚洲艺术家不断地在追赶欧美时尚,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造和创新。

  我以为,我们的艺术只有呈现自己民族的,个人独特面貌时,才能具有真正的价值,否则只是昙花一现、时尚流行而已!   中国艺术现在还没有足够的话语权,一切都是欧美文化标准说了算。只有当中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强盛起来,那时候中国艺术家才可能真正与欧美艺术平等对话。那时候艺术的标准必得重新选择!

                                                          2007-10-20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