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董倩
尼玛泽仁
央视《面对面》2008年4月26日播出: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以下为节目内容。
导视:
他是一位藏族裁缝的儿子,14岁才走出雪山。
记者:从来没有出去过?
尼玛泽仁:当时的感受充满了新奇,因为城市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包括电灯我也是第一次看见。
他是十世班禅赐封的惟一画师。
记者:如果被赐为班禅的赐封画师的话,这意味着什么呢?
尼玛泽仁:这意味着一种特殊的殊荣。
他希望通过现代艺术的形式,把藏画推向大众、推向世界。
尼玛泽仁:藏族人不可能永远地当活的化石,叫人类来研究它,我们跟人类要同步发展我们的文化。
《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
董倩开篇语:对于藏族画家来说,能够成为班禅赐封画师,不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同时对画家本人来说,也是艺术造诣的首肯。今天我们即将结识的已故十世班禅的赐封画师,尼玛泽仁就是其中一位。成为班禅的赐封画师,尼玛泽仁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用绘画这种全人类共通的语言,把西藏独特的历史、文化、宗教推向全世界。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听听尼玛泽仁的传奇故事
人物封面
尼玛泽仁 64岁 藏族
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院
全国政协委员
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解说词:尼玛泽仁,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位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他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画画。只有在绘画中,他才能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尼玛泽仁出生于四川甘孜巴塘县。他的父母都是手艺精巧的藏族裁缝。
尼玛泽仁:这样一个家庭在当时无法生活下去,生活很贫苦,当时父母亲就带着我流浪,沿着金沙江边流浪到德格县。
记者:那为什么您父母带着一家人,到这个地方就不再往前走了?
尼玛泽仁:在德格县的话,比巴塘县,比较容易谋生一点,他们为了生计,就在这落脚了。
解说词:德格县是一个只有几万人的藏族居住区,几乎所有的人都信奉藏传佛教。伴随着母亲的诵经声,尼玛泽仁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少儿时光。
尼玛泽仁:我的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她每个礼拜都会带我,到经堂里面去上香,这样一个环境,我就从小看到了白度母,非常美丽善良的观音,这对我从小的一种在审美上,给我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解说词:德格县最出名的地方就是印经院,它是藏族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经卷印刷厂之一,在那里收藏了大量藏文化各科著述和藏传佛教各派经典,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藏文化中心。尼玛泽仁五、六岁的时候,经常会去德格印经院,在那里,他留下很多难忘的记忆。
记者:能够反复地到印经院里面去,到底是什么吸引住你呢?
尼玛泽仁:这个是因为我的母亲,她说在佛教的殿堂里面,使人的心灵善良起来,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我就接受到各种藏文化的熏陶,就无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面给我很深的印象。我从小喜欢画画,喜欢在家里的墙壁上胡乱涂鸦。
记者:拿什么画呢?
尼玛泽仁:就用炭条,就是我母亲烧的火塘里面的炭,画出我理想中的天国。
记者:什么样的?
尼玛泽仁:那就是打仗的,骑马的,各种各样的造型,不成型的一种造型。
解说词:1950年,尼玛泽仁的家乡德格县得到了解放,尼玛泽仁在6岁那年上了小学,在学校里,老师发现了他的绘画天赋,1957年,尼玛泽仁被推荐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那一年他14岁。
记者:当时您知道要去什么地方?去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吗?
尼玛泽仁:我是不知道,因为我对外部的世界充满了幻想。
记者:从来没有出去过?
尼玛泽仁:从来没出去过, 我就想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情。它到底有多大,对我是个谜。
记者:我特别想知道作为一个14岁的少年,从山里面第一次来到了内地,当时的感受还记得住吗?
尼玛泽仁:充满了新奇,因为城市我们从来没看见过,包括电灯我也是第一次看见,
什么都是新鲜的。所以对我来讲,充满了憧憬,满了吸引力。
片花: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藏族孩子,如何完成大学学业?是什么原因,他的作品能够获得全国大奖?
解说词:当尼玛泽仁来到位于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的时候,他才知道他将在这里学习五年,而且,班里的同学都是少数民族,学院还为他们设置了专门的课程。
记者:那到了四川美术学院,一下子有了那么多专业课,你能不能学会?
尼玛泽仁:当然那时候汉语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学校专门派了少数民族的语言老师,包括我们的生活,包括我们的服装,包括我们的学习,都有人专门给我们处理。
记者:自己不用花一分钱?
尼玛泽仁:不用花一分钱。所以这种教育,就是受益终身。
记者:我很难想象,因为比如说我喜欢一样东西,我想尝试,但是没有人教我,突然一下,一切都是正规的,有人教我,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尼玛泽仁:我就这个时候,一定会给我带来很多的压力,我和同学们在开始要度过语言关,然后度过一个知识关,最后要逐步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这个过程。(最后)我知道了,中国最优秀的敦煌壁画,也知道了西方油画,知道了俄罗斯的列宾,苏里克夫等等。这些画补充了我物质的大脑,丰富了我的知识面。
[JH:PAGE]
画作表现藏族人民
解说词:1962年,尼玛泽仁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普通的文化干部。这是尼玛泽仁在四川甘孜州文化馆的照片,当时,尼玛泽仁想把自己5年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表现藏族人民,虽然他创作了不少作品,但是没有没突破。直到1982年,尼玛泽仁和7位画家一起为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画展做创作,在德格县的一次采风,给了他很大的触动。
尼玛泽仁:到那个地方,偶然的机会,我听到边远的山沟里面,一阵击鼓的声音,我就随着这个鼓声,来到一个宗教殿堂,我当时一进去一看,看到三幅巨大的唐卡画,画的是莲花生大师,画的是金刚伏法神。那三幅唐卡,黑底,满版的金线流动,画面画得饱满,色彩对比强烈,人物造型生动、夸张,艺术的冲击力特别强烈,镇定一下又进去看,确实画得好。
确实画得好。这时候我就想到,我苦苦寻求民族文化的方向,终于应该找到,应该就是它。
记者:那么看了这三副,对你有这么大冲击力的唐卡之后,作为画家,肯定会想,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自己的目标又会是什么?
尼玛泽仁:我们说是不是把我们手边的创作素材都丢掉,我们重新在民族绘画里面,
确立我们新的创作构思。
解说: 在1982年的全国首届少数民族画展上,尼玛泽仁他们创作的作品《格萨尔王》、《扎西德勒》和《朱德会见格达活佛》分别获得金、银、铜奖。
片花:是什么原因尼玛泽仁能成为十世班禅赐封画师?他和十世班禅有过什么样的交往?请继续收看,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
解说词:也就在那次展览上,他的作品《格萨尔王》引起了当时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的注意。
记者:那是您第一次见到班禅吗?
尼玛泽仁:我是第一次见到。
记者:作为藏族同胞,能够见到班禅的话,对你们来说也是一种殊荣吗?
尼玛泽仁:有这样机会跟他零距离接触,是我们的殊荣。这时候当颁完奖以后,我就感觉从班禅大师的眼里,看到他对我们的召唤。
记者:这怎么理解,为什么你从他的眼睛里,能够看到对你们的召唤?
尼玛泽仁:因为我们得奖的时候,他一直面带微笑地看着我们,而且频频地点头。我毫不犹豫地散会以后,直奔他而去,然后就向他十指合掌
记者:这代表着什么呢?
尼玛泽仁:一种尊敬,最高的尊敬,然后请他赐福于我们,然后他非常高兴地说,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
记者:直接就邀请你们去他家里了?
尼玛泽仁:当然是第二天了,我们到他家里以后,他给我们很多珍贵的礼品,包括小佛像,包括特制的钢笔,包括哈达,这些对我们藏族人来讲,是个非常珍贵的礼品。同时,他也非常鼓励我们,他说你们把藏文化用这种形式展示出来,而且得到全国各民族的承认,得到学术界的承认,他感到高兴。
解说词:就在那次谈话中,尼玛泽仁接到了十世班禅的一个任务,由他负责创作西藏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吐蕃王国创建者松赞干布的雕塑,这也是十世班禅很久以来的愿望。
记者:当班禅大师提出这样一个要求的时候,您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十世班禅要你们画松赞干布这样一个历史人物?
尼玛泽仁:他确实独具慧眼,我们知道,像松赞干布这样的话,民族的英雄,应该像俄罗斯的彼得大帝,都作为青铜像立在街心上,世代受人尊敬。那么我们民族的英雄,为什么不能立在广场上呢?
记者:那为什么一直以来就没有呢?
尼玛泽仁:就是说过去,藏族人特别地崇敬,于是把他请到了布达拉宫也好,大昭寺里面也好,还有很多寺院里面,完全作为神来崇拜。
记者:十世班禅认识到这个问题?
尼玛泽仁:他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我翻阅了很多资料,而且把他画成一个素描,完成以后,就把这个画稿直接送到北京,请十世班禅来看。他看了以后,他说你这个,已经比原来有进步了,但是离我的设计还有距离。
记者:那怎么办呢?
尼玛泽仁:他说过几天我带你到国家马术队,我已经想好了形体语言,到时候你就好好地参照着画。
记者:谁来完成这个任务?
尼玛泽仁:这个就是十世班禅。
记者:换句话说,他就是你的模特。
尼玛泽仁:我感觉不能相信,但是确实在那天,他带着我们到了国家马术队。
解说词:这就是十世班禅给尼玛泽仁做模特时留下的照片。
尼玛泽仁:他虽然体型很高大,但是身手矫健,一下子骑在马上,然后做出个姿势佛教的手印。
记者:整个身体的姿势呢?
尼玛泽仁:骑在马上,然后腰间有一个宝刀,藏式横跨着那个腰间。他说那时候松赞干布统一了全藏,用这个形体来表现。
记者:您对这个模特满意吗?
尼玛泽仁:又惊又喜,那么具体的造型,是我们画家都想不出来的,又是拍照,又是画素写,又很紧张。因为是这样一级国家领导人,给一个画家,而且是一个普通的画家做模特,可能在全国还是首次。
记者:那在那么紧张的情况下,能够很好地去把握和提炼,十世班禅大师想表现的那种精气神吗?
尼玛泽仁:这只有艺术家去体会了。最后我画了七、八幅,然后展示在大师面前,他就其中选了一张,他说这个画出精神来了。你就以这个把它放大。
[JH:PAGE]
1986年尼玛泽仁被赐封为十世班禅画师
解说词:1986年,尼玛泽仁被赐封为唯一的十世班禅画师,这也是藏族画家的最高荣誉,同时,他还被十世班禅派往佛教圣地,扎什伦布寺。1988年,尼玛泽仁又接到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负责创作十世班禅坐床造型的壁画,并将作为供奉对象长久保留。
尼玛泽仁:他要我一定要画像他,那就必须我认真地研究他年轻时候的照片,然后根据他的照片,重新变成绘画语言。
记者:你的这种尝试,也是不为当时的一种常识所允许的吗?
尼玛泽仁:是不允许的。
记者:为什么?画得像难道还不被允许?
尼玛泽仁:那不行,因为它不符合传统。
记者:就是画得不像就是传统,你画得像了就是打破传统。
尼玛泽仁:打破传统。所以当时我去以前,班禅大师赐封我做班禅画师,他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我赐封你做班禅画师,既希望你发展藏民族的文化,今后在你的作品里面得写上,一定要向世人展示,我班禅是支持民族文化往前发展。
记者:写上什么呢?
尼玛泽仁:班禅画师。
记者:作为一名藏族的画家,如果被赐为班禅的赐封画师的话,这意味着什么呢?
尼玛泽仁:一种特殊的殊荣。
记者:如果您是班禅大师的赐封画师的话,在扎什伦布寺,再画这样一幅很像的这样的壁画,就可以得到允许了吗?
尼玛泽仁:这个已经没人敢说不行了。最后叫我主笔来画这副画的时候,我完全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在平面的构成方面,我把那个画形象画得很像。这个完成以后,他们确实感到惊讶,他说这个一看就是十世班禅大师,你画得太像了。
解说词:这就是尼玛泽仁整整花了一年时间,为十世班禅创作的壁画,让尼玛泽仁谁也没有想到,当这幅壁画刚刚完成,1989年,十世班禅就圆寂了。而以十世班禅为模特,创作松赞干布雕塑的计划,也不得不停止。但是,尼玛泽仁至今无法忘记,十世班禅圆寂前一年,他和大师的最后一次会面。
尼玛泽仁:最后我在他的办公室告别他的时候,这个时候他跟我说,尼玛,你今后在国外一定要把藏文化带到世界上去。当时我就感觉很奇怪,因为我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亲属在国外,所以没有人邀请我,怎么可能去出国呢?
记者:那不出国怎么把西藏的文化推介到世界上呢?
尼玛泽仁:在这种疑虑下,我就回到我的家乡,回去以后我就想,唯一就是拼命地画画,我都用我自己认知的一种,独特的藏族的现代的艺术形式,把它创作出来。
片花:十世班禅的嘱托,尼玛泽仁将怎样完成?一次偶然的邀请,促成轰动华盛顿的正气之歌。请继续收看,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
解说词:尼玛泽仁和十世班禅的这段交往,使他的作品风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传统藏画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元素,形成了画坛上从未出现过的风格,有人把它称之为“新派藏画”。
现场采访:
记者:这幅是1993年的时候画的?
尼玛泽仁:这个是个创新的藏族现代艺术。我画的是冈底斯神山。
记者:那这个呢?
尼玛泽仁:这个是我心目中的佛教殿堂,藏族人每年一度就到那个地方去朝圣,就叫做“最后的净土。
记者:像我这样一个读者的话,您希望通过这幅画告诉我什么?希望我得到什么?
尼玛泽仁:这里边的话,它在色彩的对比上,红颜色、白颜色、深蓝色,这都是藏族唐卡画里面的颜色。这个强烈的视觉冲击,你可能在这样单纯的画面里面感觉到。我是给世界看的,因为这个没人这样画过,恰恰是任何文化的创新,就是叫人没有看过,才能形成一个不断的一种新的符号,展示在人们面前。
[JH:PAGE]
作品在美国引起轰动
解说词:1993年,尼玛泽仁回到四川甘孜州文化馆,突然有一天,他接到了一封信,这封来自美国的英文邀请信,让尼玛泽仁感到兴奋而又意外。
记者:谁邀请您去的呢?
尼玛泽仁:是美国的一个艺术研究会。
记者:他们怎么知道?
尼玛泽仁:在这以前我有一些作品的发表,包括在香港办过展览,是不是他们在资料里面,调集了这些资料以后向我发出这样的邀请。
解说词:1993年,秋天,尼玛泽仁带着他的《莲花生大师》、《极地的梦》、《雪域》等几十幅作品,来到美国波士顿,这也是他的作品第一次走出国门,这次展览在波士顿引起了轰动,人们对他作品展示的内容感到惊讶,尼玛泽仁的绘画在波士顿展出,引起了我国驻美大使馆的关注。
尼玛泽仁:当时就接到华盛顿,驻美大使馆的邀请,就说尼玛,你能不能到华盛顿来举办画展。当时反映在我的第一是什么呢,缺乏经费,但是大使馆告诉我,他说不要紧,只要你愿意来,作品有,其它你不用考虑,对我来讲是个喜讯,到了华盛顿,当时我记得,来了很多媒体,《美国之音》等等都来进行采访。
记者:他们都关注什么问题?
尼玛泽仁:他说这个唐卡我们很熟悉。怎么一下子变成这样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一种形式,我就跟他们讲,这是说明藏文化,藏族人不可能永远地当活的化石,叫人类来研究它,我们跟人类要同步发展我们的文化,所以你下面看到的,是发展的藏族现代艺术。美国之音当时特别直接地问我,你对达赖喇嘛的藏独,你是什么看法?
记者:你怎么说?
尼玛泽仁:我说达赖喇嘛,他的政治主张,我是坚决反对的,为什么反对?我说因为达赖喇嘛,从1931年,到1959年这个时期,他和他的政府,嘎夏政府都在执政,但是并没有推动西藏的发展,那么这个无疑在今天,新中国的成立,改变了绝大多数藏族人的生活。那个记者问我,他说你是不是贵族出身,要不你怎么能画出这样的画?我说不是,我说我是个贫民出身,我的知识,我的艺术就是在中国政府培养起来的。
片花:把藏族文化推向世界,他有着什么样的感受?尼玛泽仁和十一世班禅又有过什么样的交往?请继续收看,面对面董倩专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
解说词:自美国之后,短短的几年里,尼玛泽仁先后应邀前往世界十多个国家举行画展,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有评论说,尼玛泽仁的作品不仅开拓了新的视觉空间,而且拓展了新的心理空间,接通了宇宙,自然和人在精神上的情感。但是,每当尼玛泽仁走出国门举办画展的时候,他总是感觉到有很多人不了解西藏。
记者:一直以来,西方人就非常喜欢中国的西藏,既然他们这么喜欢西藏,为什么在您在做全世界画展过程中,还感觉到不了解西藏?
尼玛泽仁:有一些人确实不理解,毕竟路途十分遥远。那么我就感觉通过绘画,有一幅画叫做有故事的土地,我每次讲起这个故事,他们居然感到很吃惊。在那么多年前,西藏就是中国的一个版图吗?我说肯定是。
记者:那您觉得您作为一名画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抵消已经西方人建立起来的西藏,是什么样子印象?
尼玛泽仁:我经常在国外的时候也讲,我说很多人看藏族人,以为这个地方非常艰苦,环境极为恶劣,那么这个民族很落后,用俯视的眼光来看低这个民族,我说这个就错了。这个是世界屋脊,是个极地,是生命的极限地。在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人类的代表,藏族人在这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什么我们不能从新的一个角度,来审视藏族人呢?
解说词:2005年10月13日,这一天下午,尼玛泽仁突然接到电话,说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要在峨眉山接见他,尼玛泽仁立即从成都开车赶到了峨眉山。
尼玛泽仁:到了峨嵋山以后,刚好他从峨嵋山山顶参拜完了以后,在办公室里面等我,我进去以后非常激动,他确实有领袖风范,年纪当时只有十六岁,但是两眼充满了智慧,一幅领袖形象,给我感觉很宽慰。当时十一世班禅,他只说了一句话,他说你把藏文化带到世界上去非常好。
解说:后来,尼玛泽仁受到十一世班禅朝圣峨眉山的启示,创作了这张高四米,宽两米的新派藏画《普贤菩萨》,这幅画与传统的佛教画不同,尼玛泽仁用山作为背景,把菩萨请出了殿堂,这种对佛教造型艺术上的改动是非常大胆的。
尼玛泽仁:最后我就把这幅画画好了以后,到十一世班禅家里,展示给他看,他看了非常高兴,他也首肯了我这种创作。拿了一块绢布,写上颂诗,签上他的名,而且盖上历代传世下来的班禅的印章。所以这个画特别珍贵,以后裱好了以后,我就捐献给峨嵋山,永世供奉在那个地方。
解说词:20年来,尼玛泽仁一直遵守着他和十世班禅之间的诺言,他追求的就是要把藏画,从纯粹供宗教膜拜的作品推向世界,用绘画这种全世界通用的艺术语言让人们了解西藏。
董倩结束语:尼玛泽仁在藏语里的意思是永恒的太阳。对于尼玛泽仁来说,艺术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可是尼玛泽仁认为,西藏艺术是不应当固步自封、原地守城,而是应当不断推衍向前,只有这样西藏的艺术,才有可能保持永恒的生命力。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