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首批奥运雕塑落户国家大剧院

更新时间:2008-04-28 09:59:26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王岩 编辑:batty84 浏览量:170

     四件奥运雕塑作品昨天在国家大剧院入口处显著位置亮相,这也是大剧院自建成以来,首次在公共空间安放雕塑艺术作品,它们分别是魏小明的《风》、黎明的《旋律》、杨学军的《同一首歌》和保加利亚雕塑家托夫罗纳的《舞》,主题不仅蕴含人文奥运的精神,同时与舞台艺术紧密关联。

     记者获悉,首批奥运雕塑在国家大剧院落成揭幕,标志着奥运雕塑工程进入最后的实施阶段。接下来,还有百件雕塑作品将在6月底前落户北京,陆续安放到奥林匹克中心、奥运场馆周边地区以及北京城区的主要位置。据奥运雕塑项目负责人之一、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明明先生介绍,最终确定的这百件雕塑作品是从上千件来自全球的应征作品方案中遴选出来的,从征集开始历时三年时间,每一件作品都经过专家评审小组反复论证,“过去在北京街头出现的一些公共雕塑作品被人们称为城市垃圾,它们有的是应急之作,有的是某些主管部门头脑发热的结果。这次奥运雕塑项目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严格的评选程序,入选作品都是中外艺术家们的雕塑力作,从根本上保证了奥运雕塑作品的质量。”

  站在自己的雕塑作品《风》前,艺术家魏小明先生向记者介绍说,作品的灵感来自奥运选手们冲刺的那一瞬间。但是,他并没有采用纯写实的手法去还原一位运动员,而是刻画了一位低头倾身的少女,从肩头到手臂覆盖着大面积的衣饰,仿佛是被风吹起了一片裙裾,又好像是夺冠后披在身上的国旗。谈到此次奥运雕塑的特点,同时身为艺术总监的魏小明透露,入选的国外雕塑家作品占了将近一半比例,这是以前同类大型雕塑项目中没有出现过的,而对比中外艺术家们的创作,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国外雕塑家们的作品中,抽象雕塑占到百分之九十。记者注意到,首批亮相国家大剧院的雕塑中,《舞》就是其中的一件代表作,艺术家用连续的几何形体,利用不同块面的组合表现了“舞”的动态。但是,联想到在此前的相关活动中,抽象雕塑作品难以被中国观众理解接受的状况,奥运雕塑作品会不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对此王明明表示,抽象雕塑就是希望从不同角度激发观众们的想象力,用独特的艺术符号带给人们不同的理解。“这次奥运雕塑的落成也许会挑战中国观众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