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良 武剧图
韩羽 戏曲人物
水墨和戏剧,一个是中国画,一个是中国剧,但在西方艺术和流行音乐的冲击下,这两项中国传统文化的后续发展都遭到了巨大的挑战。3月19日,上海朱屺瞻艺术馆,《粉墨登场——中国戏曲水墨画名家名作展》在这里展出。
该展览由著名策展人、美术评论家杨维民策划,展出了关良、高马得、丁立人、韩羽等18位南北现当代中国戏画名家的作品,还搭起了戏台现场演唱折子戏。这种结合让场面火爆一时,开展当天就吸引了近千名观众入场。来参展的不少评论家还对中国传统艺术如何创新、创新如何不在当代艺术中迷失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当代艺术的火爆炒作不正常”
在中国画坛,关良的写意戏曲人物画“开一代之风”;高马得、丁立人、韩羽、聂干因、吕超然也早已名扬画坛。朱新建、周京新、陈九、钟儒乾、罗彬、刘西洁、刘红沛等,虽同饮长江水,也都以中国戏剧元素融入自己的创作,不过其“戏画”味道却各不相同。如朱新建为新文人画代表之一,而周京新“墨戏”的戏味、墨味与其意味相得益彰;陈九对戏画的钟爱使得他的戏画别具一格;钟儒乾与众不同的戏画元素则是“独一无二的”马戏;罗彬、刘西洁、刘红沛也都以各自笔墨语言,给戏画注入新的表现形式;王晓晖、冯钟云、雨鹤三位北方画家的戏画更是画法迥异,王晓晖是浓浓的墨,冯钟云是重重的彩,雨鹤是墨线交织。
这些戏画的市场价值也被业界看好。早在去年11月的嘉德拍卖会上,明代画家仇英的水墨《赤壁图》以7952万元成交价创下拍卖纪录后,就有收藏界人士预测,持续2年低迷的传统水墨市场有望在2008年反弹。大朴堂画廊总经理陈元表示,今年是奥运年,水墨作为国粹之一,必然会受到关注。
美术评论家杨维民则认为,市场指望有一个兴奋点,奥运年对水墨画的市场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影响,但指望这个反弹是一种理想。他表示,水墨画如果想要在当代艺术中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需要艺术家创作真正反映时代的、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画家韩羽:
炒作艺术的人大概
是钱没地方花了吧
记者:近年来,传统水墨的市场相对冷清,你的画的价格可能还不如一个年轻画家的油画,你会不会难受?
韩羽:我很少关注市场,就在家画自己的画。绘画是一回事,市场是一回事,关注那些就没法把心思放在画画上了。你问我的心态,我觉得没什么,无所谓。
记者:在2008胡润当代艺术榜上,上榜的50位艺术家以油画家为主,国画家和雕塑家合计仅11位。您对水墨画的未来如何看待?
韩羽:排行榜的事情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年轻画家,谁也左右不了他们的选择,谁也操不了这个心,只要是好的艺术作品,都会在未来继续存在。
记者:如何看待资本炒作艺术作品的现象?
韩羽:说不出个道理来,搞不清楚,大概是钱没地方去了吧。
记者:在现代衍生了抽象水墨、也有一些关注现实生活题材的水墨,打破了传统,也引来了争议?
韩羽:什么画都需要创新,对年轻人的创新不能干涉,谁也不能干涉谁。
记者:那会鼓励吗?
韩羽:不干涉就是鼓励。
著名策展人、美术评论家杨维民:
当代艺术的价格
干扰了艺术家的创作
记者:从近年的情况来看,一些产生较高成交价格的作品都来自油画,传统水墨的市场地位似乎有点尴尬?
杨维民:这是一个现实,必须承认。通常三个因素会引起人们的审美发生改变,那就是宗教、权力和金钱。而在现代,改变人最大的是经济因素,传统中国画的样式和现代人在新的经济发展生活状态下的审美有错位。另一个现实是,当代艺术的火爆有炒作的成分。这是不正常的。对艺术品的炒作,以前有,将来可能还会有,只是看它占的比例。
记者:炒作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
杨维民:是的。你看现在的当代艺术如火如荼,动不动就是高价。不过,我判断,当代艺术在近期还是不会出问题的,中国在全球正在以一个经济大国出现,而作为一个有文化积淀的国家,真正体现这种积淀的作品会最终得到市场认可。水墨画的合理价位不敢说应高于油画,但是不应该低于油画。
记者:资本过度炒作是否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方向?
杨维民:已经在影响了。像80后,一些策展人以最低成本投入圈了一批小画家,将他们迅速推入市场,最后市场价格被放大,这是典型意义上的商业效应。我肯定其中不乏好作品,但这些年轻画家中克隆等情况的存在,削弱了绘画的本质,这对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油画的发展,起了负面作用。
记者:水墨画好像也非得和当代艺术概念结合在一起才有好的市场?
杨维民:倒也不是。我觉得,当代艺术并不就是一些前卫的东西,只有将传统笔墨的功底融入现代的绘画语言、新的人文理念,融合自然、自在的作品,这才是当代性,也是目前市场比较接受的水墨作品。但不可否认,有时候所谓的艺术创新,脱离了艺术的规律,所谓的后现代的作品是很无聊的。
当代艺术的价格干扰了艺术家。比如近期在北京798展出的吴冠中2007新作,我以前对他的作品是很景仰的,但这些近期的作品显得有点暗淡失色。这到底是市场的引导,还是当代性的干扰和诱惑?现在的市场不是最后的、最佳的一个状态,但愿这种浮躁只是一种过渡,之后能沉寂下来。
喝茶时间
——读《傲慢与偏见》之四
庄秋水
奥斯汀为她的男女主人公们安排了大量的喝茶时间。男女双方经人介绍认识,或是一瞥惊鸿,喝茶时间就成了双方或妙语连珠或言之无物进一步接触的一个平台。在这段时间里,女主人公们尽情展露动人风姿,抓紧时机表现诸般才艺。男主人公们则在众所周知的财富之外,表现个人言谈魅力与见闻博识。在内瑟菲德庄园的喝茶时间,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唇枪舌剑,襄王有意神女无心,算是整部书里最好玩的片段。
英国人进口茶叶要追溯到17世纪。一个茶叶代理商写信给一个英国人,要他送“一罐最有嚼劲的东西”来。这东西就是指“中国饮料”、“茶”、“广东茶”等。一开始,茶是作为药用品。1657年英国第一个茶广告出现,“它能使身体健壮且充满活力,它能治疗头痛,它能清除脾脏中的异物……”布拉冈萨的凯瑟琳公主成为英国王后后,喝茶成了宫廷里最时尚的消遣娱乐。这位王后还发明了所谓的“喝茶礼仪”:女士们呷了一口茶后,要把勺子横放在她的茶杯上,或者用勺子轻敲茶杯,好让在场的男士给她续杯;如果这位女士不再喝了,就会把杯子倒过来扣在托碟上。
茶在英国一开始就和上流社会联系在一起。喝茶和咖啡,是一种轻松休闲的行为。亨利·詹姆斯在《一个贵妇人的画像》开篇便写了一个喝茶的场景以及那种安静的享受:
在某些情况下,所谓午后茶点这点时间是最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并不多。有时候,不论你喝不喝茶——有些人当然是从来不喝的——这种场合本身便会给你带来一种乐趣。在我为这简单的故事揭开第一页的时候,我心头想到的那些情景,就为无伤大雅的消闲提供了一幅绝妙的背景……
当然,这场景出现在英国乡间的一幢古老的住宅前面。
18世纪,喝茶已经是一种公认的风俗。现在风靡全世界的英式下午茶则是从19世纪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开始的。她在下午五点喝茶,吃点糕点,因为那时候她“情绪低落”。奥斯汀时代,还没有“下午茶”这个说法。一般是在正餐以后一小时,男士们加入到休息室的女士们之间,喝茶或咖啡。在朗博恩那顿蓄谋已久的爱人们的盛宴举行之后,本内特小姐沏茶,伊丽莎白倒咖啡。因为摸不准达西先生的心思,伊丽莎白简直没有耐心为每个客人递咖啡了。后来又提到收走茶具摆好牌桌。那么,是咖啡和茶都喝了,不禁让人敬佩他们的好胃口。
奥斯汀赋予休闲娱乐的喝茶时间以勃勃生机。男女之间的那种微妙而紧张的情感,那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貌似恬淡优雅的氛围中,跃出休息室的短暂时刻,进入人类隐秘内心的永恒时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