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浅谈城市雕塑的话语权

更新时间:2008-03-19 15:16:57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种一川 编辑:小路 浏览量:626

    艺术以它特有的各种方式替我们说话,替我们保留情感和思想。

    音乐、舞蹈、美术、文学、工艺、影视等等,造型艺术“雕塑”更是用它特殊的语言记录着人类的历史,表达着人类的情感状态。

    这个世界有时看似蹊跷,蹊跷在于一切事物都是我们人类赋予它们定义和意义,也许这无法摆脱并且同样也无可厚非,因为话语权总就是出自话语的载体。话语本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智慧。然而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希望能与事与物进行更好的交流和融合,也期望自身的感受更加饱满,于是,根据事与物的规律,赋予它们特定的语言,如肢体语言、艺术语言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东西,当我们偶尔转换视角,摆脱自身的话语载体,去寄身于外在的事物,从另一个角度看世界,比如花草,比如伫立在街角处无声无息的雕塑,发现在自然的风吹雨淋、人们的驻足停留、社会的世事变迁、各种自然的社会的色彩交结的岁月沉淀之后,它们已经蜕变出了自己的话语。

    关于雕塑,我们知道,它是一门由来已久的立体造型艺术,除了自身极具美学欣赏价值、唯美动人的视觉效果外,还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包含着含蓄深刻的思想性,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思想与人文特色,可以强有力的表达人类的情感。我们甚至可以说雕塑能够折射人类文明的进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雕塑出现。暂且不去讨论在中国“城市雕塑”很多情况下与“公共艺术”相提并论这一概念上的偏颇。我所注意到的是城市雕塑由于其所特有的最开放式的公共属性使他在人群中得到了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大的与人的沟通空间,同时得到了自身色彩更重的话语身份。而我们在一些对雕塑的解读、定位和雕塑建设中却正是或多或少的削弱了城市雕塑自身的话语权。

    首先,我们将城市雕塑在功能的类别上做出了如下的划分:纪念性、主题性、标志性、装饰性、互动性等。 所谓纪念性雕塑,就是以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件为主题创作的雕塑,它也可以是某种共同观念的永久纪念;主题性雕塑是对特定的地点、环境、建筑进行主题性说明、并与它们有机结合起来,点明主题,甚至升华主题的城市雕塑,它能使观众明显地感到这一环境的特性,具有纪念、教育、美化、说明等意义; 对于互动性雕塑 ,我们强调它的实用性,它将艺术与使用功能相结合,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丰富我们的生活空间,使人在享受艺术之美的同时也享受了生活的快乐;装饰性雕塑能够美化生活空间,使人感受艺术带来的愉悦;标志性雕塑则是代表整个城市、地区乃至国家的文化内涵、反映城市或国家精神文明的雕塑。

    那么事实上雕塑功能的分类却不是绝对的,有些雕塑的功能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向另一种功能过渡,社会或说人的因素不断对雕塑产生影响之后,雕塑所承载的内涵也就会相应的发生变化。例如自由女神像,最初这个雕塑是为纪念美国建国一百周年而做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人文色彩的变化,现在人们一提到自由女神像就会想到美国,在海上看到自由女神像就知道快到美国了,那么这个雕塑显然已经成为了一种标志,同时具备了纪念性和标志性这两种功能。类似的例子还有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童等;同样,某些主题性、互动性甚至装饰性雕塑也会有可能随着人文因素的加入同时具备一定的标志性功能,从而成为一个特定区域的标志,例如丹麦的美人鱼;而大多城市雕塑不论它最初被赋予的意义是什么、功能是哪一种类别,只要不是粗制滥造的作品且放置的环境合适,它们都在为所在的环境进行着美好的装饰,何尝又都不是装饰性的雕塑呢;每当被人赋予一些思想的时候,每一种雕塑事实上都带有了一个或大或小的主题,如此看来,主题性的雕塑也同时覆盖着更大的类别范围。更有,我们必须清晰的一个概念就是标志性雕塑是要经过时间、社会、老百姓的熟悉和认可等等因素的考验才能称其为标志性雕塑,它所具备的标志的作用是历史沉淀出来的而不是在最初被生硬附加的。

    在雕塑的设计、城市雕塑的规划等具体工作的技术问题里来讲,对雕塑的材质、色彩、体量等等规范化的定位对雕塑的设置有很实际的意义,而在雕塑的功能上应用如是的划分却会显得实用性的力量偏软。因为我们在做如是规范化的城市雕塑功能类别定位的时候,不只在概念上有交叉和重复,同时限制了雕塑本身应该更为丰富的功能和意义表达。

    其次,雕塑的设计创作实质上是赋予了它话语权,因此我们才说雕塑可以强有力的表达人类的情感,而当我们这样反复强调雕塑在替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却没有将这种作用发挥,或者说为其创造发挥承载和彰显精神以及启发人们思考的条件。特别是城市雕塑,由于其所特有的最开放式的公共属性使这种话语权又集中表现在雕塑与人的交流和表达、与环境的对话乃至对历史的评说。我们将雕塑放置在室内或户外的空间里,赋予它种种精神和意义,却缺失了让这种精神和意义发挥的准备,也就是充分的让雕塑与周围的人群沟通。那么来看看为什么说我们缺失了让城市雕塑发挥承载和彰显精神以及启发人们思考的条件。

    1、 一些公园的建设脱离群众生活,为美化而美化一样,一些城市雕塑仍处在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2、 很多城市雕塑放置之后没有名牌,没有任何示意 ,缺少了一个最基本的解读工具。另外,城市雕塑的维护体制不完善,街头随处可见锈迹斑斑的雕塑作品。

    3、 雕塑一味跟风抽象, 一些抽象的城市雕塑不知所指,加之没有名牌的示意,使观者与雕塑无从沟通。假若作为单纯的结构审美造型也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很多类似审美造型的城市雕塑不仅并无美感,且似乎又有所要表达的语言,看起来似乎欲言又止, 行人没有时间去捉摸,于是放弃对雕塑的审美评议,更难提沟通了。这些城市雕塑作品耗费人力、物力后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人群中空洞的孤伶的摆放,甚是尴尬。我想,尴尬的不只是作者、擦身而过的人群,还有原本应该可以承载更多精神,表达更多感情的雕塑本身。

    4、 雕塑的基本知识和对雕塑的艺术感觉在大众中缺失。 可以说对雕塑知识普及的不重视即是削弱了雕塑表达与沟通的可能性, 在削弱了雕塑的话语表达的同时也许是削弱了大众的审美权利。

    5、 个别雕塑急功近利的快速制作本身破坏了雕塑的话语表达。

    当朋友问我,看到雕塑时,我感觉到的是什么,我发现我每一次脑中都闪出这个问题‘这个雕塑它想跟我说什么?’虽然感觉到现代雕塑的内容中精于笔力的东西少了概念化的东西多了,但其中仍有很多让我们在它面前驻足停留的作品,这个时候我就感觉到跟它有话说,用多一些的时间静静的交流,去体会它所表达的情感、状态,它所代表着的你我,至少它让我们想停下来思考。不管是个人的艺术雕塑,还是公共性要求很强的城市雕塑,特别是当雕塑被放置在与我们朝夕相处的环境里,我们该从中寻找这个问题,它想跟我们说什么?这里要明确下面三个有渐进关系的问题:

    一、雕塑与环境的关系

    城市雕塑从一开始就与建筑及其周围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用三维空间形式和坚实的物质材料构成的雕塑能够把外部空间环境所表达的主题从一般概念上升到具体的思想,使得周边环境和建筑的艺术性得到发挥。我们可以从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和金字塔的结合感受到雕塑和建筑及环境互补的整体艺术魅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设计和完成的罗马卡比多广场就是雕刻和建筑物组成的综合体。到了现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色彩鲜艳的活动雕塑,给传统的城市雕塑添上了一笔浓郁的色彩,使雕塑与环境的发展有了新的形式和意义。在我国,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在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中也早已有运用。从西汉霍去病将军墓前的纪念碑式的石雕马到北魏的云岗石窟,四川的乐山大佛,北京十三陵的文臣武将、石马、石骆驼等石雕群中,我们赞叹古代中国雕塑的精湛技艺的同时,看到古代中国传统石刻中很少有象现在设计城市雕塑那样为了建一个雕塑可以毁坏周围的环境,而是依山傍水,顺其自然的根据地理环境来因式相形的设计建造雕塑。人和自然,雕塑和自然是亲和的关系。首先,雕塑的内容形式都应该是与环境相协调的,有的雕塑甚至可以是这一组环境的核心。这一雕塑应该能够为环境传达出特定的文化或风俗的内涵,它和环境应该有一种深厚的联系,它应该为环境说话。雕塑能够提升其所在环境的品味和质量。现代雕塑从形式到材质范围都更为宽泛,与环境的溶合性就更强。尤其是由现代概念更广的雕塑艺术来填充现代社会冷漠的物质空间,雕塑看似不经意的摆放,却让人感觉温馨和细腻。人们在这样一个让心灵得到安慰和平静的环境里驻足停留,悠闲的休憩和欣赏让人亲近的雕塑作品,这时雕塑与周围环境是有着默契的沟通的,它与人们共同呼吸,共同对话,共同存在。其次,任何外部空间的雕塑必然要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环境的好坏也同时影响着雕塑,要从雕塑的形式、尺度、材料、色彩等多方面考虑找到适合雕塑的环境。

    二、雕塑与环境的关系要求雕塑与环境、与人对话

    雕塑和环境的和谐关系要求雕塑与环境、与人对话。由于城市雕塑事业在我国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经验不足和各种客观原因,在各地建造的城市雕塑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症结正是在于城市雕塑与周围环境相互独立,不能融合,也就是它们之间没有话可说。甚至一些雕塑作品单独的从作品本身看是很不错的,可是与整个环境放在一起看来就显得黯然失色,其原因就在于对这件作品的创作和摆放没有很好的考虑雕塑与环境与人的交流。我们放在环境里的雕塑不只是单方面的摆放出去,要看到的是有没有人在它的旁边停留,跟它交流。

    三、雕塑的宣传和普及要加以重视

    雕塑、音乐、绘画等任何形式的艺术品都要与人沟通,特别是城市雕塑这种对公共性要求很强的艺术形式,更需要充分重视受众那一方面。在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领域,雕塑家、城市规划者、环境规划者等工作人员对一个城市的历史人文、风俗习惯、审美趣味等因素的调查活动如果说是前期工作,一件城市雕塑作品的出炉、摆放等工作可以说是城市雕塑建设的中间环节,那么将雕塑摆放在合适的环境后,大众的审美活动就是后期工作了。虽然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等客观因素,许多城市雕塑的设计与建造似乎离大众很远,但最终对其进行直接欣赏和评价的还是大众人群,虽然很多人的声音没有被反馈上来,但单从雕塑作品周围人们的目光和人们路过它时是否驻足停留,就能够感受到这件雕塑作品放置在这里的价值和意义。这又要从两个方面说,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受关注的程度一要看作品本身的质量,它是否在这个环境里体现了艺术性,是否具有与环境和谐的人文价值等;二是要看受众的喜好和鉴赏能力,他们是否能够体会到这件雕塑作品的美,是否能够感受到这件雕塑作品放在这里后环境与之前不同的艺术氛围和生活气息。因此,在雕塑家、规划师努力完成让人们喜爱的作品的同时,大众的审美和接受能力也应该尽力的培养、提升。虽然很多艺术作品未必要求所有大众都能够马上领悟和接受,艺术家很多时候就是要起到先于人们的审美水平,引领人们的审美水平的作用,但是一定雕塑艺术普及和宣传的是必不可少的,城市环境中放置的城市雕塑当然是尽快与大众沟通起来才更有价值和现实意义。宣传普及城市雕塑的基本内容、形式、意义等,建立起一个大众与城市雕塑沟通的基础平台。让人们觉得城市雕塑不再是与他们的生活全无关系的东西,这样当人们走在路上看到雕塑时才会更多的去关注,才会真正让城市雕塑成为生活在人群中的一部分。这一项‘后期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城市雕塑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大众这个强大的动力推动。走在城市广场、街道旁边的人们需要知道这里的雕塑是要表达什么,它在这里和我们一起说着什么。

    说到这里,发现我们缺失为城市雕塑创造发挥承载精神、传达情感的平台正是忽略了城市雕塑的话语权。在我们的城市雕塑建设中雕塑的话语权要受重视。雕塑家在进行创作时要考虑“这个雕塑要跟我说什么,跟大众说什么?”,普通大众在雕塑前驻足时也能够饶有兴趣的思考“它想说什么,它和我在沟通么”,这样的雕塑被放置在环境中,自然就成为了环境的一部分,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不会在远远的角落里没有声息的搁置,而是每天都在与人们对话,与城市对话,与环境对话甚至在和历史对话。秦始皇兵马俑可视为一种雕塑,它距今虽2000多年,但它用形象的艺术语言和那个时代赋予它的“话语权”,与现代人对话,让人们认识和联想那个年代。就历史对话来说,城市雕塑对于后人而言,甚至要比人脑和文字的记忆更加具象。

    对城市雕塑的定义、功能等各方面进行定位的时候,在如何发挥城市雕塑承载精神作用的时候,我们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而也许之所以感到一些单方面的强硬感,正是因为缺失了从雕塑自身的角度思考,人为的淡化了城市雕塑的特殊性质使它已经具备的话语身份,削弱了城市雕塑的话语权。

    艺术是人类创造的,当我们在把玩艺术品的同时,不得不承认,经过历史的浸染,它们甚至在某些时刻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的身份,我总希望所有人都能够不再觉得它遥远。走在城市里,甚至走在荒野上的人们看到雕塑这些艺术品都不再觉得陌生和无关,让艺术真正能够被大众纳入生活中,让雕塑品真正融入熙熙攘攘的人群。城市雕塑替我们一代代的人留存情感留存语言,我们也热忱的维护着这些将记录我们,记录文明,记录历史的雕塑。城市雕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甚至在想,觉得有一天,如果人类为世界留下了另一个独立的比人类存在更永久的群体,也许真的又是一个人类对地球的巨大贡献,而这个贡献的性质比起征服月球都显得更有胸怀。

全国城雕委办公室  种一川

二00八年三月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