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成了一扇门,一扇智慧之门。他身后深幽、神秘的世界等待着人们探索。在跨进老子“身体”的一瞬间,这座雕塑已经远远超出人像的意义,这位面目温和,隐含着微微笑意的老者在每一位观者的心中都不得不庄严、高大起来。
可以说,这是一件十分优雅的作品。极简的线条正符合诗仙李白的洒脱,而傲然之气也在金属的光感之中不露痕迹地散发出来。他是静态的,或许正在作着字斟句酌的思量。但他也是动态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在他的双眸中奔涌而出。
这是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之上奋力与自然抵抗的瞬间。身体被抽象成不规则的块状,拼命扭动着以驯服不听话的船桨。整件作品没有那种暴风雨中的苦难、沧桑感,反之,给人以征服自然之后的愉悦感。
上一期有关重大题材创作“雕塑篇”的报道,引起了广泛议论。本以为年轻人对此兴趣不大,没想到属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仍旧会让80后“牵念”。谁说他们没有那些往昔的回忆?谁说他们不需要追念?谁说他们不再暗自怀念着模糊的过去?
褪下光环 显露亲切 “想看到英雄人物寻常的一面”
“怎么说呢?其实很多像我一样的80后对以往的情感是很复杂的。可以说我们赶上了所谓单纯年代的尾巴,而父母又给了我们很多关于重大时代的故事,所以我们对所谓重大历史事件绝不像社会普遍认为的那么无知。”
刘楠生于1987年,目前就读于艺术学院,对于雕塑情有独钟的他笑称自己是“泥匠”。他有相当一部分作品,都选择了历史题材。“不是刻意,确实是挺向往的。如果说时势造英雄,我总觉得现在这个社会只能说有成功者,鲜有英雄;而在那些年代英雄辈出,这是当时的背景决定的。”
可崇拜并怀念那些人物的刘楠却并不认同许多著名雕塑家,甚至是自己老师的人物雕塑。“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总把人物雕塑做成一座纪念碑?”刘楠道:“或许作为晚辈,我的鉴赏水平还不够成熟,可是我们80后很难喜欢那种看到雕像就要摘帽低头、冥思追悼的作品。”
想让刘楠举出一些自己喜欢的人物雕塑,他左思右想,说的却仍是自己理想中的作品:“就是那种有生活背景的、活泼的形式。最好是体现主角鲜为人知个性的作品。”
懂得珍惜 盼望共鸣 “渴望一种刹那间的感动”
秦小姐家住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五卅纪念碑、陈毅雕像、外滩英雄纪念碑浮雕,她几乎从小就在其中泡大的。“小时候没什么娱乐,那个年代嘛父母总喜欢带我们去那些地方看看。长大后就常常去美术馆、创意园区看展览,说到雕塑满脑子都是奇形怪状的造型。”
出生于1984年,离校快两年了,投身紧张的上班族之后,曾经也算是艺术发烧友的她自言现在只会“被动欣赏”了。“平时工作很累,有时候走在路上遇到一件能够令人赏心悦目的雕塑,真有如沐春风的感觉。相反,重大历史题材的严肃和凝重,有时确实没有心情去仔细品读。”
和刘楠一样,秦小姐也表示“80后懂得珍惜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道理”。但问题在于他们毕竟没有亲身经历那些片断。“想想看,一座铁青的线条钢硬刻板的庞然大物忽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实在很难进入欣赏的角色。其实最具吸引力的作品,应该是能在看到的一刹那就给与我们感动的雕塑,而不是以大块头或者沉重的标题来压迫视觉。”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