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论文>正文

雕塑价值为什么被严重低估

更新时间:2008-02-22 09:37:53 来源:新浪论坛 编辑:小路 浏览量:473

  毫无疑问,绘画作品一直是艺术品市场中最“吃香”的交易种类。但是与绘画几乎具有相同发展历史的雕塑,长期以来却始终“不温不火”。无论是在国际艺术品市场还是国内,雕塑长期处于“配角”的地位。

  在国外艺术市场中,西方雕塑艺术品的价格与绘画作品也存在一定的价格差。1990年,凡高的《加歇医生像》曾经创下了8250万美元的成交天价,而同一时期雕塑大师布朗库西的作品最高价格仅有880万美元。到目前,最贵的一件绘画作品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森·波洛克的《1948NO.5》,而目前价格最高的雕塑作品是英国艺术家达米·赫斯特用白金和钻石制成的“钻石骷髅”,作品表面共镶嵌有8601颗钻石,总重量达1106.18克拉,最终被一个投资集团以1亿美元的高价买走。最贵的绘画与最贵的雕塑之间差距达4200万美元。

  高价作品之间尚存在如此明显的差距,更不用说整体行情的比较了。

  绘画与雕塑差距明显

  2000年之后,国外雕塑才真正迎来了一个高价时代。在拍卖市场上,除了布朗库西之外,贾克梅蒂、大卫·史密斯也有作品成交价格超过千万美元大关;稍早期的“印象派”德加、“野兽派”亨利·马蒂斯的雕塑作品都有超千万美元的成交纪录;当代艺术家中,英国的达米·赫斯特和美国前卫艺术家杰夫·昆斯的作品价格也开始跃过千万美元的“龙门”。根据Artprice网站的研究显示,2007年雕塑板块的指数创下历史新高,从1992年到2007年的15年间,雕塑作品整体增长幅度达100%。在目前10件价格最高的雕塑作品中,2007年成交的就占据了“半壁江山”,这足以说明2007年国际市场中雕塑作品的强势上涨行情。

  反观国内艺术品市场。作为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的画廊业在中国起步较晚,目前北京地区近400家画廊中几乎没有一家以雕塑为主打;而从“二级市场”拍卖行来看,从1993年中国首家艺术品拍卖公司上海朵云轩成立至今,没有一家拍卖公司推出“雕塑专场”,雕塑作品一般是和油画放在一个场次中进行拍卖,这也间接使得雕塑品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行情。

  “温火煲汤”的行情在2003年后才有所改观。中国艺术品拍卖在这一年的“非典”之后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阶段,由此也带动了雕塑作品的行情。拍卖公司数量激增,雕塑品的上拍数量增加,部分雕塑名家的作品价格开始上扬。同时,随着近年来画廊自身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画廊把目光转向了雕塑作品,很多的画廊开始组织专门的雕塑展览,这在一定程度对雕塑作品的收藏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大型艺术博览会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雕塑作品,偶尔也会有高价成交的作品出现,例如在2007年艺术北京博览会上,雕塑家陈文令的一件雕塑作品就以400多万的价格被国内藏家收入囊中。

  中国一线雕塑家浮出水面

  目前,中国当代雕塑作品的行情处于“个人英雄主义”时代,虽然整体行情有待发展,但一些艺术家的行情却颇为乐观。特别是2003年后,隋建国、展望、向京、蔡志松、瞿广慈以及台湾艺术家朱铭等的作品拍卖价格出现了明显上涨,到2007年,这些雕塑家均刷新了各自作品的成交纪录。
[JH:PAGE]

  朱铭的“太极”系列作品一直颇受港台收藏家青睐,现在一些欧美的收藏家也开始介入。2004年,台湾罗芙奥拍卖公司拍卖的《十字手》以131.2万元成交,朱铭作品由此首次突破百万元人民币;2007年,他更有3件作品成交价格超过千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香港佳士得秋拍中的《太极——大对招》,成交价为1473.1万元,这也是目前拍卖市场成交价格最高的雕塑作品。

  隋建国是另一个表现抢眼的雕塑艺术家。作为中国内地最早从事当代雕塑实验与创作的代表,他的作品同样被藏家看好。2007年纽约苏富比拍出的《衣钵》以224.6万元成交,这是目前其作品的最高拍卖纪录。

  还有一些雕塑艺术家也在近年屡次打破个人拍卖纪录。观念艺术家展望的系列作品“假山石”一直受到藏家的追捧,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出228.7万元港币;蔡志松的作品《故国·颂》(系列之四)2006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以95.4万元成交;瞿广慈的《最后的晚餐——忧伤》在香港苏富比2007秋季拍卖会上以97.6万元成交,也是其作品的最高拍卖价。

  除了这些专业的雕塑家之外,不少当代画家也会尝试雕塑创作,例如岳敏君张嘴大笑的人物雕塑、王广义的工农兵雕塑、杨少斌的暴力形象雕塑、周春芽的绿狗系列雕塑。由于这些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价格已经很高,其雕塑作品倒是可以成为资金有限的买家们的新选择。

  到2007年,伦敦苏富比秋拍中岳敏君的《处决》以451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创下天价后,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制造了新一波上升行情,但同期的雕塑家中,只有朱铭的作品成交价格超过了千万元大关,中国当代雕塑品与绘画之间的价格差距依然显著,但这也恰恰说明雕塑作品在未来有更多的成长空间。因此,在目前雕塑作品整体价格偏低的情况介入收藏不失为明智之举。

  质和量是选择的先决要素

  虽然雕塑艺术品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最好的投资机会似乎也摆在眼前,但要在五花八门的雕塑中选择最具投资价值的雕塑品,你仍然需要建立一套准确的衡量标准。从雕塑作品自身角度看,质和量将是你选择的先决要素。

  “质”即雕塑作品本身的品质。雕塑圈内真正被艺术市场认同的,基本上是那些“根正苗红”、专业性强的作品。这类作品多是由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创作,按艺术批评家们的说法,那叫“艺术性”、“学术性”强。但不要忘了,这类作品进入市场也不过近几年的事,与国外动辄流传百年的现当代大师作品相比还是很“嫩”,长期的影响力还有待观察。

  另外一个中国特有的现象是:影响力大的雕塑作品,反而是那些所谓“城市雕塑”。城市雕塑挤占了雕塑市场,也挤占了艺术家和公众视野。据说,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城市雕塑最多的国家,但其中几乎没有多少算得上是真正的艺术品,有的反而成为泛滥不绝的“城市垃圾”。但由于目前中国城市雕塑的费用主要由政府支出,这样“名利双收”的项目自然吸引了众多专业、非专业人士“前仆后继”、乐于承接。

  “菜雕”也是现在雕塑领域的一部分。这些多半只能拿来当小工艺品、小饰品的所谓雕塑,商业味浓,大多是批量生产,占用了相当的雕塑新生力量。非专业的人员不用说,许多尚未进入艺术市场环节的专业人士也偶尔以此来赚些外快。这类雕塑品的收藏价值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而从“量”上来说,雕塑的可复制性也给人一种“量大必从优”的错觉。其实,按国际惯例,作者亲自翻制并确认的雕塑作品,复制10件以内(由编号限制)均算原作。限量复制的雕塑作品,一般都刻有作者姓名、铸造编号和版权所有。但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作品的复制数量全凭作者决定。除了木雕、石雕等单件雕塑不必考虑版次外,铜雕尤其处于“风暴中心”,国际规定的原件和超出的复制品很容易混杂,也容易被仿造,加上国内相关专利保护还不够完善,以致只要工匠的技术足够熟练,翻制出来与原作差别不大。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