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夫铜雕被盗案引发一场大讨论,市民们纷纷见仁见智、众说纷纭——
环城河边第二纤夫告白
游客朋友:您看清楚了,我已经不是铜人了!
去年1月3日,我的铸铜身体被不法分子锯了偷走了,改成了现在的玻璃钢身体。但是,你看,我的外漆剥落,手中的纤绳也断掉了,养护单位不得不用铁丝加以固定。朋友,我为什么总是难逃厄运?
“纤夫”事件又一次发生,在苏城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连日来党报热线不断接到读者的来信来电,形成了一场反思式的大讨论。“纤夫雕塑用铜铸,是不是高估了人们的公德意识?”成了其中火药味最浓的一个问题。
以下是一封颇具代表性的来信。
苏州日报的编辑同志:
你好!
我是一个老苏州,对这个城市的感情不言而喻。环城河边的“纤夫”事件发生后,我很气愤。
一座纤夫铜像几十万元,放在公共场合,难免引起不法分子的注意。我个人认为,纤夫的雕塑由名家领衔设计创作,艺术价值很高,创作成本也很高,被偷了太让人痛心了。我提个建议,趁早把苏州城内的一些铸铜雕塑都换掉。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初铸铜雕塑都是政府花的钱,后来交给养护单位进行管理,现在被偷了,养护单位是不是该赔偿啊?如果改用其他材料,那么与铜像之间的差价怎么算啊?
代表了一帮市民的贵报读者
养护单位:
换了玻璃钢也遭破坏
带着读者的疑问,记者再次来到环城河边。南门路环城河边的锯偷“纤夫”地,这几天成了“热门景点”。趁着双休日的空闲,不少市民赶来看一看满城关注的“三人组”纤夫雕塑。
在领班的“中年纤夫”断足前,人们议论纷纷,声讨小偷的恶劣。对于劫后余生的两个“纤夫”,人们不时拍击,辨别一下材质。“咦!声音不对呀?”
去年1月3日,位于中间的“老年纤夫”就遭遇厄运,几个月后替换成了如今的玻璃钢材质。自然,拍击声音有点闷。对此,苏州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惠忠解释:“这是玻璃钢的,我们不敢再用铸铜的啦,免得再被偷。”
然而一年来,“老年纤夫”依然命运多舛,屡遭断臂等损坏。昨天记者发现,“老纤夫”雕塑好几处的外漆剥落了。“他”手中的纤绳断成了三段,显然是被敲碎的,养护单位不得不用铁丝固定。惠忠叹息着说:“我们推测,可能是被游人损坏,更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辨别材质时干的。”
雕塑家:
更换材质不适合
这组“纤夫”的主创人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弟子温朝勃。昨天,温朝勃告诉记者,这组雕塑是他在钱绍武先生指导下,由他亲手制作的。“从2003年春天开始,前后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完成。”
去年,中间的“老纤夫”被锯偷后,在原址更换成玻璃钢的复制品。带着老师钱绍武的关切之情,温朝勃特意赶到环城河现场,一番观察后,觉得玻璃钢材质的“老纤夫”在神态、艺术表现力等方面不如铸铜的。
对于更换纤夫雕塑的材质以防盗的观点,温朝勃作为雕塑家表示不能接受。他说:“雕像选择用铜铸造,并不是为了露富,而是从长时间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如果片面为了防止盗窃,而改换其他材质,不一定正确。问题不是该不该用铜,而是怎么管理。”
他的另一个理由是,当时环古城风貌带上除了这组“纤夫”雕塑,还有三组雕塑,其中部分更换材质,就与其它铜像不协调,降低了艺术价值。
律师:
更换材质是个伪命题
围绕城市雕塑的材质选择,自发赶来看望“纤夫”的市民们发生了一场民间辩论。
倾向于“换”的人不在少数。曾在苏州卫生学校当会计的刘女士从经济角度分析,纤夫雕塑如果改换成其他材质,比如玻璃钢,没有铜那么贵,必然会降低风险。“改换纤夫的塑像材质,目的是为了降低小偷的利润,让他们即使偷到手,也无利可图。”
但是另一种声音在讨论中渐渐响了起来:我们为什么要关注纤夫?
苏州公大律师事务所於峰律师直截了当地认为,更换材质是个伪命题,是个治标不治本的行为。他认为,最应该考问的是管理制度的改进。呼吁城市文明的同时,适当配套制度也应该跟上。否则,就算用其他材质,城市雕塑也一样遭到破坏。
他冷静地说:“我们对‘纤夫’的关注,正是我们内心反省。不要问纤夫该不该铸造成铜人,首先问一下我们自己该铸造成什么样的人。”
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青铜雕像、窨井盖、铁质隔离栏……凡是能在废品收购站变卖的公共设施,都有过屡次被盗的经历。这种“类现象”,是一种社会公共道德的丧失,也反映了部分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家园感的缺乏。
苏州是一座现代化的开放型城市,拥有上百万的外来流动人口。众多的外来流动人口给苏州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和城市活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随意乱扔垃圾、践踏草坪,甚至将破坏、变卖公共设施作为生财之道。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问题,归结到一点,还是因为外来流动人口缺乏对苏州这座城市的归属感。
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苏州,有着极强的包容力和融合力。我们在提高外来流动人口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对苏州归属感的培养,帮助他们融入这座城市,将苏州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使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达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苏州人”。
没有人会忍心破坏自己的家园,也没有人会对破坏自己家园的行为熟视无睹。
苏州,正是所有市民和生活、工作在此的外来流动人口的共同大家园。作为这个共同大家园的每一分子,我们应该将城市里的一草一木都视若己出,倍加珍惜和爱护。而对于破环城市家园公共设施的恶劣行径,我们更应该及时去制止,绝不能“事不关己,见恶不管”。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