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整个儿一个败家子加捡破烂的,玩不起整的才玩碎片儿呢,这叫画饼充饥。”穿一件白色对襟褂子和一双黑色圆口布鞋,手里把玩着一块元代青花瓷片,白明这样调侃自已。
白明的公职是北京电子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但他有个更知名的头衔:北京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馆长。这家开在北京南城的私人博物馆,馆藏颇丰,囊括了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近6万块古瓷片。
“甭小瞧这些碎瓷烂瓦,能拼出一部完整的中国古代陶瓷断代史。”白明振振有词。
白明爱上收藏并不奇怪。白家在京城曾是住大宅门的“望族”,他爷爷白孟璋早年留洋归国,开了京城第一家旅行社,还是小有名气的收藏家,白明打小就对古玩屡见不鲜。
但在“文革”中,家里的古玩几乎全部砸光。仅剩的一些官窑瓷器,也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他撺掇卖给了香港一位大导演。用卖古玩的一万元外汇券,家里添置了家用电器,“当时我觉得录音机比官窑瓷器好得多”。
直到那位导演给他寄来一本杂志,看到杂志上那些标价几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20多件藏品,都来自他家,白明立马傻了眼:“我真是个败家子儿!”从此,他开始逛地摊寻摸老瓷器,发誓要学陶瓷鉴定。
而白明对瓷片着迷,则源于他岳父。一天,老爷子拿出一只小木箱,里面装有二三十块瓷片,都是老爷子当年在故宫捡的,“甭看是碎片儿,可是官窑的东西,你不是玩瓷吗?送你吧。”老爷子说。
把玩这些精美的瓷片,“就像触摸历史”,白明从此捡瓷片儿上了瘾。“我爷爷是收,我爸爸是砸,我是捡。”他这样总结。最初,他去云居寺、故宫的筒子河和圆明园的福海捡,后来,干脆盯上了垃圾场。
他开辆“面的”,从工地一路跟踪渣土车到四合庄垃圾场,头顶破草帽,脚蹬破球鞋,肩扛编织袋,拿着用粗铁丝弯成的二齿耙,在垃圾堆里扒拉瓷片儿。混熟了,垃圾头儿管他叫“片儿白”。这名号从四合庄喊到了平安大街、东方广场、海运仓……凡京城有“开槽”的工地,都有他的足迹。
“片儿白”最得意的收获,是在平安大街工地淘了件元枢府白釉盘。当时,民工把这破成两半的残盘,混在其他碎瓷片里,装进麻袋,开价一麻袋200元。白明想单买盘子,民工不卖。他便假装验货,趁机把盘子放上面,提出只买上半麻袋,民工同意了。回家后,他把残盘洗净,底托现出“福禄”二字。据说,这种枢府窑瓷器,目前存世不过百余件。如今,这残盘成了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