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千件精品文物全国少见
据市考古队的印队长介绍,2007年8月26日至9月29日,我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维扬区西湖镇蚕桑砖瓦厂取土工地上发掘清理出了一座西汉时期土坑木椁夫妇合葬墓(距今约2100年)。男墓主姓董名汉,字子翁。虽史无记载,但该墓葬制较复杂,加之随葬器物的组合形制,女墓主享有金缕琉璃匣的礼遇,证明了她身份显赫,已达列侯级别。
该墓位于汉广陵城西郊2.5公里处,由外藏椁和主墓室构成,主墓室又包括前室、主棺室、南侧厢、北侧厢、后厢这5部分。
印队长告诉记者,在35天的考古发掘中,共从该墓清理出玉器、琉璃器、金器、铜器、铁器、漆器、木器、釉陶器等精美文物942件(套),其中金缕琉璃匣、舆轿、角壶等器物在我市考古发掘中都属新发现,甚至在全国也极为少见。这是建国以来,我市墓葬考古发掘收获最大的一次。
见证古扬州繁华
昨天上午,相关部门特别从出土的众多文物中挑选出百余件精品,在扬州双博馆一楼展厅举办汇报展,并将该展览的展期定为两个月。
印队长告诉记者,在汉代,盛行灵魂不灭,祖先崇拜和儒家孝道思想,普遍认为“人死辄为神鬼而有知”,在墓室的形制和结构上极力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地面住宅,而且在随葬品方面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几乎包括了生人所用的衣食住行各方面一应俱全的物品与器具。
社会上盛行厚葬之风,于是,墓中大量随葬明器(明器,即“冥器”,专门为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除日用器物的仿制品外,还有人物、畜禽的偶像及车船、建筑物、工具、兵器、家具的模型。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有价值的考古实物。编者注)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汉代明器种类繁多,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楼台宫殿、堡坞院落、车马奴婢、仓井灶、日用器皿,乃至六畜鹅鸭、飞禽走兽,凡人间生活所需所爱的一切,几乎都可以做成明器置放墓中,以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中享用。而对于我们扬州来说,这么多文物见证了古扬州的繁荣,扬州在历史上曾三度兴盛。最早的繁荣出现在汉朝,这次出土的众多文物也见证了古扬州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
墓室女主人身份还有待揭开
扬州双博馆的袁馆长表示,由于该墓葬早年被盗,有的厢室中残存文物很少,关于这个墓葬的很多课题,正在深入研究之中,他也希望广大文史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到董汉墓葬的研究中。
市文物局副局长顾风则表示,墓主人还有太多的谜底需要揭开。男主人董汉了解得要多一点,但除了名字和身高(165cm—166cm之间),地位和身份比他更显赫的女主人的身份却很难确定,这个2000多年前的女主人身上还有太多的谜等待揭开。
墓室构造啥模样?
里面都有哪些摆设?
外藏椁
主墓室东部筑有长方形木椁室,相当于下人的居住场所和杂务堆放间。
随葬品分两层摆放,上层出土物主要为釉陶器,陶器的种类为壶、瓿等,下层出土车马模型,木俑及少量漆木器。
主墓室
1.前室:
前室相当于墓主人生前居住的厅堂,用于会见、宴请宾客,与主棺室有一木门相隔,由于种种原因,木门已倾斜。
前室位于该室东部,室内出土有铜镜、铜编钟、漆奁、漆壶、漆尊、漆耳杯、陶壶等器物。
2.主棺室:
主棺室是安放墓主棺椁的寝宫,中间放置两具漆木棺,为夫妻合葬墓。墓主头东脚西,南棺主人身穿形制完备的金缕琉璃匣,匣上下和里面共铺垫数十块玉璧,沿用了战国用玉璧上铺下垫的传统。两棺内均出土了“九窍塞”。南棺墓主腰间放置4把铁剑,北棺墓主腰间放置2把铁剑。
棺椁内外放置了墓主人心爱之物。在北棺主人身上共发现有“臣汉”、“董子翁印”铜套印一枚。出土的印章为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墓葬的年代以及对墓中随葬器物的研究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3.南侧厢:
南侧厢是储放各种用具的厢房,随葬品分两层叠放,上下层间设有木梯。
出土器物包括漆器、青铜器、弩机、舆轿等等,尤以漆器的数量为最,它们大多成摞出现,基本保存完好。
4.北侧厢:
北侧厢是储放各种用器的厢房,由于早年被盗掘,出土物仅为少量釉陶器、五铢钱和木器残片。
5.后厢:
后厢也叫足厢,是储存各种用器的厢房,规模较小,只出土了少量木器。
[JH:PAGE]
详解蚕桑汉墓国宝级文物
1.镶玉铜卮:玉雕和金属工艺相结合
卮是汉代常用的饮器,这件卮呈九棱筒形,平底,下附人形三足。卮身由镂空的鎏金铜框作支架,架内嵌入薄板青玉9片,玉片上刻划勾连纹。底部嵌一圆形玉片,中心饰卷云纹。器腹上部附铜■。这件镶玉铜卮牢固且美观,是汉代玉雕艺术和金属工艺相结合的杰作。
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公元前198年,长安未央宫竣工,汉高祖刘邦置酒未央宫,大宴群臣,捧玉卮向他的父亲刘太公敬酒。由此可知玉卮在古代即是稀罕之物。据市考古专家介绍,像此次出土的镶玉铜卮,曾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见过,可见其价值珍贵。
2.铜钫:所有横断面皆呈正方形
钫,即方形壶,礼器,饮食器。以盛酒为主,也可用于盛粮食,战国晚年开始流行。其器身的任何一处的横断面都呈正方形。
该铜钫正方口,坡肩,平底,高圈足,有盖,盖呈四阿平顶式,四角分布四枚龙形钮,肩部饰有两饕餮纹。此器精美之处在其龙形钮,龙取侧面形象,龙头高突,龙眼圆睁,龙嘴大张,龙身卷曲缠绕,活灵活现,气宇不凡。
3.角壶:首次在扬出土
角壶因其形状得名,应是酒器的一种。这类器物之前在扬州从未出土过,在国内也不多见。此墓共出土四件。安徽天长曾经出土过一件,但无论从数量还是精美程度,都不及本次出土者。
角壶壶身为三角形,彩绘漆,壶身边缘饰针点纹和菱形纹,中部浅刻禽鸟纹,并在局部着红,线条流畅,做工精巧,壶口置盖,应为酒器。
4.舆轿:迄今最完整的一顶
《汉书·严助传》载:“舆轿而■领”。唐代颜师古注引项昭曰:“领,山岭也,不通船车,运转皆担舆也。”颜师古注解为,“服虔曰:轿音桥,谓隘道舆车也”。换句话说,汉代的舆轿就相当于后来的轿子。因其体积较小,抬舆轿者一般只需要两人。
董汉墓的舆轿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一顶,出土时轿身内还有一个躺着的木俑,这为我们了解汉代的车舆使用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
5.金饼:一次出土数量之多实属罕见
秦始皇时规定:“一中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汉代仍沿用此制。金饼在战国晚期已经出现,汉代墓葬中也时有出土。金饼分大、小两种。大的一般重250克左右,即一汉斤;小形的则一般重15-16克,即一汉量。董汉墓中出五金饼,平均重量在250克,属于大金饼。据介绍,此前扬州一共出土金饼才2个,这次一次就出土5个,实属罕见。
6.金壶串饰:焊缀金珠技法令人叹
该串饰出土于南棺,墓主人为女性。据推测,金壶应该是她身前佩戴串饰中的一部分,串饰出土时已散落。金壶采用了锤敲、焊接、镶嵌等多种技法制作,做工极其复杂精细。高1.2厘米的金壶本身已十分微小,其表面还用小如菜籽的金珠连接堆成花纹和锯齿纹,壶身又镶嵌绿松石,技艺高超,这种技法称为“焊缀金珠”,即把小段金丝加热熔聚成粒,再将金珠焊接在物品上。
7.琉璃匣:为区分“衣”、“匣”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长方形盒状,有盖。由371片刻有文饰的长方形琉璃(早期玻璃)片和琉璃璧以金丝穿成,间饰鎏金柿蒂片。金缕琉璃匣在扬州尚属首次发现,在国内也极为罕见。
这件文物的出土还有其学术价值。很多学术著作里,常常将玉衣和玉匣混为一谈,本次琉璃匣的出土为“衣”和“匣”的区分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