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拓荒牛精神传承孺子牛文化
走进最牛的展览
今天上午,“孺子牛·深圳魂”牛文化艺术品收藏展,在深圳市档案馆展厅隆重开幕。这次展览由深圳市委市政府主办、深圳市档案局承办。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经济特区,从成立到今天,也已整整走过了27个春秋。特区的建设者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奋力耕耘、不断前进,如“拓荒牛”一般奋战在各条战线,创造出令世界瞩目的“深圳奇迹”。深圳“孺子牛”雕塑,凝聚着深圳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深圳人奋斗和拼搏精神的象征。
这次展览展出深圳市老领导厉有为收藏的450余件牛雕艺术品及书画艺术品。晶报记者近日率先走进展厅,品味牛文化、体会牛品格。
走进展厅,就走进了牛的家族史、牛的博物馆,翻开了一部“牛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
这里的400多头牛,有的俯首,有的奋蹄,有的安卧,有的舐犊,有的与牧童相戏……牛的耕耘、奔跑、悠闲和争斗的各种形态,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牛的憨厚、勤劳、倔犟、坚毅的性格,或引人大笑,或引人沉思。
这些藏品来自国内34个省、自治区、市,其中北京、深圳的最多;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法国制作的镶有蓝宝石眼睛的牛头烟斗、巴西的驼峰牛、印度的古铜牛、巴基斯坦的玛瑙牛、意大利的水晶牛、津巴布韦的津玉牛。
它们材质各异,玉、木、陶、皮、软塑、硬塑、锡、牛角、海贝、珍珠、树根、玻璃、紫砂、水晶,不下30多种,而其中陶瓷牛最多,其他依次是铜牛、玉牛、木牛、塑胶牛、石牛。
最久远、最贵重的是汉朝初期的夹牛,制作工艺早已失传;重量最沉的是产自津巴布韦的津玉牛,津玉是玉石中质量最重的一种,津玉牛体形不大,两只手抬动起来却要攒足了劲;最有情趣的是牧童骑前牛并拉后牛过河;最风光的是牛打滚木雕;最残忍的是西班牙斗牛;最犟的是刘林教授的铜雕《奔斗》;最能体现母子情深的是云南出土的《虎牛图》;最使人欣慰的是牛战胜虎的《牛虎斗》;在现代影响最大的是1923年的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牛势》;一件作品中牛数量最多的是在海南搜集的群牛玉雕,有25头牛之多,气势磅礴地覆盖在大地上。
《孺子牛》:深圳精神的象征
展厅的正中,是广为人知的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深圳《孺子牛》。
《孺子牛》立于市委大院门前,于1984年7月27日落成,当年即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金奖,象征奋力开拓的特区建设者,成为改革、开拓、创新的深圳精神的一个标志形象。
“深圳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是我国最早改革开放的窗口。20多年间,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靠的是一大批‘拓荒牛’艰苦奋斗的结果。”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为厉有为的画册《孺子牛》作序说。现在,这本画册《孺子牛》展示在展馆进门的右首。
深圳特区成立之初,深圳市领导希望能在市委市府大院内建一座雕塑,体现特区精神,以鼓舞广大干部群众。当时的市领导找到了著名雕塑家潘鹤。
1980年第一次讨论时,构想雕塑一个“大鹏”。1983年,有关部门又想做一个莲花喷水池,随后还有过做“狮子”的提议。然而,潘鹤总是认为:雕塑是经过百年后都能起作用的,一定要慎重。
一个情景在雕塑家脑海一闪而过:特区里那些忙碌着的推土机、拖拉机、汽车和建设者不都是牛吗?这些都是牛的化身呀。改革开放、搞特区建设,深圳特区从无到有,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到底,雕塑一个“开荒牛”最合适不过了。
当天晚上就起草雕刻图纸。牛的形象是确定下来了,然而怎样去表现这头牛,却不简单。
现在,《孺子牛》那强劲的挺起着的肩膀,那每一根筋骨每一块肌肉都贯注着力量与顽强的蹬后腿形象,已经深深烙入人心,然而对它身后为何“拖”着块老树根,人们可能并非清楚原委。
构思形象中,潘鹤到关外宝安去办事,偶然在一农舍旁看到两块老树根,他顿生灵感——辛亥革命及新民主义革命将中国的封建大树砍掉了,但是树根还在,搞特区就是要“开荒”,要拔掉这些“劣根”,如果在“开荒牛”的后面再加上这个树根,正好意味着“特区”干部要铲除旧根,把封建意识、小农意识、保守思想和官僚作风连根拔起。
“开荒牛”的方案敲定了。
一座象征着特区建设精神的惊世之作诞生了。
命名《开荒牛》,但是潘鹤又想:将来开完荒后,还要不要做牛呢?
“牛肯定是要做的,人民公仆就是人民的牛,人民的孺子牛。”时任市委书记梁湘说。于是,名字更改为《孺子牛》,有“俯首甘为孺子牛”之意,并将“孺子牛”三字刻在了雕塑的基座上作为作品名。
从此,这座雕塑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世纪象征。
为了方便群众、游客对《孺子牛》雕塑的参观,1999年,《孺子牛》铜雕整体迁到了市委大院外大门口的花坛上,市委大院围墙同时后退10米。
“每次从这里走过,人们似乎都能看见建设者埋头苦干的身影,看见深圳精神在拓荒的姿态中一次次闪光,一次次升腾”,星期日,还在布展时,一位从莲花山上下来的市民,曾经在他的文章中写道,“它那铜色的强大身躯,风不可摧,寒不得入,那永不停歇,俯首迈进的姿态,象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
展厅正中,《孺子牛》雕塑的后上方,悬挂着一只长方体的灯箱,上写鲁迅先生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灯光中,它熠熠生辉;时光中,它穿透时代……
《牛胜虎》:牛的战斗精神
普通而伟大的牛。郭沫若的《水牛歌》中写道:“花有国花,人有国手,你是中国国兽,兽中泰斗”。也许,人类所曾做到的最高贵、最智慧的征服,就是征服了牛。从此,在人类几千年的农耕文明里,牛,成了氏族的图腾、农家兴旺的象征、新女适人的嫁妆、学子赶考的学费。
在牛身上,鞠躬尽瘁、勤劳无私对人类的价值观达到了最高顶峰。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人们唱牛歌:“世人听我说缘由,兽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苦出力,适时耕种求全收,规劝世人喜耕牛,人畜两旺乐悠悠”。《义县志·岁时》有“鞭春牛”的唱词:“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到清朝乾隆年间把立春鞭土牛列为国家庆典,每年专管天文历法的钦天监于六月制定次年的芒神土牛图,颁发各地,作为印制芒神春牛的规范。可见牛对人的重要性。
展品中,大部分是讴歌牛的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与人和善,忠厚老实的雕塑和字画诗文,其中包括厉有为自己撰写的300多首有关牛的“打油诗”。李可染在他在牛画原件中写道:“给予人者多,取与人者寡,其为牛乎!”厉有为在他的《孺子牛》中深情地说:“牛很温顺,忠于主人,干起活来十分卖力,从不计较工作条件,再苦再累的活也是拼命去干。我们家租种地主的几垧地,全凭牛力耕田。牛是我家的宝贝,是饭碗子,是命根子。”
然而,牛并非一味忍辱负重,犯起牛脾气来也足以吓人一跳。雕塑家刘林的《犟牛》表现了牛的不喜欢趋炎附势,随声附和,凡是认准正确的东西,总是“一条道走到黑,十头老牛拉不回”犟劲。牛甚至敢与最凶猛的动物殊死搏斗,《牛胜虎》就表现了这样惊心动魂的时刻。厉有为作诗云:弱肉强食虽自然,今日景象非一般。危急之时牛胜虎,迫使恶虎走深山。还有著名雕塑艺术家钱绍武创作的《虎斗狼》,厉有为附诗云:狼子野心已昭彰,咬住牛领显猖狂。怎知牛劲耐力久,牛角让你五脏伤。
赞牛者,赞人也
赞牛者,赞人也。牛是在与人的关系中存在,才有意义。胡启立为厉有为的画册《孺子牛》作序说:我们所称颂的牛的种种美德,不正是对勤劳善良质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讴歌和赞颂吗?不正是对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讴歌和赞颂吗?
胡启立写道:牛,是人类的朋友……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亿万农民历来视牛为宝,敬牛如宾,待牛如同手足。
即使许多城市里的人们,也难以忘记儿时放牛、骑牛的温馨情景。牛是我们儿时的伙伴,厉有为给藏品《小牛倌》赋诗,表现自己与放牛的牛倌小朋友们一块玩耍的情景:“小牛倌,小牛倌,花开时节搞大赛:比谁拉动小牛尾,轮番上阵笑开怀。小牛拖着赵武跑,大家齐喊手放开。高个牛倌不示弱,拽着牛尾转三圈”。
在中国的词汇中,牛词典故很多,如:吴牛喘月、对牛弹琴、庖丁解牛、汗牛充栋、牛骥同皂、牛刀小试、牛鼎烹鸡、牛头马面、牛鬼蛇神、牛衣对泣、风马牛不相及等等,牛已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
藏品《李密挂角》,是用固体的文字讲述三字经故事。说隋朝时人李密,一心好学,勤于读书,替人放牛也不放过读书机会,经常骑牛而读书,将书本挂于牛角上,身虽劳苦,犹卓然自立。
《留犊祠巷》则记述一段官场佳话,至今勉励官员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犊祠巷,又名留犊池巷,巷内有留犊池遗址和时公祠。据古籍记载,时苗是乘一辆自带的黄母牛拉的牛车,拖着简朴的行囊去寿春赴任的。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去任,他把牛犊留下,谓主簿曰:“令来时本无此犊,犊是淮南所生有也。”群吏曰:“六畜不识父,自当随母。”苗婉拒,毅然留犊而去。由此而名闻天下。一千多年来,许多地方官员和骚人墨客常来池畔瞻仰凭吊,留下了许多赞颂时苗清风惠政的诗篇。
人们为什么喜欢牛?牛文化为什么多姿多彩?究其原因,是人们崇敬牛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精神,牛的这种精神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教育,给人以无穷的力量,给人以做人的道理。厉有为集中用多具牛雕藏品表现“做牛做人”主题,并赋诗六首——
“辛辛苦苦做回人,起早贪黑伴星辰。但得众生皆温饱,不辞羸病困此身”。
“认认真真做回人,待人处事讲认真。犁头直来又直往,哪怕世人笑愚笨”。
“老老实实做回人,投机取巧弃如尘。不慕旁门左道显,不听弦外妙高音”。
“光明磊落做回人,如牛负重献青春。思考实践再思考,知行合一人之魂”。
“顶天立地做回人,似牛勤劳为黎民。褒贬自有春秋史,行止无亏天地心”。
“风口浪尖做回人,敢闯怎能顾自身。污泥浊水满身溅,清自清来浑自浑”。
许多深圳的干部群众,学习牛的憨厚倔强、奋力向前、无私奉献等精神,并用这种“牛”精神来激励自己的工作。“孺子牛群千千万,俯首甘为万万千,改天换地创大业,只求百姓笑开颜”正是无数深圳干部群众的生动写照。
徜徉展厅,在收藏中欣赏,在欣赏中享受,在享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不但陶冶人们的情操,而且鞭策我们按拓荒牛精神做人、做事。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