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海寺石刻

更新时间:2008-01-08 09:08:21 来源:大河报 编辑:小路 浏览量:360

大海寺石刻

  郑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海寺石刻,一组34件,大多残缺,或无头,或缺臂与手,或只有一个头像,但仍美得令人窒息。

  一尊残高130厘米,编号三的佚名菩萨,无首无臂无小腿,只余一段坚实美丽的躯干,裸上身,系腰彩,下体着罗裙,贴身衣帛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层层叠叠,衣帛又随肌体的细微动作而起伏。腰身向左侧送胯,扭曲成微妙的“S”形。从背后看,身体向左扭曲,从腰间垂下的裙褶掠过左臀,飘拂向右腿后,强化了“S”形曲线,更有韵味。

  那么美又那么残缺,令我马上想起卢浮宫的“萨姆特拉斯的胜利女神”。

  那尊胜利女神,无头无手,她在大风中逆风挺立,姿态既如翱翔初息,又如即将飞起,右侧翅翼完全张开,大风吹拂衣袂,完全贴附于健美的躯体上,她被千万人喜爱,“成为已知雕像中表现热情奔放与动态的最完美的作品”。

  无独有偶,卢浮宫另一件珍宝“米洛斯的维纳斯”亦是双臂残缺。

  一般而言,美讲究整体性和有序性,卢浮宫的这两件珍宝和郑州博物馆馆藏的大海寺石刻,变成了艺术上的特例,它们所独具的审美风韵,生成于有与无、虚与实的辩证关系。

  比如维纳斯,雕像原有的双臂,再精致也只是美的形式的一种定型,是此而非彼,是一而非多,是有限而非无限。双臂的失去,损害了雕像的原始完整性,同时消除了定型的局限,于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扇连通无穷想象空间的闸门,使无限多样的选择可能都获得了潜在的艺术生命。

  大海寺的佚名菩萨,亦然。

  但是,绝非所有残缺的艺术作品都能美丽动人、都能“孕育着具有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卢浮宫之宝和大海寺石刻,因为它们存留部分极端精美,才使得欣赏者关于残缺的种种遐想获得了重要的审美价值。

  比如大海寺石刻中,残得最多的是头与手,仅存人体躯干,造型反而更简约,具备更强的体积之美,当它如磁石般吸引了欣赏者的主要审美关注时,失去,变得并非绝对不可接受了。

  在大海寺石刻中,还有多件石刻菩萨头像,也久久吸引了我的目光。它们或宝相端严或悲悯惜人或平和喜乐,它们的美,充满弥漫感。没有身躯,因而生成虚的艺术空间,突破有限造型通向无限彼岸。

  如同绘画留白,是“蛙声十里出山泉”中的不见青蛙只见蝌蚪,如同诗的言近意远,袅袅不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中国艺术对极致意境即虚的境界追求,我在残缺的大海寺石刻中体会到一二。完整与残缺,福与祸,在这些冰冷的石头上,实在难以评说。

  大海寺石刻被认为毁坏后掩埋

  “其实大海寺石刻发现得很早,新中国成立之初,大海寺原址是河南省的一个劳改农场,犯人挖土烧砖时就发现不少。当时也不知道是文物,但没毁。法警们运到宿舍,把带方形、六棱形座墩的佛像头朝下埋进土里,拿座墩当桌子用了。”郑州市文物局文物处原处长于晓兴先生说。

  后来劳改农场撤了,这块地就废弃了。1976年3月,河南省工业局在这儿举办农业机械展销,农机要搞犁地耙地翻地展示,一翻地,石刻造像出来了,这才逐级上报。

  “我马上去了,犁地翻出来了四五个,被农机碰着了,到现在造像上还有机械刮碰痕迹呢。当时我们搞了一两个月的发掘,开方挖,没发现大海寺的修建碑记和大面积建筑基址,但在造像出土地两万多平方米范围内,发现坚硬基面、枯井、砖瓦等遗存。发掘出一批石刻,又走访当地群众,到废弃的劳改农场去找,地上一个个石桌,挖出来都是坐佛,北魏造像碑(现存河南博物院)就是在这儿发现的。”于晓兴说。

  发掘出来往回运,很作难。造像有的高两米多、重千把斤,用木板平铺着,上面拽下面推,用130卡车运了好几天。运回来后,博物馆(老馆)的大门卡车进不去,又从汽车上推下来,用滚木垫着,用绳子拽着弄到博物馆后院。

  原来都在地上躺着,后来栽上木橛子,把像立起来。绝大多数造像都没头,头都是单独出的,有些断茬吻合,可以把头和身子直接对上,有些到现在也对不上,缺口太大。

  这些精美的佛像为什么被埋入地下?

  从发掘现场看,这批造像在埋葬时被人为砸坏,“因为毁坏造像,最容易的就是砸掉头和手,”于晓兴说,“这批石刻就是这种情况。”

  它们是在何时、因何故被毁的呢?为什么会被集体掩埋?砸毁佛像与掩埋佛像的是同一批人吗?

  这要从大海寺的历史说起。

  大海寺在北魏孝昌年间已存于世,至唐代,唐高祖曾造弥勒像,并整修此庙。唐穆宗时,造像艺术成就最高,大海寺发展最为兴盛。会昌二年开始(842年),唐武宗裁抑佛法,荥阳另一名寺定觉寺被毁拆,大海寺虽未毁拆,发展也步入低谷。

  武宗死,宣宗继位后,马上重扬佛法。大海寺随之复兴。

  北宋时,大海寺仍具较大规模,清代大海寺仍在,但兴盛不再。没有明确的资料证实大海寺具体废止时间以及佛像被集中掩埋时间,但直到清咸丰三年即1853年,对它仍有记载。

  大海寺石刻和大海寺的兴废应是连枝同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造像石刻均被破坏是源于“会昌法难”。之后,佛法高扬,石刻造像马上被重修立起,因此这些造像都有榫卯接口。

  至于为什么会被集体掩埋,著名佛教考古学家温玉成先生曾分析说,是“圣葬”,也就是因为战争或者别的原因,佛像残缺了,不方便进行膜拜,便举行一系列佛事活动,统一掩埋掉。

  有一个事例可资旁证:1996年在山东青州龙兴寺旧址一个50余平方米的窖藏坑里,发现400余尊精美佛像,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只是佛像都被砸碎,许多件经修复也无法再现原貌。专家分析:这是一次有计划的精心掩埋活动,僧人们将早年在各种灭法活动中损坏的佛像,或者经年累月破旧的佛像集中起来,举行隆重的仪式,精心掩埋起来以积累功德。

  大海寺情况也当类似。只是大海寺石刻的悲欢离合,情节链条有太多缺环,比如这批石刻在“会昌法难”之后,曾被修复重新膜拜。但何时基于何故再度被毁坏?又是被何人集中掩埋起来?这注定会成为永久的谜。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默然对着残缺的石刻,展开飞扬的想象,对其残而不缺的美丽满怀敬意。
[JH:PAGE]

  佚名菩萨造像最是那一扭身的温柔

  “大海寺出土石刻中以菩萨造像最多,反映了中国佛教信仰中对菩萨情有独钟。菩萨‘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一般指天国中低于佛的阶次的诸神。”郑州博物馆副馆长张霆说。

  菩萨早期传入中国是“善男子”形象,之后逐渐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南北朝始见女相观音菩萨,唐代受女皇武则天的影响,菩萨的女性化更甚,往往直接以现实中的人为对象进行制作。《释氏要览》中说:“自唐以来,笔工皆端严柔弱似妓女(这里指美貌女子)之貌,如今人夸宫娃似菩萨也。”“宫娃”是指包括官妓或官伎在内的宫中美貌女子,“宫娃似菩萨”其实也是“菩萨似宫娃”。肌肤圆润,曲眉丰颐,体态婀娜多姿,衣饰华美艳丽,但身躯仍有大丈夫精神,显现出一种奇特的刚健与婀娜之美,如同西谚所谓“蝴蝶与坦克的并存”,一种刚柔并济之美。

  大海寺出土菩萨头像11件、菩萨造像19躯,从其刻名和形象可以辨别的有:弥勒菩萨、天王菩萨、辩积菩萨、狮子吼菩萨、花严菩萨、光相菩萨、金髻菩萨、观世音菩萨、十一面观音像等。几乎全是唐代中晚期菩萨像。

  大海寺石刻经修复后,有几尊菩萨像保存较为完好,如辩积菩萨,只有右臂残。2.15米的身高,庞大体积让观者有压迫感,光脚立于莲座上,头束宝珠形高髻,面容饱满,双唇丰厚,眼睫低垂,虚虚豁开成上弦月般一线,而有无限爱意流溢,一丝淡到欲无的笑意微微荡漾在面庞上,那般神秘,仿佛已顿悟佛的真谛。

  它身上的长裙宛如打湿的衣衫,紧贴双腿垂至足面,微微向右侧扭动的肌肤轮廓,在衣纹间充分显现,这是“曹衣出水”之韵了。

  除了开头我们讲到身呈“S”形的编号三的佚名菩萨像外,在大海寺石刻中,还有多尊呈“S”形身姿者。光相菩萨造像,残高1.98米,跌足立像,残手残双臂,腰身扭动呈“S”形,虽然弧度不及编号三的佚名菩萨,但因身躯的修长更显柔美,衣帛的刻画仍是“曹衣出水”风范。

  还有一尊被工作人员称为“小巧玲珑”、编号五的佚名菩萨,无头无臂,残高1.2米,身躯是向右侧微微扭曲。

  这种“S”形身姿,是唐代创造的“中国式菩萨”曼妙姿态的集中体现,最是那一扭身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东方女性的魅力表现得含蓄而又充分,石头之冷硬和女性如水般的柔美如此和谐统一。

  这种“S”形身姿,“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开朗自信的雍容气度和审美雅趣,所蕴含的宗教神韵与艺术魅力,为后世仰望而不及。”张霆说。

  创造者是谁?“技艺非一般民间工匠所能达到,很有可能是皇家工匠的杰作。荥阳离洛阳很近,洛阳龙门是皇家石窟,附近还有专门的工匠村。很有可能晚唐战乱,洛阳工匠流落荥阳,留下了这批杰作。”张霆分析道。

  古代雕刻家属于“百工”之列,留名于世者屈指可数。大海寺还有两件有题记的石刻,为中国雕塑提供了新材料,弥足珍贵。

  一件是唐代观世音菩萨造像,题记中留下了工匠的名字和身份——“三度御陵渤海高国珍”,作者是唐代东北渤海国三次参与皇陵修建的皇家匠师高国珍,题记中还有“远召良工”之句,意为大海寺慕名从外地延请高人。这印证了张霆的推测,大海寺石刻为包括高国珍、洛阳工匠在内的皇家艺人所作。

  这批石刻中,唯一一件宋代作品是件半成品的释迦牟尼像,底座题记提到“石匠人弘农(今三门峡灵宝)杨德成”,题记中称其为奇工,可知此人也是当时雕刻名家。

  专家点评

  大海寺石刻共计41件,经整理后,计有造像碑1件、坐佛7件、菩萨头像11件、罗汉像2件、佛头像1件、释迦牟尼佛1件、象形座1件等。34件藏于郑州博物馆,有7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

  河南第一次成批出土这样的石刻,石刻年代从北魏延续至北宋。绝大多数是唐中晚期造像,尤以菩萨造像最精美,成为这一时期佛教造像的典范之作。深入发掘郑州荥阳大海寺石刻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我国佛教史和美术史都有着重要意义。

  点评专家:

  郑州博物馆馆长 张巍

  所处时代:唐中晚期器物数量:共34件出土时间:1976年出土地点:荥阳大海寺藏 馆:郑州博物馆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