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新潮:中国第一次当代艺术运动”拉开了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的大幕,“当年那是一群真正为艺术而创作的艺术家”,尤伦斯夫妇和他们的艺术中心就是要让真正的艺术家和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参加展出的王广义、张晓刚等艺术家在20年前创作的作品今天都已是身价不菲,但当年他们的作品在国内几乎找不到市场,幸好被尤伦斯夫妇这些海外藏家收藏起来。
曾遭遗弃的当代艺术作品
说起收藏当代艺术作品,仿佛是门槛最低,只要有钱,就可以到拍卖会上买去了,而市场信息似乎也的确如此,成百上千万元的价格只有富人才能染指。但UCCA的第一次展览《’85新潮》,就将人们拉回了20年前,中国当代艺术还没有市场的时候。虽然这些展出的作品现在的身价都超过百万元,但在当年即便1万元也很难找到愿意收藏者。
上世纪80年代,涌现出了一些重要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所谓的“政治波普”艺术家作品的广泛流行,中国当代艺术才开始赢得全世界的瞩目,但是在国内,众多创作于80年代的作品没有被国内的美术馆或者个人收藏,它们或被遗弃或散落海外。
即便尤伦斯先生的眼光发现了这批作品的价值,《’85新潮》展出的王广义、徐冰、耿建翌、黄永砯和张培力、张晓刚等30位艺术家个人及组合的137件作品中,他的藏品也只占到了一半。
更让国内藏家惊讶的是,艺术家大量从未发表的文献资料和手稿也被完整地收藏下来,而这些包括信件、手稿、草图、照片和珍贵录像在内的资料,在一些人的眼里并不值得投资。“我想这次展览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学术姿态的收藏。”一位国内藏家在徐冰的作品《天书》前面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85新潮运动曾经的参与者和如今的见证人,UCCA艺术馆馆长费大为这样概括了这些艺术创作的价值,“展览呈现了一段在中国艺术史上被人忽视的珍贵历史,回顾有助于我们审视当前的艺术现状,并反思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
谁该扛起艺术培养的大旗
徐冰、张晓刚20年前被遗弃的作品,今天再放到国内市场上绝对有人抢着收藏,在艺术热和收藏市场的刺激下,人们开始接触和认识当代艺术了,但这种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和价值判断掺杂了多少市场因素和商业投机?纯粹的投资投机而非对艺术的理解爱好,让艺术评价家们表示担心。
让你自掏30元钱,你还愿不愿意进UCCA?798里其他画廊、空间的门可都是“大敞四开”的,UCCA第一家在798收起了门票。艺术顾问杨德堡说:“收费不是为了赢利,而是稍微增加一点限制,公共教育、服务仍然会保持。”
尤伦斯夫妇,一对慈祥的外国老夫妇和他们的UCCA对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热情是让人感动的,他们也在不断强调要保证艺术内容的独立性,财务上独立核算,不论实际结果如何,毕竟填补了国内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广缺失。
与外国人乐此不疲地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相比,国内的美术馆又做了些什么呢?有限的展览和研讨根本无法满足爱好者的需求,而随着当代艺术作品价格的不断上涨,私人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将受到限制。在批评国内收藏者的盲目和狂热时,也请应该承担起责任的机构多一些对他们的培养和引导。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