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节的大幕已经拉开,美轮美奂、巧夺天工的冰雕雪塑作品再次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哈尔滨。这是由数万人的施工队伍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创造的冰雪奇迹,而在这奇迹的背后,除了数万名农民工的辛勤汗水外,更离不开那些为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出智慧、做规划、造精品、懂管理的高端人才。值此冰雪节开幕之际,本报记者走近他们,感悟他们的冰雪人生。
1“四大流派”挥锹提铲挣钱忙
如今,冰雪艺术在哈尔滨市已逐渐形成一个文化艺术产业链,催生出一个新的行业。在这个行业中,有专门负责景区规划或冰雪景观单体设计的,有擅长冰雪景区管理服务的,也有精于冰雪艺术雕刻或大型冰雪建筑建造的。他们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以不同的方式推动着哈尔滨冰雪旅游事业的发展,是站在冰雪金字塔尖上的领军人物。
据了解,目前哈尔滨市在冰雪方面的主要高端人才不过百人左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流派:
第一,学院派。大多是来自各大高校的园林规划、建筑规划、城市规划等学科的教授。近年来,哈尔滨市的各大专院校都对冰雪艺术的发展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重视,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开设了冰雪培训课,培养学生对于冰雪的兴趣,普及冰雪的理论知识。与此同时,老师们更是积极参与到每年冰雪节的景观规划中,并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冰雪节期间的冰雕、雪雕比赛,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第二,艺术派。这些人被称为冰雪艺术的“大工匠”,各冰雪景区的艺术雕刻精品多出自于他们之手。这个冰雪艺雕群体多是来自于各高校艺术专业的师生或是工艺美术雕刻厂的员工,他们擅长精雕细刻,精于传统艺术,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冰雪景观单体的设计及雕刻,是在冰雪施工一线亲自动手干“细活儿”的一群人。
第三,建筑派。气势磅礴的大型冰雪建筑是冰雪景区的骨架,它们与艺术雕刻精品一起,缔造了哈尔滨冰雪的刚柔并济之美。而指挥制造这些大型冰雪建筑的人,都有建筑公司或绿化公司的工作“底子”,他们懂建筑结构,会看图纸,能够在十几天的时间里,让十几万立方米的冰或雪拔地而起,建成令人惊叹的冰建筑。他们与艺术派之间彼此一窍不通,但又互不可替代,各领风骚。
第四,实干派。这些人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冰灯游园会、雪雕游园会主办单位。在长期与冰雪的接触中,他们锻炼成为既懂整体策划、又能进行单体设计,并能指导和组织施工的综合性、管理型人才。他们对冰雪景区、景观建设的全部流程都了解指掌,能够独自指挥将规划付诸实施,他们的能力纯粹是在实践中“捋”出来的。
尽管这百多人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领军人物,但到了冰雪景观的施工季节,除了学院派主要负责规划、在现场较少了,其余三派都得跟着施工队伍在冰雪堆里摸爬滚打,或者亲自动手做精品,或者进行施工现场的指挥与管理。
冰雪景观的施工期很短,每年从起冰到景点建成最多一个多月的时间,实际制作时间也就半个多月。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十几万立方米的冰雪建成令世人惊叹的冰雪景观,谈何容易?一切都是超常规运作。他们每天从早上七八点钟来到工地,一直干到晚上看不见为止,有时为了赶工期还要加班到后半夜。尽管他们的着装原则都是“啥厚穿啥”,但在北方冬季的凛冽寒风中,不管穿多厚的衣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被冻透,而他们却要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这对人的生理极限是一种挑战,很多人都因此落下了和冷有关的病根。他们自己总结说:“这活儿不是什么好活儿,只有身临一线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甘苦。”
冰雪行业的季节性很强,一年也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因此,这些人做冰雪大多都是兼职,在不需要雕冰塑雪的10个月里,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或是大学教师,或是建筑公司、绿化公司的老板,或是景区景点的管理者,或是纯粹的艺术家。雕冰塑雪既是他们的爱好,更使他们在建筑、绿化等本职工作的淡季有了新的营生,补充了淡季的收入,把淡季变成了忙季。
因为季节性强,因此冰雪施工组织都是松散的团队,接到活儿后临时组合搭配规划设计和施工人员即可。很多人在冰雪领域干的时间长了,名气大了,国内许多其他城市、甚至国外都会向他们发出邀请,请他们帮助做规划并施工,建造冰景或夏季室内冰库。有的人在施工期这两个月的时间里甚至要赶十几个场,可谓“挥锹提铲挣钱忙”。
毫无例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对冰雪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怀,冰雪的圣洁净化了他们的心灵,雕冰塑雪的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给了他们永不服输的冰雪精神。他们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也在冰雪消融时有过短暂的心痛,然而,第二年,他们又会突破自己,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2他们,在冰雪世界里摸爬滚打
马燕:
冰雪世界里,女人要比男人付出得更多马燕,人称“冰雪界大姐大”,但凡搞冰雪的人几乎没有不认识她的,不管多大岁数的人,看见她都叫“大姐”。在冰雪世界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年近五十的她身上始终洋溢着一股年轻人的冲劲。她说,冰雪艺术是一种瞬间艺术,正是这种转瞬即逝给了热爱冰雪的人无限创新的机会,能否超越今年就是你明年要面对的最大挑战。她喜欢这种挑战,享受这种一切从头再来的感觉,让她的人生很充实,也有无尽的乐趣。
马燕上大学时学的是道桥设计,毕业后留校任教。1993年,她放弃了高校教师这一人人羡慕的职业,调入当时的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处,1996年开始担任太阳岛雪雕办主任,从此与冰雪结下了不解之缘。
冰雪世界是男人的世界,女人在其中注定要比男人付出得更多。马燕说,当时的雪雕办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组织结构健全,规划、施工等部门各司其职,那时雪雕办一共只有五个人,所有的建设工作都是综合在一起操作,还要承办五大赛事,工作量大,工作压力重,几乎每天都是后半夜回家。那时,她的孩子刚刚上小学,她这个做妈妈的却没有时间接送孩子,孩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天天自己拎着饭盒上下学。按照常理,越是到了冬天,孩子越需要妈妈的接送,可她却是越到冬天越忙,做饭、照顾孩子的任务都由她爱人一个人承担了。她说,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是相当不称职的,亏欠家里人的太多太多。
太阳岛空间宽阔,冬天的西北风比城市里更显凛冽。马燕说,在冰雪中,女人已经不像女人,根本顾不上女人的爱美之心了,穿得里三层外三层的,还要戴上口罩。有的新来的施工人员一听见她的声就知道“马姐”来了,但直到施工结束都没有见过她长什么样。尽管这样,也是穿什么都会被冻透,体力和精力都严重透支。每做完一届雪博会,她已经累得没有任何欣赏的心情了,孩子从来没跟着她看过雪博会。她曾无数次地发誓再也不干了,但对冰雪的热爱却依然支撑着她风风雨雨地走过来。
三年前,马燕从雪雕办内退并被反聘,2006年3月,她被市政府授予“冰雪艺术大师”称号,享受正高级职称工资福利待遇,并享受每年1200元的市政府津贴,同时,她还是省冰雪艺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如今,她仍然奔走在雪雕游园会、冰雪大世界等冰雪旅游各大景点,今年冰雪大世界内最大的雪塑作品“嫦娥奔月”就是由她设计并指导施工的。
1月15日,国家级的“中国冰雪文化艺术研究会”将在太阳岛成立,这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马燕经过三年多的奔走才成功申请批复下来的。这个以太阳岛为基地和主要会员单位的冰雪文化艺术研究会,确立了哈尔滨在中国冰雪界的领头人地位和影响力。侯卫东:
“肩负着哈尔滨冰雪发展方向的重任,我不敢懈怠!”侯卫东今年只有38岁,年轻的肩上挑着一副重重的担子:作为哈尔滨市冰灯艺术博览中心设计室的主任,他的工作专业性极强,肩负着引领哈尔滨冰雪发展方向的重任。从冰灯游园会诞生那天起,哈尔滨在冰雪方面的大事都与他这个部门息息相关。因此,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毕业于哈尔滨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侯卫东,就业时被直接分到了冰灯艺术博览中心,为此,他一直觉得自己的运气很好。冰灯艺术博览中心是一个不养闲人、充满挑战的地方,别的单位大学毕业生要过好几年才能独立承担工作,而在这里,第二年就没有人再管你了,你得自己设计景区或单体景观,然后与社会上的设计者一起参加公开竞标。方案如果被采纳了,那么你在开工前是设计人员,开工后就得变成施工管理人员,独立指挥完成你规划的景区建设。这对年轻人的能力是一种挑战,但也会加速新人的进步。正是这种工作机制,让侯卫东体会到了一种成就感与荣誉感,因为与同专业、同龄的人相比,他的进步最快,现在已经是“黑龙江冰雪建筑专家”了。
和所有从事冰雪事业的人一样,侯卫东说,到了冬天,他的生活就像驴一样了,每天起五更爬半夜的,就是围着冰转,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一概不知,更没有时间陪着爱人去逛逛街。他自嘲地说:“到了冬天,钱全攒下了,也挺好。”有一次,8个月大的儿子因病住院手术,他这个当爸爸的每天只能利用中午去看一眼,岳父岳母为此对他意见很大。他就天天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强调每家总得有一个忙内、一个忙外的。后来他自己成立模型设计公司时,索性就把公司开在岳母家楼下,老人们每天看着他脚打后脑勺的工作状态,渐渐地理解了他,有时岳父还主动去公司里帮他忙乎一下。
侯卫东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对于下属,他给年轻人更大的发展空间。他的模型设计公司有十几个年轻人因为受他的“传染”,也爱上了冰雕制作,渐渐地干出了名堂,天南海北请他们的人很多。冬季正值模型公司的淡季,侯卫东就积极鼓励这些年轻人出去闯荡,即使公司内部有工作忙不过来,他宁可从外面雇人干,也绝不把这些年轻人叫回来。他说,咱雇用人家,保证了人家生活的同时,还得考虑人家的成长,应该给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对于工作,侯卫东更是责任感十足。去年看到满街冰景,他就大声疾呼,并不是所有的雕塑形象都适合用冰来体现,粗制滥造的冰景制作会破坏哈尔滨的冰雪形象,影响哈尔滨冰雪产业的发展。
侯卫东还是一个创作欲望极强的人,连续多年参加国际冰雕比赛,各种奖项都拿过。去年和前年,他因为当评委而没有参赛,这让他感觉手很痒痒,今年他主动找到领导,要求参赛。1月8日,他将在国际冰雕赛上再为游人献上一座冰雕精品。朱晓东:
研创冰版画,丰富冰雪艺术表现形式朱晓东的名片上头衔很多———哈尔滨冰雪艺术专业委员会专家、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副主任等等。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的冰雪艺术大师。作为一位艺术家,朱晓东与哈尔滨的冰雕有着20多年的不解之缘,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1983年,朱晓东在太阳岛风景区管理处当上了一名美工,后来被借调到冰灯游园会筹备办公室。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借就是四年,彻底改变了他的事业发展轨迹。
朱晓东讲,当时他家住在江南,每到冬季去江北上班时都要从封冻的江面上穿行。一次上班途中,他一不小心踩到了一处没有冻结实的冰面,结果一下子掉到了齐腰深的江水中。等走到单位时,他发现自己的脚已经和鞋冻在了一起,这次意外让他下定决心离开了原来的单位。朱晓东说,也正是因为这次意外,让他在冰雪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他应该感谢那次意外。
2002年,已经是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副主任的朱晓东,开始琢磨如何丰富冰雪艺术的表现形式,于是他组织一些人开始研创冰版画。所谓冰版画,就是像版画一样将画稿刻在冰上,然后再涂上色彩,用纸将画拓印下来。这种新的艺术形式远远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
据朱晓东介绍,刚开始研创冰版画的时候,他们将画稿刻在冰块上后,用纸拓印的时候发现每次纸都会牢牢地粘在冰面上揭不下来。于是他们就又在颜料中兑上酒精,可这样一来又根本无法留住颜料、拓出理想的作品。就这样他们一次次地实验,在颜料中添加各种辅助材料,最终研创成了冰版画。
朱晓东说,冰版画的魅力在于每一次拓印的效果都不同,再加上颜色的铺设和电吹风的使用,可以使拓片效果千差万别,每一张冰版画都是绝版。与木版画、石版画、铜版画等艺术门类不同的是,冰版画独特的语体与媒介尝试,是对中国传统套色木刻程序和观念的突破,可以说是一个新画种。它秉承了传统版画黑白反差大、构图简洁、线条明快的特征,冰块在材质上兼有木版、石版、铜版的优点,适于用刀,有丰富的表现力。
为了让更多外地人了解冰雪艺术并能融入到这门艺术当中,朱晓东提出创办全省大学生冰雕比赛的想法。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各方面的响应和支持。于是,哈尔滨冰灯艺术博览中心很快就举办了第一届全省大学生冰雕比赛,并获得圆满成功。朱晓东说,在黑龙江省各高校就读的大学生中很多都是外地学子。他们对我们的冰雪艺术更多只是充当了看客角色,没有办法领略到制作冰雪艺术品的那种快乐和成就感。而大学生冰雕比赛给了这些大学生一个施展的舞台和机会,也许未来的哈尔滨冰雪艺术领军人物就出在这些学生之中呢。另外,当他们学成回乡的时候,可以将制作冰雪艺术品的快乐和成就感带回去,让他身边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冰雪艺术,了解哈尔滨,这种“扩散效应”是难得的。张德祥:
玩冰弄雪一家人每年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都会举办各种级别的冰雕、雪雕赛事,许多优秀的冰雪艺术人才和冰雪艺术精品都是从这些赛事中脱颖而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参赛选手水平的提高助推着哈尔滨冰雪艺术水平的提高。在哈尔滨市,就有这样一位老人,20多年来,他独自或带领全家人在各种冰雪艺术比赛中获得过50多次大奖,他的家庭被誉为冰雪艺术之家。这位老人就是今年已经63岁的张德祥。
记者见到张德祥的时候,他刚刚从芬兰参加完冰雪文化交流活动回来,这已经是他第四次出国参加冰雪艺术的文化交流活动。张德祥说,他这次去芬兰,主要是应芬兰方面的邀请参加在那里举办的冰雪文化交流活动,并在那里完成了一件雪塑作品。
谈到如何走上冰雪艺术的道路,张德祥笑着说,这完全出自一个玩笑。
早在20多年前,张德祥还在哈尔滨市的一所中学任美术老师,一次,爱人朱清偶然在兆麟公园内看到有人在参加冰雕比赛,回来后对张德祥说:“你是美术老师,你敢不敢也去参加比赛?”当时的张德祥没有半分犹豫就应战了:“那有什么不敢!”马上报名参加了比赛。这么一次玩笑让他从此与冰雪艺术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初次参加比赛的张德祥拿着自制的笨拙工具,做了一个吹泡泡的小孩。尽管只得了一个纪念奖,但是他对冰雕的热爱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从此,年年的冰雕比赛他都要报名参加,并在比赛中多次获奖。两个儿子上学以后,他便带着他们一起去参加比赛,当时大儿子雪松只有10岁,小儿子雪涛仅仅7岁,跟着爸爸一起去比赛让两个孩子十分兴奋,很快两个孩子也对冰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朱清看到爷仨为冰雕忙活得热火朝天,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当中,拿着工具跟着凿冰雕雪。1993年,哈尔滨举办第一届家庭冰雕比赛,他们首次一家四口登台亮相,共同制作了冰雕作品《阳光·希望·未来》,获得了一等奖。
此后,每当冬季第一片雪花落下,张德祥一家人都会兴奋不已———让他们全家显露身手的季节来了。当一块块坚冰在他们的手下雕琢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时,当看到游人在他们的作品前纷纷留影时,全家人都感到无比的幸福。
渐渐地,全家人的兴趣开始向雪雕发展,并参加一些雪雕活动。通过活动使全家人更兴奋了,对雪雕的语言,他们从陌生到熟悉,从开始不太掌握到熟练地驾驭它。1998年,全家人共同制作的雪雕作品《苗家女》,获得了国际三等奖。
张德祥的两个儿子上学时都参加过哈尔滨的中小学生冰雕比赛,并都获得过一等奖。对此他们十分感谢父亲将他们引领进绚丽多彩的冰雪艺术王国。如今,大儿子雪松已经开始独立指导学生进行冰雪艺术的创作,他指导的学生已连续5年获得了中学生冰雕比赛的一等奖。二儿子在国外求学,但也割舍不下自己的冰雪情缘,有一次还特意从国外赶回来参加比赛,他带领制作的作品《凌云志》获得了第三届青少年雪雕比赛一等奖。
如今,从事了20多年冰雪艺术的张德祥依然乐此不疲。他说:“玩冰雪的最大乐趣在于,作者通过写实、写意等各种艺术手法赋予冰雪灵魂,让观者能从一件件作品中体会到美的享受,引发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3哈尔滨是其他城市挖冰雪人才的“聚宝盆”,许多好手被高薪聘走呼声:“地板价”留不住人才
哈尔滨冰雪旅游事业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冰雪艺术人才。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在全国众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冰雪旅游、竞争已进入白热化的今天,冰雪艺术人才的争夺也同样白热化。哈尔滨作为国内冰雪旅游的龙头老大,原有的人才储备丰厚,自然成为其他城市挖人才的“聚宝盆”,许多好手被高薪挖走。有的好手即使还留在本地,也是在全国各地流动施工。为了抢活儿,艺术质量必然受到影响。
人才的争夺已不可避免,如何留住人才,已成为摆在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繁荣哈尔滨市冰雪民俗文化,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2006年哈尔滨市首评“冰雪艺术、民间工艺大师”,获得“大师”称号的人才享受正高级职称工资福利待遇,并享受每年1200元的市政府津贴,体现出市府对冰雪艺术人才的尊重与重视。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哈尔滨市的冰雪市场中,盲目压价现象严重,这些冰雪艺术人才付出的智慧和辛劳已经被压到了“地板价”,这种现状下,其他城市开出的高薪条件自然会吸引他们远走他乡。前不久,哈尔滨市某高校两名在冰雪方面有较深造诣的教授被大连聘走了,更有某部门一专家被英国聘去四年,哈尔滨市的冰雪高端人才正越来越少。
哈尔滨要留住人才,长期发展,应有相应的政策、措施扶持,给人才一片沃土,让他们的智慧与付出得到合理的回报,这样才能使哈尔滨市冰雪产业这一特殊的文化产业在全国领航。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