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下午,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于华侨城的OCT当代艺术中心主展厅拉开帷幕。本届艺术展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主题为“透视的景观”,现场室内室外展示着来自各国及中国各地的多位当代艺术家作品。
实际上,从第一届的于凡、向京、李秀勤、展望、隋建国,到第二届的朱铭、姜杰、瞿广慈、史金淞、赵半狄,再到后三届中的王鲁炎、王广义、施慧、杨诘苍等,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近十年的发展中,从事当代雕塑创作的“腕儿”级人物都曾先后或多次参与过此项展事,可以说,深圳雕塑艺术展对以雕塑为主的中国当代艺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程大鹏 失重
袁顺 软着陆3号
回顾1998年的国内雕塑艺术界,整体形态还是以传统意义上的雕塑为主,打破传统雕塑形态的作品多数时候较少出现在普通观众的视野之中,市场对此也并不重视。从首届开始,何香凝美术馆就陆续邀请国内及国际知名艺术家参展,推广介绍国内外当代雕塑艺术的最新学术成就,展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将当代形态下的雕塑与传统雕塑拉开了距离,在一定意义上看来,这样的雕塑艺术展也更像是当代装置艺术展。
我们在查看这些曾参加过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的艺术家资料时,他(她)们无一例外地都将参加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放进了自己的履历。也由此可见,这项展览在艺术家心目中的地位。何香凝美术馆虽是华侨城下属的一家公立美术馆,但由于地处多家美术馆云集的深圳,依据日常观看展览的群体划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其因处于深圳华侨城居民区区域,而与社区、普通居民的联系更加紧密。从第一届开始,这项展览就与众不同——否定了将室内作为展览空间的传统展示方式,而是将展览定义为大型室外国际当代艺术展,将作品带入更自由的室外空间,拓展了美术馆在自身领域建设中的探索。将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或者有争议的作品,放入社区,让平头百姓与这些作品面对面。此外,接连启用易英、殷双喜、侯瀚如、黄专、冯博一、皮力等学者担当策展人,除对展览主题做出定义外,还将生态城市、公共艺术、景观等问题引入展览,提高了展览的学术高度,也激活了展览的生气。
尤其是从上届开始,联合策展人将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从以往纪念碑式的雕塑形式和装饰功能中摆脱出来,直接地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建立联系。展览更多的是通过维和、改造、移植一些空间,为观众重新观看身边的环境提供一个角度。第六届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将“透视的景观”定义为艺术家创作的主题,其主题界定在对现代化的憧憬与忧思的矛盾、内心与生态的冲突与失控的范围之内。一方面要观众与艺术家一同正视近年来中国飞速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与变化,另一方面则从反映在作品中的艺术家内心的冲突入手,检验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展览以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展场的室内、外现有的特殊空间为基本条件和前提,相对充分地利用该场地的人文环境、设施,将参展作品与展场整合并转化为这次展览的特殊性。试图通过这一主题的展开,邀请中国活跃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观念、媒介及语言方式来表达对以上问题的认识思考与判断表达。
探索景观、城雕一类的公共艺术,在深圳这样的城市中存在一定必然性。在深圳这类移民城市中,公众在语言、社会身份、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正在日益缩小,而基于共同利益的交流和对话的愿望则在不断增长,生态与环境这类话题在一个高度集约化的社会中往往体现为不自觉的公共诉求,美术馆则自觉抓住了这一时代脉搏。几届以来的雕塑展所涉及的主题与内容,都积极与公共空间发生关系。并且,这一关系也不仅仅停留在圆雕艺术品放置在空间中被动观赏的意义上,观众与作品的互动在艺术家的“刻意”创作下,变得随意自然。
本届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届艺术展会重于表现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表现现代化开发让传统理念和生态失控的矛盾;二是用艺术的方式唤醒人们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呼唤重整濒临灭绝的生态环境。
本届策展人冯博一,将本届展览的主题定为“透视的景观”。他说,一直以来,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都追求市民对艺术的亲切感,在本届展览上,这一追求将表达得更为彻底。
冯博一介绍,本届展览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对自然和资源的破坏,这不仅是中国人面临的问题,也是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举个例子说,比如汽车工业的发展是现代化的一个标志,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石油资源紧缺。人类对现代化既充满憧憬,又心存忧虑。
艺术家的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借助批判的手段,揭露人与自然的关系。比如艺术家曹晖的作品,是憨态可掬的牛、羊、猩猩等动物,他揭开了动物身上的一部分表皮,露出血管、肌腱等组织,人们在看得心惊肉跳之时,能否感受到 “这就是你对待自然的态度”?第二类是通过艺术加工,直接表现对自然的尊重。比如艺术家秦冲用了9个不锈钢的金属台,上面铺满纯净的水珠,灯光的照射之下,人们可以安静地观察水珠蒸发的过程,对自然的安静观察,能否促使你发现自然本身的美好?
冯博一表示,当代艺术的确具有前卫性、试验性、观念超前性的特征,但是如果艺术没有这些性质,就失去了前进的可能性。想当年毕加索、徐悲鸿、齐白石的作品刚诞生的时候,也曾被人们认为具有试验性,但现在却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
当代雕塑艺术展正是因为其具有试验性,从美术馆的“架子”上走下来,走到围墙之外,走到市民身边,才增加了与市民交流沟通的更多可能性。“我们这次做的作品,会尽量向‘让市民看懂’的目标努力,增加市民对艺术的亲切感。”冯博一说,一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除了盖多少座摩天大楼、修多少条宽阔马路之外,还要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因为艺术与文化,永远是一座城市内在的力量。
曹晖
名称:揭开你之“I'm Sorry”
材料:树脂,丙烯等综合材料
时间:2006
曹晖
名称:揭开你之“卧着的羊”
材料:树脂,丙烯等综合材料
时间:2007
曹晖
名称:揭开你之“坐着的牛”
材料:树脂,丙烯等综合材料
时间:2007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著名雕塑家曹晖说,解剖牛、羊的肢体,来揭示人类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其他生物种类的利用和掠夺之上,被掠夺生物是无助的,人类则获得一种至高无上的支配权的现实。那只嫁接在人身上、摊开手的大猩猩就象征着人在掠夺之后说“sorry”。
艾未未
名称:棍子
材料:花梨木
时间:2006
致力于观念艺术的艾未未,依然采用的他惯常的表达,或是用石头、煤块等材质。但这一次,他使用的是100根花梨木棍,看似漫不经心,但细节处透露着有如建筑般的精密逻辑。
徐冰
名称:背后的故事
材料:玻璃,树木,枝叶,花草,砖石,棉麻,包装带,纸箱板,报纸等综合材料
时间:2006
Thanos Zakopoulos
名称:中国大厦
材料:老鼠笼,铁丝
时间:2007
白宜洛
名称:春秋
材料:木头,金属农具,螺帽,螺丝
时间:2007
冯峰
名称:金骷髅
材料:人骨,24K金箔
时间:2007
广州美术学院的冯峰教授,此次是第一次参与深圳当代雕塑艺术展。冯峰教授用以不同材质做成的人体的骨架为创作素材,把金箔镀在这些骨头上面。另外,他需要三张大桌子,在其中两张之上,散乱地堆放着拆散开来的骨架,堆放在两张大桌子上。而在另外一张桌子的上空,他计划要悬挂一颗陶瓷制作的心脏。
对于目前的设计界,冯峰认为目前最大的问题在于,所有设计师都讲市场。他说,市场检验是一回事,出发点又是一回事。设计师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市场,生产商也对准市场,从设计师到消费者之间的每一个环节都以盈利为目的,但真正的市场在哪里呢?
我的意思是说,生产者,包括厂商和设计师,根本没有了解到真正的市场需求。这一直是个怪现象,服装设计师看我身上穿什么就设计什么,可是,我穿的并不是我喜欢的东西,而是我没有更好的东西让我穿。在国外是设计师引导消费,但我们完全反过来了,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设计和公众审美陷入彼此拉后腿的恶性循环。”
秦玉芬
名称:享受危险
材料:竹枝,铁丝网,金属网,小汽车等
时间:2007
李继伟
名称:塑料城市
材料:有机玻璃,胶片,药片,灯,金属架子
时间:2007
刘建华
名称:记忆的转换
材料:青白瓷
时间:2003
这件作品的制作方法是,找到一些在城市建设中被砍掉的树木直接翻成石膏模,再用瓷的材料转换后作成。
“每天我到工厂必经的马路上,这些砍断的树木和荒凉的场景,成了我至今都挥之不去的视觉障碍,我们以前为生活在一个有着非常悠久历史、尊重和敬仰传统的国度里而自豪。但在经历国家经济发展和加速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冷漠和无视,使得我们的内心感到越来越被掏空了。追逐‘日新月异’的结果使民族没有根基感,变得毫无自信。
UNMASK
名称:半透明2
材料:不锈钢
时间:2006
UNMASK
名称:半透明3
材料:不锈钢
时间:2006
UNMASK
名称:半透明1
材料:铜
时间:2006
陈长伟
名称:熊猫
材料:多元脂纤维烤汽车漆
时间:2007
陈长伟此次参展的作品,就是他曾经引起广泛争议的《熊猫》。 曾在成都蓝色空间画廊举行的“得意·忘形”展览上亮相的《熊猫》,着实让不少观众吃惊。熊猫腹部有一个鲜红而硕大的突起物,不用怀疑,分明是一个男根形象。而熊猫的动作与生殖器流出的液体似乎告诉人们,它是在完成一次类似人类“射精”的过程。熊猫憨态可掬的模样,与血脉贲张的自慰动作,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人看过后为之惊叹,甚至有不少观众认为创作者是在“恶搞”熊猫。
陈长伟介绍说,该作品于今年2月创作完成,整组作品共有四只熊猫。对于为何将勃起的男根安插在熊猫身上,陈长伟表示,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让熊猫真正能够勃起。为了创作这组雕塑,他查阅了许多关于熊猫的资料,知道熊猫的繁育能力很差,于是为熊猫安上了一个硕大的生殖器。“现在很多上了岁数的人们性生活很不理想,到了三四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我身旁许多人都存在这方面问题,这是一个全球相当普遍的现象。”陈长伟解释道,生活压力大、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现代人性生活不和谐,所以自己的真正目的是,借熊猫繁育能力差来比喻当今男性生殖健康存在的问题。
Via Lewandowsky
名称:证据的缺失并非缺失的证据(重演)
材料:亚克力玻璃,中纤板
时间:2007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