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有幸与玉相伴,实乃机缘所得。”进入单刚的画室,在并非很大空间里,不仅摆放着清代的红木画案、太师椅,还有明代的紫檀笔筒以及香炉等上好木器。原来,作为艺术家的单刚同时也是一位收藏杂件、木器以及玉器的大藏家,尤其对高古玉,他有着别样的情怀。
对于到底有多少件藏品,单刚从没有去仔细清数过,不过仅玉器就有几百件,包括数十件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和薛家岗文化时期的高古玉以及逾百件的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玉器。
1991年,移居荷兰的单刚回国探亲访友,在山东一朋友处结识了这些古玉的原主人,一位七旬老人。这位老人由于家庭所需加之后辈对此物也非善加保存者,于是想出让这些祖辈传下的玉器。于是,单刚付出了超出市价数倍的价格,换来16件形制独特的玉器。据单刚介绍,这些玉器中的大部分来自红山文化时期,有古语中的“羊大为美”的红山玉羊,有自古就有的红山玉猪龙,蝉形的是红山玉蝉,还有商代的羊头玉人。
万里淘宝路
根据单刚自己的回忆,他的收藏之路始于1986年。那时,刚刚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的他,与同学一起组织了一次骑自行车采风的活动。每到一处地方单刚就会观察当地的民俗民风,欣赏和研究那里的建筑、手工艺品、刺绣、木刻艺术并进行收集。“当时东西又好且不贵,大多只花2-3元就可得,最贵也不超过10元。”现在这些东西都还在单刚的身边,单刚说:“将它们挂在自己的房间或画室,每次看到都可以从它们那里寻找到当时的记忆”。
从那以后,单刚就爱上了收藏。无论是移居荷兰,还是到非洲赞比亚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工作,一直到2000年回国,这一爱好从未间断,而他的藏品也是在世界各地所得。
1988年单刚移居荷兰,随着对环境的熟悉,他的收藏范围逐步扩大到比利时、法国南部、卢森堡等地的小镇古董店,专门搜寻中国的东西。荷兰从17世纪开始就与中国有贸易往来,加之战争的掠夺、早期移民的随身家产等诸多原因,所以那里中国的瓷器、字画、杂件比较多。于是,单刚总是用自己卖画所得的钱去买回祖国在海外的流失物,追逐中国的文化和历史。由于财力有限,单刚只好放弃了价格过于昂贵的中国瓷器和字画而购买了大量的杂件玉器。
在多年的收藏生涯中,一件令单刚难忘的故事就是用土豆、番茄换非洲木雕。那是1989年,单刚自愿参加了一个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前往非洲赞比亚工作了3年。在这3年里,他不仅创作了大量具有非洲题材的绘画作品,还利用自种的土豆、番茄等换取了土著居民珍贵的木雕作品。
量力而行的收藏观
对于收藏,单刚这20年来的座右铭就是“量力而行”。他说,收藏的前提是自己喜欢,而量力而行则是收藏心态的关键。“喜欢才会关注、才会有发现,物与心通。收藏要从小做起,不要贪大,从基础学起。”而作为一位艺术家,单刚认为,收藏与创作本是互不干扰的,互为辅助的。搜寻历史的遗迹和文化的点滴,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调节放松方式,也是寻找灵感的最佳途径。单刚称,“对于收藏,我不仅是在寻找先人的遗物,更是在对未知世界的探询和追溯。在对古老器物的研读和追忆中去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精髓。”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