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左右各个角度看
站在高达11米的主题雕塑《家破人亡》前,杨先生久久无语。半晌,他问雕塑作者吴为山:“这位凄惨的母亲抱着死去孩子的形象,有他们的名字吗?”吴为山告诉他,这个雕塑是高度凝练概括的,既是无数家破人亡的家庭的代表,母亲的形象也是受苦受难、备受蹂躏的祖国母亲的象征。
默默地看了一会儿,杨先生又换了一个角度从另一个侧面看。又退到远处看,走到雕塑的背后看……前后左右每个角度都看过了,他仍有些意犹未尽地走近雕塑……后来,他告诉吴为山,《家破人亡》这尊雕塑太有震撼力了,相信受震动的,不仅仅是中国人。
看“逃难者”忆往昔
再走百米,迎面而来的是十组“逃难者”的形象。仓皇而逃、双手痉挛的普通市民,垂死挣扎的知识分子夫妇,带着80岁老母逃难的中年人,背着被炸死的奶奶逃难的13岁的少年……这一个个凄风苦雨中的形象,让杨先生久久沉浸在对往日残破中国的追忆中。
或许是因为自己曾经亲历过日本空袭的恐惧,在一组躲避空炸的三个小孩的雕塑前,他停留了良久。或许此刻,他的耳边又一次回响起了那炸弹离地面越来越近、越来越响“呜——”的恐怖声音,他说:“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对警报声音的反应是什么,但对我而言,这种心境永生难忘。”
而在表现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一家悲惨遭遇的那组雕塑前,杨先生停住了。他说他似乎看过这个画面,也知道这个故事,母亲被日本兵捅死了,临死前挣扎着给哭喊的小儿喂奶,孩子衔着妈妈的奶头也渐渐没有了声息……第二天,收尸的人发现,母子俩已经紧紧冻粘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我想写篇文章
一路走,一路看。看见有人在拍照,他当即要求摄影者:“能否把拍的照片发给我?我想写篇文章。”他指点说,尤其是这十组逃难者形象的照片,他非常想要。可以说,这是他个人参与了一个历史性时刻的记载。
他说,二战时犹太人被疯狂屠杀,但到今天,关于纳粹屠杀的书籍已经有几百本甚至几千本,这是让后代记住历史的一个重要的道路。所以,文字很重要。与犹太文化不同的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太注重和谐了一点,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也非常注重和谐。但是对于民族的灾难和惨剧,我们确实应该牢记——勿忘国耻。
一路疾步。同行的人惊讶地发现,尽管杨先生已有85岁高龄,但他的步伐却稳而快。到了最后140米长的“胜利之墙”大型浮雕前,杨先生总结道:“从最初悲苦的母亲,到现在的纪念和平,整个纪念馆的设计非常好,意义也非常好。”他再次说,他想写一篇文章,但还没构思好。他又询问了纪念馆有没有日本人来祭拜的情形,当听说有很多日本人自发前来,很多国外的友好团体组织来参观时,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14日下午两点,杨先生离开南京前往香港。临别前,他紧紧握着雕塑家吴为山的手,有力地挥动了一下道:“你这组雕塑,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