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流失海外中国文物呈现回流趋势

更新时间:2007-12-06 09:18:25 来源:CCTV.com 编辑:小路 浏览量:144
    2000年5月,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将四件1860年被英法联军掠夺出境的圆明园文物12生肖中的猪首、牛首、猴首及虎首公开拍卖。在此关键时刻,北京保利集团和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以高价买回流失文物,虽然结束了国宝飘零异国140年的生涯,但由于成交价过高,一度引起非议。

    从民族感情而言,被掠夺的文物还要自己花巨资买回来,确实难以接受。但从实际情况来说,文物归还涉及到非常复杂的历史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其中一部分海外流失文物客观上已经很难归国,在无法用外交和法律手段索回流失文物的情况下,达到回归目的的重要途径就是购买。

    因为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没有制定禁止文物出境的相关规定,许多国宝是在合法买卖中流失到海外的,现在只能用购买方式尽可能让其中有代表性的国宝回流。如张先的《十咏图》、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及《研山铭》等一批国宝,就是采取这种方式回流的。

    曾经有人算过一笔帐:假如现在海外流失文物有100万件,买回一件平均花费约1200万元 (人民币,下同),就需要12万亿元的天文数字。国家文物局每年的博物馆征集经费总共不过100万元,中国现有各级文物部门所属的博物馆约1200座,一些国家级博物馆一年也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十万元征集费,省级博物馆仅有几万元,连一件象样的明清官窑瓷器都买不到。

    在这种形势下,透过民间渠道、利用经济手段实现国宝回归,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可行渠道。2003年9 月,港澳著名企业家何鸿淼捐资购回流失海外140余年之久的圆明园猪首铜像;这是“国宝工程”启动后,运用民间力量抢救回国的第一件国宝。

    2002年6月,英籍华裔陈俊将一件八国联军侵华时,英军从北京皇宫抢走的明代琉璃制品捐赠给中国政府。这件被掠走的文物,后来是以拍卖方式流入私人收藏家手中。当它再次被拍卖时,被陈俊夺得。有近三千年历史的西周青铜器“周宜壶”,也自海外回流,今年1月5日在上海崇源拍卖会中拍卖,以2640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内地青铜器拍卖最高价。“周宜壶”为清宫旧藏,高58公分,重16公斤,铸有铭文“周宜作公己尊壶,其用享于宗,其孙孙子子万年永宝用”。“周宜壶”的名字即从铭文而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类似的青铜器,器形和铭文等均与这件“周宜壶”相似,却没有壶盖,不及这件完整。

    在大陆的艺术品拍卖市场,鲜少珍贵的青铜器现身。因为根据中国文物法规定,必须是在1949年以前出土的、有明确著录的文物才能拍卖。这件周宜壶出土已有200多年历史,并且早在清朝乾隆年间的《西清古鉴》就有著录。曾为著名甲骨、青铜器收藏家刘体智 (原上海实业银行行长 )收藏,在其著作《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中,对周宜壶有详细记载,由此证明“周宜壶”来源清晰和流传有序,所以能在上海拍卖会公开亮相。

    从目前形势发展来看,“国宝回家”的热潮势不可挡。如 2005年10月22日,七件流失海外80多年的龙门佛首石雕像,回到“老家”──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这七件佛头像曾经“身首异处”,在异国颠沛流离,通过中国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象征性地付费”(据媒体报导,只是文物实际价格的“零头”)从海外回流。这批佛像被专家认为“堪称唐代佛像造像的杰作”,收藏者是现年79岁的美籍华人、雕塑家陈哲敬,他的梦想是“所有流失海外的中国国宝都能回家”。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