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炎黄二帝巨塑兴建始末

更新时间:2007-12-05 08:48:52 编辑:朱红娟 浏览量:223

    在黄河之滨,京广铁路之旁,有座高106米的巨型塑像,它就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只要你经过京广铁路,就能看到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光辉形象。如今,全球的炎黄子孙都把他看成中华民族魂魄所在,它已经成了凝集炎黄子孙魂魄的载体,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一被誉为伟大丰碑的巨塑,竞花费了一位八旬老人20年的精力。对话炎黄二帝巨塑第一功臣王仁民,也将揭开巨塑兴建的始末。

    设想来自心灵震撼

    早在1987年,王仁民曾先后到美国考察,在街上看到几个十几岁的小孩,黑眼睛黄皮肤黑头发,便上去问:“北京人吗?”“不是,我们是炎黄子孙,我们的家在这里,你也是炎黄子孙吧!”接着是美国式的耸肩,说着小孩跑开了。而接下来在一个宴会上,王仁民炎黄子孙的话题把所有人拉到了一块,原来不搭话的人终于找到话题,一种亲情在宾主之间油然而生。

    当时的王仁民就想,中原原本就是炎黄二帝的故乡,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如果在黄河岸边搞一个雕像,作为凝结全球华人心的载体,面对黄河,环抱黄土,凝视炎黄子孙,那会是怎样一种认同感?当时的王仁民激动无比。而随后无意间见著名雕塑家吴树华,则坚定了他要为炎黄二帝塑像的决心。

    当年9月的一天,王仁民去找吴树华,突然眼前一个高约40厘米威武庄严、神韵非凡的头像深深吸引了王仁民。中国心、民族根、中华魂、黄河、血脉……一瞬间全部拥上心头。“老吴,老吴,我要为炎黄二帝塑像,我要做一个能震撼所有炎黄子孙的载体。”一向谨慎的王仁民当时有些失态。吴树华当即一听立刻拍板,你真要搞,我跟你干,哪怕我之后的几十年都交给她都值得。

    有谁曾想,这一心灵的震撼整整花费了王仁民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年里,他到处“游说”,四处“化缘”。

    铸魂情牵动全球华人心

    1987年10月12日,在黄河之滨兴建炎黄二帝巨塑信息,通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五十多家媒体向全球发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而中华民族的祖先是炎黄二帝,兴建炎黄巨塑,正是为全球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提供一处寻根祭祖、观光旅游的最佳胜地,必将为振兴中华,繁荣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王仁民在新闻发布会上同时发出倡议,号召海内外炎黄子孙鼎力相助、慷慨解囊,要像武训办学那样游学筹资,要像修建乐山大佛的海通和尚那样持之以恒。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闻发布会后,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文汇报、华声报、中国旅游报、美国公报;各省、市和河南省和郑州市报纸和广播电台、电视台数十家新闻媒体发表了大量报道,引起了全球华人的关注和全省人民的热烈响应。常香玉大师虽年事已高仍携孙女登上了河南人民剧院的舞台,连续演出五天,把祖孙两人的精彩剧目奉献给座无虚席的观众,先后筹资捐款四十多万元。

    随着媒体的宣传,一股捐款浪潮在全球掀起,从小学生到年过七旬的老人,只要是听说要修建炎黄二帝的人无振奋,郑州市一位退休干部当即捐款1000元(相当于半年的退休金),台胞王希哲先后捐款达3万美元与价值7000元的金饰品,远在美国的各界华人纷纷慷慨解囊,泰国华人马炳岳通过大使馆转来泰币10万铢。深圳市政府主席周希舞派人七次赴港澳组织义捐筹得100多万元。上海的陈美琴女士捐出6.6米高、直径4.8米、重20吨的青铜铸鼎。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长春给予工程启动资金100万元,郑州市也先后给予经费100万元。

    就这样,一股铸魂浪潮在全球展开,然而对于要修建高一百多米的巨型塑像仍是杯水车薪,但王仁民修建炎黄二帝的决心没有丝毫动摇。

    携省长的信向北京求援

    王仁民欲修炎黄二帝的塑像的决心得到了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刘源的大力支持,当王仁民请刘源省长给中央领导写信时,他当即给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朱学范与原河南省省委书记李宝光写信,以寻求支持。

    在原河南省委常书记刘杰与李宝光的带领下,王仁民先后拜访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朱学范;薄一波、王平、荣高棠、肖克、曾志、冯其庸、穆青、臧克家、姚雪垠、贺敬之、柯岩、杨牧之、丁一岚等人。肖克同志听后讲:“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兴建炎黄巨塑有利于凝聚全球华人的民族感情,意义深远,我非常赞成。”时任新华社社长穆青说:“修建炎黄二帝不仅是河南人的事,也是全球华人的心声,应成立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在国际中找有影响力的人当会长。”当即便推荐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

    接下来便是为巨塑筹建委员会做准备,丁一岚等人对炎黄巨塑筹委员会的章程进行了反复推敲,最后我们就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与成立炎黄巨塑筹委会的章程、人选、筹资办法等问题向肖克同志作了汇报。肖克听完高兴地说:“好,就请周谷老当会长,我当副会长。”他随即给周谷城副委员长写了一封信。

    第一次拜访周谷老是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向周谷老汇报了在郑州游览区兴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塑像的构思后,周谷老非常高兴,他当时讲:“炎黄巨塑的兴建对中华文化艺术、道德观念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并题写“炎黄二帝,大型塑像;功德之征,后市仰慕。”就这样,王仁民在北京四处寻求支持的一百天以后,炎黄二帝筹建委员会终于成立了,周谷老为会长,肖克为执行会长,李宝光、冯征、杜道正、刘源、王仁民为常务副会长。

    为更好地开展炎黄文化研究,在炎黄巨塑筹建委员会的基础上,1990年6月9日文化部批准成立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文化部为其业务主管单位,炎黄二帝巨塑筹建委员会是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薄一波、李政道(美籍);会长周谷城;执行会长萧克;副会长程思远、魏巍等人。在随后的几年里,广东、上海、天津、黑龙江、福建、湖北相继成立了炎黄文化研究会。

    1990年6月,美藉华人李政道听说要兴建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像后说:“有这么多海内外各界著名专家、学者、领导参与兴建,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愿望,这是件好事。”并当即题字:炎黄二帝魂何在,中华儿女魄永存。当天刚从德国回来的美藉华人潘毓刚高兴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情系中华,志在振兴。”并愿赴美组织义捐。

    就这样,由炎黄二帝雕塑延伸到了炎黄文化,同时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提起这些,王仁民感慨万千:这才是中华民族精神所在。

    专家学者10次论证  塑像、选材、选址敲定

    要兴建炎黄二旁巨型雕像前提就必须有形象,而作为人文始祖的炎黄二帝只有传说记载,并没有确切的形象。为了能准确的反映炎黄二帝的形象气质,1987年,王仁民等人专门成立了炎黄二帝巨塑征稿评选委员会,向全国发出炎黄二帝征稿函。1991年3月17日,根据各专家的意见,结合全国各地的稿件,10回600人次的深入讨论之后,炎黄二帝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炎帝神农氏,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太阳神、医药神和农业神,他开创了中国的农业,发现草药的治病功效,从这个角度出发,专家们一致认为,炎帝的面部表情要凝重、宽厚、睿智。而黄帝号轩辕,则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中央神、公正神与文明神,造房子、作舟车,造字,提高了生产,发展了文字,因此,塑像在突出年轻的同时,应突出人物的威武与豪迈。就这样,从整体形象到局部细节,从气质到神韵,经过全国专家、学者的10回600人次讨论之后,炎黄二帝的形象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

    王仁民说,炎黄二帝在外观形象上体现的中国各民族的特点,炎帝额头饱满、从容、慈祥,两道皱纹完美地体现了神农氏朴实睿智的气质;而黄帝则威武雄健,眉头微蹙,体现的军事家的风采。
1991年4月15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给河南省委宣传部,对于炎黄二帝形象的定稿比较满意,至此炎黄二帝塑像最后敲定。

    炎黄二帝巨塑要建在什么位置呢,用什么材料呢?王仁民说,最初选定的地点是在黄河南岸的三皇山上,送到北京后,周谷老认为:把炎黄二帝放在120米高,东西长达数百米的山上,山体不像二帝的身体,就像把炎黄二帝的头孤零零地放在山上,这样显不出二帝的雄伟了。于是,有关专家在京广线以西5公里的山头四处寻找,最后选定黄河游览区东侧向阳山上。向阳山相对高度为165米,是一个可容建两个人头的独立山头,东有岳山,西有五龙峰,依山就势,以山为体,像基高55米,上边再建51米像身和二帝头像,总高106米,其比例最佳。同时,巨塑面前还可以建一15万平方米的大广场和8000平方米的纪念坛,两侧分别可放钟鼓鼎和上下五千年的百位文人墨客豪杰塑像。

    巨塑面向黄河,距京广铁路大桥最近处只有四百米,每8分钟一列的火车要过往黄河大桥,每天有数十万旅客,可以观赏到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黄二帝”的巨型塑像,进而激励民族感情,振奋民族精神,必将对中华民族的复兴起到极佳效果。

    对于材质,王仁民称也经过大量的论证,最后决定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外挂花岗岩,72根巨大的钢筋混凝土柱子,是巨塑炎黄二帝的根基,这样便体现了周谷城、肖克提出的炎黄二帝巨塑的永久性、民族性和艺术性的要求。

    工程在蹒跚中行进20年

    王仁民在四处奔波4年之后,其心愿终于到了实施阶段,1991年9月12日,炎黄二帝巨塑工程举行了奠基仪式。炎黄二帝巨塑的奠基向全地球的炎黄子孙宣告:兴建炎黄二帝巨塑工程的序幕终于拉开,然而兴建工作并不顺利。

    其实从工程一开始开工,王仁民就知道“钱”会困扰工程的全过程,王仁民只好像个和尚一样,拄着一根手杖四处“化缘”。但由于资金不足,炎黄二帝巨塑建建停停,有钱就干,没钱就停。为募集资金,只要碰到合适的人,王仁民都要去问一问:“还记得炎黄二帝吗?”他自嘲说:“我就是一个和尚,到哪儿都想化点儿缘……截至2003年,募捐的资金,有1000多万元。” 而面对保守预算的5000千万,工程只能干干停停。到2004年,80岁的王仁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继续化缘,又将化到多少,要建成炎黄二帝又要到何时。也许王仁民18年来的奔波感动了上天,也许是炎黄二帝注定要在20年后屹立于黄河之滨,就在工程面临困境时,《郑州晚报》记者的一篇报道引起了市委书记李克的注意,全球华人掀起爱心热潮的工程如今遇到资金问题。李克坐不住了,当即打电话给王仁民。

    与李克的谈话,王仁民看到了希望,是欣喜是激动连他自己说不上来, 18年啊,那些曾为炎黄二帝捐款的小朋友如今也都成家了,就算这项工程铁树也该开花了,至于由谁来建设都不重要了。因为李克告诉王仁民,政府要介入完成此工程。

    2004年2月13日,王仁民将炎黄二帝巨塑工程连同价值1200万元工程资产、6000万元的无形资产以及注册的38个商标的知识产权全部无偿移交给了黄河风景名胜区。

    2007年4月18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终于落成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特邀顾问张思卿等领导出席了落成典礼。20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王仁民终于等来了人文始祖巨塑的落成。

    王仁民说,炎黄二帝巨塑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母亲像高2米,总投资1.8亿元。二帝的两张脸加在一起达到1000多平方米的面积,单眼长3米多,鼻长8米。塑像累计用混凝土7000多立方米、钢材1500多吨、花岗岩6000多立方米。

    如今,炎黄二帝像一座丰碑屹立于黄河之滨,王仁民感慨万千,炎黄二帝巨塑的落成,要特别感谢二克,一是肖克,一是李克,如果没有他们俩个,这项情系全球炎黄子孙的工程不知还要等多久。然而,他却忘记了被誉为黄河之子、炎黄二帝巨塑的第一功臣,王仁民自己。

    今后要做的三件事

    炎黄二帝巨塑终于落成了,然而王仁民并没有因此而清闲下来。早在1986年,王仁民就提出要将花园口以西,巩义以东建成黄河文化特区,因为在这100平方公里之内有中原厚重的大量的实物存在,既是中原文化的载体,也是炎黄文化的精髓所在。尽管此项工程暂时因种种原因而搁浅,但王仁民雄心并不减当年。

    王仁民说:炎黄二帝巨塑建成了,接下来还有三件事情要做:1.炎黄文化博物馆;2.炎黄大厦旅行社;3.炎黄研究院。20年来,为了兴建炎黄二帝巨塑,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捐来了大量的字画及其他物品,仅石碑就有一千多块,这些珍贵的东西都要有存放的地方。省内著名收藏家张杨先生,收藏有历代珍贵陶瓷器几千件,省文物部门已经批准建立炎黄文化博物馆,因此,修建炎黄文化博物馆已经迫在眉睫;此外,全球华人每年来郑祭拜人文始祖,就得有一渠道,过来后要体验炎黄文化、要吃、要住,炎黄旅行社与炎黄大厦也摆在面前;炎黄研究院以中原民俗为主,充分体现几千年来的炎黄文化,既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对外的一种展示。早在1986年,他就预言,如果炎黄二帝巨塑建成,大量海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问祖,黄河文化特区必将吸引大量的人力和财为,对繁荣地方经济将起到不可限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炎黄广场一侧的百位文化名人雕像与炎黄文化园区都在王仁民设想之列,接下来,他又要为这几项工程再次充当“和尚”,开始四处“化缘” 了。

    现年83岁高龄的王仁民提起这些,异常兴奋:中国要发展就得靠人力和财力,而境外华人中有大量的人才与资金,要把他们吸引过来就要得靠炎黄子孙的民族感情。因为我们同根、同源、同祖,这种深厚的民族感情要充分利用起来,让他们意识到,他们也应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尽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列他们也为此自豪。

    老牛自知夕照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王仁民眼里看来,希望终有一天要实现,从62岁发起兴建炎黄二帝巨塑到今天,20多年的风雨历程就是最好的例证。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