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雕塑是永久性的,它是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就它的永久性而言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历史上赋予它沉重的历史使命:赋予它一种纪念式的深刻思想内涵,一件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雕塑,哪怕它不是纪念碑,也是会起到纪念碑的作用,例如希腊古代雕塑“胜利女神”,她放在卢浮尔宫大厅台阶的最高处,从台阶下仰望,那腾飞般展开的翅膀真象是从天而降,气势非凡!这是其它艺术形式不能承担的。一件好的雕塑不是放置几年、几十年,而是要千百年的永存下去。雕塑不是填补空间,而是要占据空间,好的雕塑有一种放射性,它矗立在广场上,周围一切都要围绕着它而生存,中国古代的建筑与雕塑最懂得这个道理,例如:北京的天坛,走在通往祈年殿的甬道上,就如同步步走上了天,周围一切建筑、树木都要慢慢地低下去。河南的宋陵本来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但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和破坏,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但陵墓两旁的雕刻却整齐的排列在那里。埃及的雕刻是永存的,无论它流落到世界哪个角落,人们一看便知它就是埃及的,埃及的文字消亡了,埃及本国的“宗教”没有了,甚至埃及的国家传统也不存在了,但埃及的雕刻、埃及的金字塔是永存的,因为埃及雕刻的功力太深了,人们不忍心毁坏这些艺术品。雕塑不是短暂的工艺装置,雕塑要把冰冷的石头、金属注入灵魂,雕塑家一生的功力、血汗、精灵全部地注入进去,如同泥土烧成陶瓷,即使雕塑、建筑本身都遭到破坏,但它的精神仍然永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一;雕塑的内容
对雕塑的历史和雕塑的概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应该对雕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这个基本的认识加以归纳、整体,也就成为了我的雕塑观。 著名雕塑家尚晓风先生在给我的一次艺术史论课中说到:艺术,是表达人对自然的态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我认为,尚先生讲的正确,我同意并接受、践行着他的观点。艺术,必须要表达了人(艺术家)对自然的态度、认识、看法等,揭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才有价值,艺术才有存在的必要性。雕塑,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同样的肩负着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揭露人对自然的看法、态度等。
(1) 雕塑作为单一的艺术表现,当它生存在固定环境中,功能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由自然展示的环境,当它发展成为艺术结构时,所显示的是流动的整体意识,一种有差异的,飘浮的空间结构和多元的文化。城市文化出现多元化,使雕塑在城市的地位产生了一些变化,雕塑的概念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模式。人们在追求城市环境的某一种安静、和谐、轻松的气氛时,更注重雕塑它本身潜在的功能性。
(2)人们重在强调一种装饰情结,雕塑不再像以往那般强调宗教,为统治阶级宣功利德,它的某种鲜明的个性以形式的多样性,服务于建筑和环境,雕塑的装饰性补充及完善着人们的生活环境。现代雕塑是替公共服务的。通过一种视觉的传达阐述雕塑和城市环境中的特定内涵,有时候雕塑其实是一个较大的空间环境的分割线,组合和分割着城市的空间,创造巧妙的流动空间。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中,艺术创作是紧密相关的,雕塑在建筑中所占的位置极其重要,城市雕塑加强和协调着建筑的构图。
(3)雕塑其公众性的体现是多方位的。它所展示的点,有的补充着城市建筑的设计,向观众展示一种装饰美感;有的表现出商业性及标志性,同时又具备实用性。如果在设计中能达到以上所阐述的某个点,或者使作品具有多样性,这在设计中应算得上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二:雕塑现状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更和发展,人与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的作品都将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变化 。城市的完善,人对精神生活的完美追求,人们对环境的不断要求也在不断上升。雕塑的效应从要体现的宗教,标功利德,到标志着一种纪念性的形成,现代雕塑主要以纪念性功能展示一种时代的主旋律,居于室外比较大的环境中,有与之相宜的建筑物和空间广场。但我认为,这种展示时代主旋律的雕塑不应在城市中随处可见,显示其世俗性,这似乎把雕塑的设计强限定在一种概念中,使雕塑看上去很牵强。时代的发展使现在的城市倾向于国际化的大都市,或者亲近于自然的后现代主义。这种限定的空间形态使创作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的城市建设。许多规划师、建筑师在构筑自己的作品时,效仿国外的城市建设规划,也是中国雕塑狭义的定位在这种模式之中。由于某种情况的出现,短期、限时性的工程,使中国的雕塑与广场之间的磨合,给人们造成了一种现实意义上的误区,人们在欣赏城市雕塑的方向上有了一些偏离。不要用一种公式去固定人们的审美品位,去限定人们审美品位,去限定人们的生存空间。设计正在从潮流化走向世俗化。
三:我对雕塑的发展要求
有人说过人是一种合群的动物,交往是人一生成长发展的最大需要,城市应该是一个自由密切交往的共同体,人们为了交往才发展了城市,城市原本是人们交往的密集形式,城市向全球化发展。雕塑、人、环境三者形成了一种面对面的对话形式,我们要让这三者很好的对话,而不是要找一种中介客体以避免面对面的难堪。一件诉说完美的雕塑作品,在某种意义上,能在城市的建设上起到一种蓬荜生辉的景象,就像是给原本天生丽质的女人配上一件合适的饰物一样,有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当然,这之中我们不乏要谈到城市规划和建筑的配合与协调。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考虑到环境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一个城市的历史有值得纪念的典故,我们要考虑到建筑与环境空间的布局,也要考虑除空间之外的颜色,考虑一种流动的人群及潜在形成的文化结构,这种环境处于一种什么样的被观看性,以其完整的背景因素,这种新的观点雕塑怎样的存在于历史性的城市和建筑环境中,是所有人应该努力,慎重的面对属于自己的学科。结构、节奏、气氛的协调,街道、广场的规模,建筑物的尺度,立面形式,色彩等因素,协调与原有的建筑空间中,(我认为)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应该出于自身的体验和某种心态的自然流露。城市的一种被观看性把它拉到一种特定的环节上,城市的情绪化由城市的诸多元素反射给观看者,来给现代人套上一种假象,套上一种名词性观念,尤其是在城市雕塑这个概念上,众人对之有不同的看法,在众多论文中强调雕塑在城市中的位置,应该是公共艺术空间、环境空间、人文景观等的大环境中的点缀,使之成为城市规划、园林等整体管辖的局部。根据我的理解,雕塑自从在艺术史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得到了完整的评定之后,始终作为一种单一的学科居于众多类别之首。雕塑的位置,以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其特有的面貌始终吸引着人们,甚至始终是艺术界其他行当的艺术家试图尝试的一种语言。它的魅力及深沉在于能以一种巨大的、沉默的力量展示在世人面前,却诉说着一种信仰。面对构筑一种我们所承诺过的所谓的事业,赋予一点儿信仰,赋予爱和投身之中。我想这就是我对现在雕塑设计所有的感受。
四:结语
雕塑是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能量,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的形象体现,美育的程度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显著标志。五四运动时期蔡元培先生就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也。”他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鲁迅先生也曾指出:“美伟强力”的艺术力量,足以达到“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目的。”公共雕塑艺术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把真善美的价值观信息融入公共艺术信息传达中,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发生心理结构、心理因素的变化,使人寻回健康的、优美的、卓越的心灵和精神,寻回人的天真、质朴、正直、善良,寻回人的自信、理想、信仰,寻回人的爱的能力、审美能力,寻回人的创造精神和献身精神,使现代人得到和谐发展,走向完美个性,这也是社会艺术审美教育过程。新的时代应该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平衡,经济与文化的平衡、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雕塑家应面向这样一个新的生态学时代,加强生态价值观,强化城市生态文明,为大众雕塑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同样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真正实现公共雕塑艺术对人的终极关怀。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