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原副主任陈绳正曾参与创作中山广场塑像群,昨日他讲述了40年前的创作内幕
1970年中山广场塑像群落成时主创人员合影(后排左一为陈绳正) —陈绳正供图
回想40年前的创作经历,曾参与创作中山广场塑像群的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原副主任陈绳正还是记忆犹新。
为了创作享有一定特权
近日,看到本报“寻找中山广场塑像群的人物记忆”活动,72岁的陈绳正也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1967年的夏天,来自鲁迅美术学院、东北建筑设计院的十多位艺术家和工程师组成创作组,集中在东塔机场军用机库里进行创作。
“当时为了集中精力创作,所有人员都在一起吃、住。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能有个集中精力创作雕塑的地方着实让我们从事雕塑的人非常兴奋。”今年已经72岁的陈绳正回忆说。
“和当时其他文艺创作的情形一样,创作组负责人经常组织创作人员学习和体验生活。我们也享有一定的特权,所有的历史资料都能查阅,就连当时很难看到的一些电影也被调出来放映。”陈绳正说。
为了让群雕里的人物形象尽可能丰富,陈绳正和其他创作人员经常到工厂、部队、街头去寻找模特。
“我们每天早上8点多就开始创作,经常忙到半夜才能去休息。设计、修改、寻找模特……从参与创作的三年时间里,我只有在周末才抽出时间回家和家人相聚,但我们比一般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境遇不知好上几倍。”陈绳正说。
塑像群曾经有两种方案
陈绳正告诉记者,中山广场塑像群原来有两种方案,1968年,这两种设计方案还在二十中学的礼堂里公开展览,征集大家的意见,最终确定第一种方案。
陈绳正说:“当年我们这些创作人员聚到一起,在几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出了些雕塑小稿进行研究对比,最后拿出两种方案:一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中山广场塑像群的样子;另外一种是毛主席在中间,群像分别在两边。”
“最初我们也想用不锈钢材料制作塑像,后来考虑到材料的反射、反光等问题,为了达到塑像整体效果,我们还是选用了环氧玻璃钢这种材料,但这种材料的缺点没有不锈钢耐久。”陈绳正说。
据陈绳正介绍,当时玻璃钢的造价很贵,而且也不知道它究竟保存多长时间,设计和施工人员是根据国外飞机上的材料来推测它的性能的。不过,塑像地基的承重却是按铜雕和石雕设计的。整个雕塑的建造估计花费180多万人民币,加上耗费了不少财力和人力,电车为之改道……其工程之大、历时之久居建国以来城市雕塑之最。
毛主席挥手方向主要考虑人流
时至今日,仍然会有很多人认为,中山广场塑像群的毛主席挥手方向包含某种意义。说起这个问题,作为当年参与的创作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陈绳正笑着说:“当时立塑像的时候,就毛主席挥手的方向问题特意进行了实地考察。当时的中山路是附近最宽的马路,考虑到过往人流的因素,让塑像对着现在的沈阳站的方向,这样从沈阳站过来的五湖四海的朋友就能第一眼领略到伟人正面风采,很多人以为挥手的方向有特定含义,这些都是误传。”
陈绳正经常会回忆起当年的创作经历,他说自己很感谢时代给予的激情和机遇。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