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世界第一钢城”举办首届国际钢雕艺术节

更新时间:2007-11-14 08:39:14 来源:人民网 作者:沈文敏 编辑:小路 浏览量:169

  从今天起至11月20日,首届上海国际钢雕艺术节在“世界第一钢城”宝山区举办。作为“2007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系列活动之一的本次钢雕艺术节,是中国大陆首次举办的,以“钢雕”为主题的艺术活动。

  本次钢雕艺术节集聚了全球100余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参展,国内著名艺术家纷纷拿出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成果,美国、英国、瑞士、芬兰、日本以及多名中国旅居海外的艺术家也纷纷送来作品,经过筛选,确定170余件作品参展,其中有中国美术学院作品及多位国内极富盛名的艺术家作品,参展的国外一流雕塑艺术家有布鲁斯(美)、杰克(瑞)、巴巴拉(俄罗斯)、麦迪(芬兰)等,这些艺术家在国际雕塑领域都有独特的建树。作品中,既有传统写实主义学院派风格的作品,也有青年先锋艺术家独具探索精神的作品。

  几位旅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更是此次钢雕艺术节的一大亮点。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缩影,更包含一种突破自我的“意识革新”、一种跨越“文化疆界”的兼收并蓄、一种来自艺术的宽容和谐。

  美国雕塑家约·汉特森等参展作品已有买家相中,预计单件价格在20万至50万人民币之间。另外还有一些国际、国内大集团和机构打算从展品中选取创意小稿后经过放大放在厂区、办公环境或公共环境中。

  钢雕作品与钢雕产业的基本情况

  在钢雕艺术的创作世界里,艺术家可以自由翱翔于内心的艺术空间。在艺术家的创意、重新的解构过程中,坚硬冰冷的钢铁被注入了“精神”的血液,青铜的积淀、白钢的革新、黄铜的辉煌,都在用不同的语言抒发着来自艺术家内心最真的感悟,更是在不断着激发着他们的创作灵感。不同的材料,在一样的创作心境下,从两维到三维的转换过程中,不仅是一种“形”的变化,更是一种“意”的实现。“以作品来表达自我,以创作来释放情感”。在这“情”与“意”的交互声中,一件作品就此诞生,一种热情就此释放。他们在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带着对艺术境界的崇敬,用自己的创意艺术打破着与世界的“艺术疆界”。

  钢雕产业包括钢雕艺术作品的创作、铸造加工、作品销售、收藏及其延伸的授权经营、生产和销售等,一般而言钢雕产业的发达与本国工业化水平成正比,美国、德国、荷兰、瑞典、英国均有全球顶级的钢雕艺术家,钢雕作品在其城市雕塑中所占比例高达80%。国际钢雕产业链的完善对缔造国际钢雕艺术大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加工、制造工艺的丰富性和足以帮助钢雕艺术家实现其丰富的想像力,表达其鲜明的个性;良好的艺术品拍卖及各种经济方法,使艺术家及收藏家各得其益;良好的艺术市场通过授权经营的方式可以让艺术家的作品变成商品,作为高档礼品特别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同时也进一步普及了钢雕知识。

  中国的钢雕产业刚刚起步,城市雕塑由玻璃钢材质向金属材质过度,越来越多的钢雕作品加入城市雕塑的行列。

  由于钢雕创作投入的人力大,资金量多,配套技术复杂、陈列条件要求高等原因,客观上限制钢雕作品的“产出”数量。国内钢雕产业链上的有识之士也意识到这种情况,上海浦宇雕塑公司举办了“铸造的可能”的活动,邀请艺术家创作,向艺术家推介铸造工作,配合艺术家创意、完成作品,在本次钢雕节上便有这些作品亮相。该公司正在酝酿开辟一个金属铸造的博物馆,以便让更多的人走近钢雕。

  国际、国内优秀钢雕作品的价值在近5年中几乎翻了一倍,并且还有上涨的空间,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已经将目光瞄准这一尚未成熟的收藏领域,本次钢雕艺术节将首次尝试作品拍卖活动,让钢雕作品收藏爱好者有一个便捷可靠的收藏途径,同时力术通过这样活动延伸其产业链。近年来,“铁哥们”品牌为代表的国内一批利用废旧金属材料创作的作品将受人们追捧,这些艺术家和艺术机构高举绿色、环境大旗,在强调作品艺术性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构建良好的商业模式,以期能良性运作,目前已经形成批量销售形态,成为装点人们日常生活的艺术品。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