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侣交换自己做的“饭碗”
花5毛钱在艺术超市买一公斤陶泥,就可以坐在拉坯机前为心爱的人做一件陶器;而你身边全都是川美艺术家或学生,说不定他就在制造一件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这样的感觉是不是很好?
近日,川美新校区近11000平方米的艺术实验中心掀开神秘面纱,包括陶瓷、服装、纤维艺术在内的15个实验室、2个车间面向大学城学生全面开放,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教育中心。而本报征集的四名非学生读者,作为《重庆晚报》文化体验系列活动的参与者,日前进入川美艺术实验中心探秘。他们每人花费1元钱(买了两公斤陶泥),仅用了2个小时,就将一堆泥土变成了一件半成品的艺术品。
材料全都“超市”买
5岁的杨斌魏是本报征集到的最小读者,在踏进川美的艺术超市看到琳琅满目的货架时,他的第一反应是叫妈妈给他买一盒小熊饼干,结果他逛了一圈后,发现这里面既买不到食物,也买不到玩具,取而代之的则是胶水、木板、布料、防护面罩等,还有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材料。川美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实验中心主任潘召南告诉记者,到实验中心进行艺术创作的学生,完全可以空手前来,所有艺术品制作的原材料和工具基本上都能在超市里买到。
在潘院长的亲自指导下,四位读者开始选购泥土。据了解,购买泥土也有讲究,在艺术超市所销售的就有陶泥和瓷泥两种。瓷泥稍贵,颜色是白色,看起来比较光洁,是在景德镇采集而来,做出来的就是瓷器;而陶泥是黄色,看上去比较粗糙,取材于重庆的荣昌,做出来的就是陶器。两种泥土都要通过碾压、搅拌、泥水分离等多个步骤加工,才能成为艺术品的原材料。记者注意到,所有的泥土都是用薄膜包装成长条状,每包一公斤,非常规范。
让四位读者有些意想不到的是,如此复杂工艺生产出的泥土,其售价却低得惊人,陶泥每公斤仅需要0.5元,而瓷泥每公斤也只需要1元,尽管潘院长提醒四位读者,每人只需买一公斤的陶泥就足够做一个杯型艺术品容器,但每人还是“奢侈”地购买了两公斤。
“脏”是一种艺术状态
四位读者到来时正是学生上课时间, “教室”看不到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进出,但课堂秩序非常好。在陶瓷工厂,有上百台用于制作陶瓷艺术品的电动脚踏拉坯机供自由使用,架子上到处都摆放着学生的“作业”。每个人手上、衣服上,甚至是脸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泥浆。一位正在做陶器的学生打趣地说:“在这里,‘脏’是一种艺术状态。”
由于没有制作经验,几位初来乍到的新“同学”只能“厚着脸皮”向美院的学生请教,一位董姓同学非常热情地停下手中的活儿,当起了四位读者的老师。只见一堆泥巴,在她手中几经揉捏,并在拉坯机上转了转,一个造型酷似碗的容器就制作完成了。而整个过程,除了需要一点清水松软泥土之外,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看上去非常简单。
董同学表示,与在陶艺吧玩耍不同,这里的氛围是非常自由的,“没人会在乎你呆多久,总有人比你呆得更久;没人在乎你把一堆泥巴玩成什么模样,因为总有人比你玩得更怪”。
互赠作品现场温馨
在经过简单的学习之后,四位读者开始正式上机“操练”,刚刚看起来非常“听话”的泥土,转到四位读者手里,就变得不安分起来,根本无法正常塑形。希望做一个杯子的聂璐,却把一堆泥土变成了一个倒扣在拉坯机上的帽子;情侣吴非和莫小华尽管非常认真,但还是把“饭碗”底弄穿了;对艺术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杨小朋友则直接把泥土拍扁,并非常自信地说:“我做的是一架飞机。”
经过近2个小时的精心制作,除杨小朋友外,三个人都做出了至少看起来还比较成型的作品,吴非和莫小华更是将自己亲手制成的爱心小碗相互交换:“我把饭碗交给你了哦,以后你要管我一辈子饭”。现场非常甜蜜。
两小时只能做半成品
记者了解到,尽管四位读者已经做出了相对成型的作品,但还不是真正的成品。整个艺术品实际上还是一堆泥巴,很容易开裂,必须经过烘干和烧制的过程,而烧制过程由于成本较高,必须批量进行,因此如果做成一件艺术品,实际上需要一天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体验活动,四名读者只是支付了材料费,烘干、烧制以及在制作过程中的器材磨损费并没有计算在内,因此以后参与活动的读者还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但肯定只是基本成本费用,不会太贵。
推出“周末艺术课堂”
目前,川美新校区的实验艺术中心只针对大学城的学生开放,为了不影响教学,不接待自行前往的市民。近期,本报将联合川美推出“周末艺术课堂”,进行艺术体验活动,组织市民有计划地前往川美新校区进行艺术体验,并帮读者把留在川美烧制的陶瓷器皿带回主城交给本人。
川美要让艺术和市民交朋友
川美副院长郝大鹏告诉记者,川美的实验中心,既是艺术体验中心也是创新的中心,它的本质是为传统的艺术教育和发展进行补充和服务。因此,它为川美的10多个学科专业服务,也为大学城十多所大学服务,更为普通市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川美的实验中心实际也是提供了一个市民接近当代艺术、了解当代艺术、和艺术交朋友的机会。
郝大鹏还表示,这种艺术体验形式其实在国外并不少见,许多外国的白领、儿童都会不定期地到艺术学院进行艺术实验,他们把这种形式称之为艺术教育的社会课堂,而川美也是希望提供给市民一个这样的社会课堂。
川美新校区就是一件艺术品
在川美新校区进行艺术体验,除了玩艺术,还有游艺术、买艺术,当你踏进新校区,你会发现,这个学校本身其实就是一件艺术品。
游艺术
每一处都是风景
川美新校区在设计之初,就按照“十面埋伏”的构想,将建筑隐藏在了各大山头之中,使美院新校区处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甚至连田里的小麦、胡豆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最奇的是,在校区内,保留了建设之前的农村原生态,还有农家在里面居住,一边是艺术教学,一边是喂鸡放羊,各种形形色色的雕塑、涂鸦融入其中,走进校园,每一处都是风景。
玩艺术
做件衣服自己穿
除了玩陶瓷,新校区的15个实验室、2个车间都很有玩头,在里面,可以自己买木料做家具,可以在纺织机前做一件纤维艺术品,甚至还可以在专门的服装车间为自己设计、量身定做一件衣服。不过,玩这些东西需要一些专业的知识和相对比较充裕的时间,本报也将和川美联合,专门开设一些兴趣班。
买艺术
到“作业”中去淘宝
美院的学生们,每天都会在实验室和车间完成大量的“作业”,如果有你喜欢的,你可以与作品的主人讨价还价一番,然后把它买走,说不定这些学生中就有一个未来的“罗中立”,而你买的就是一只潜力股。在美院新校区,还将划定特殊的区域,在固定的时间开辟“艺术品跳蚤市场”,在这里,你也可以淘到很多宝。
如何制作一个陶碗
第1步:调试
购买陶泥,准备一盆清水,选择一台拉坯机。脚踏拉坯机踏板,通过拉坯机上的按纽,根据自己的喜好,将拉坯机上磨盘方向调整为顺时针或逆时针。
第2步:揉泥
将购买的泥土浇上少量的水,用力在拉坯机旁的木质平台上反复揉捏,使泥土变得松软。
第3步:寻找圆心
待泥土变得柔软适中之后,放在拉坯机磨盘上,脚踏踏板,双手进行轻微揉搓,将其塑造成竹笋型。竹笋尖端就是圆心。
第4步:塑型
用大拇指从圆心按下,使其向下凹陷,根据自己的要求,用手掌将凹槽内壁进行适当扩展,扩展力度决定了容器碗口的大小,而往凹槽的用力程度则决定了容器的深浅。
第5步:切割
对外壁和内壁再进行一些简单的修饰,然后用专用割线将多余泥土分离。
第6步:烘干
放在专用烤箱进行烘干,大约需要两小时。
第7步:上釉
通俗的讲,就是为陶瓷器皿上色,我们现在使用的碗大多数都进行了上釉。而所谓的土碗就是没有经过上釉的。
第8步:烧制
放在气窑里进行烧制,容器最后正式成型。这个过程需要一天时间。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