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雕塑知识>正文

三彩骆驼俑

更新时间:2007-10-26 08:36:45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小路 浏览量:423

  唐朝建立后,通过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任用贤才等措施,使人民有了比较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几十年间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均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保存至今的一些唐代绘画、雕塑和诗歌,对当年的繁荣予以了生动、感人的艺术再现,三彩骆驼载乐俑即是一例。

  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是于1959年在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出土的,通高56.2厘米,长41厘米,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它最奇特、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骆驼的背部:唐代的艺术家别具一格地在驼峰上营造为一长方形平台,铺在平台上的菱形方格纹花毯垂到骆驼肚皮两侧,使人们在视觉上扩大了平台的面积。 7名男乐俑头戴软巾,身着长袍,面向观众盘脚环坐在平台四周。他们每人手中有一件乐器,分别是笙、箫、笛、琵琶、箜篌、拍板和排箫,一个个神情专注地进行着演奏,尤其是靠近骆驼头部那位负责协调全队演出节奏的演员,击打拍板,歪着脖子眯缝着眼,一幅完全陶醉在美妙乐曲之中的神态。在这7名男乐手中间,亭亭玉立一位女演员,她身体丰满,着宽衣长裙,头微微上扬,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似在边歌边舞。也许是他们的演出太精彩的缘故吧,骆驼也受到感染,扭动着高高扬起的头,张着大嘴放喉高歌。此情此景既是一种真实的写照,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正是唐代艺术家高超艺术表现力的一种体现。

  骆驼被誉为“沙漠之舟”,自汉代开辟“丝绸之路”以来,一直在沙漠中往来不断,为加强中原和西北边疆地区的联系,为增进中国同中亚、西亚乃至非洲、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唐代的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常常出现一群群的驼队,骆驼自然成为重要的艺术题材,因此唐墓中不乏三彩骆驼俑,但是人们见到的多是单独的骆驼俑,这种载有歌舞演奏人群的骆驼俑,至今仅发现两例,另一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于唐三彩,目前社会上常有一些误解之处。首先说,唐三彩不是瓷器,而是一种低温烧造的陶器,它的特点是造型丰富,釉色斑斓,是古代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唐三彩多为二次烧成,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用模具做成素胎,然后第一次入窑烧制(也称素烧)。待经过高温焙烧后的素胎冷却后,用含有铜、铁、锰、钴等矿物的釉料作着色剂,施在素胎表面,进行第二次烧制。因为釉里加入铅作助熔剂,而铅的熔点又比较低,所以釉料在高温下就会熔化,慢慢下滑,互相浸润、融合,形成一种斑驳陆离、千变万化的状态,很难有釉色完全相同的,当然也很难效仿。这也正是唐三彩比较珍贵的一个原因。

  再者是对“三”如何理解,这里的三表示的是多的意思,并不是只有三种颜色,而是有黄、绿、蓝、黑、紫、白、褐等色,由于以黄、绿、褐色为基本釉色,因而人们习惯上称它们为“三彩”。唐三彩的用色虽然不复杂,但以有限的色彩构成了很丰富的艺术语言,具有了无穷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最初的作用是随葬品,将三彩器埋入墓中,表明人死后还要继续享用,故三彩器多为动物、人物和生活用品。现在有的影视作品,在皇帝的书房、寝宫里也摆放三彩马,用今天的习俗代替了古人的风俗,实在是非常不妥的。

  作者系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