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贤、蔡河义、卢汉超、吴志强、麦洁华等市领导及海内外收藏家到场祝贺并观展。“我们为刘大师从艺六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也为佛山的陶艺发展感到骄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云贤表示,这次陶艺展发扬光大了佛山陶艺文化。
剪彩之后,陈云贤等与刘泽棉大师一同观赏栩栩如生的陶艺精品。每走到一件精品面前,刘泽棉都兴致勃勃地讲述其制作构思和背后的故事,陈云贤边听边点头微笑。当走到陈云贤在第二届全国传统陶艺创新大赛上为刘泽棉颁发“市长奖”的相片面前,两人相视会心一笑。“佛山人民感谢你!”陈云贤握住刘泽棉的手说。刘泽棉连连感叹:“我更感谢市委市政府和各界人士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回报大家对我的厚爱。”
在刘大师身旁的佛山新石湾美陶厂人员透露:当年大师拿到30万元奖金后,别人问打算怎么花这笔钱,大师毫不犹豫地说要回馈社会,因而举办了此次陶艺展。走出展览室,陈云贤又询问起刘泽棉92岁老母亲的身体状况,刘大师立即将陈云贤领至自己的老母亲身旁。陈云贤紧握刘老太太的手说:“你有个值得骄傲的儿子”,随后还与刘泽棉大师一家合影留念。
这次陶艺展展出了刘氏一门5代100多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以刘泽棉大师的作品为主。展览还首次出现刘泽棉部分名作的手稿,以示创作构思过程。《耕陶五代暨刘泽棉从艺六十年》画册则收集了刘氏5代前后一百多年的作品,记录了刘氏家族所走过的陶艺历程,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石湾陶艺百年来的风雨。
据介绍,刘氏家族是石湾陶艺世家之一,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也反映了石湾陶艺发展的缩影:第一代刘辉胜开创石湾公仔“刘胜记”,他是石湾地区制作小型山公人物的第一人,享有“山公王”的美称;第二代刘佐潮,将市井百态融入创作中,拓宽了石湾公仔的题材……到第四代陶艺传人刘泽棉,耕耘60载,成为目前石湾陶艺的领军人物,并成为石湾陶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日又入选《羊城晚报》评选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五十家”,成为佛山惟一入选的文化人;其儿女刘兆津、刘健芬接过接力棒,成为后起之秀。
[刘泽棉简介]
刘泽棉,1937年出生,佛山石湾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出身陶艺世家的他,14岁就小试牛刀,创作的毛泽东像为其在业界赢得“陶艺神童”的称誉。
刘泽棉创作了大量的陶艺作品,大多是传统人物形象,包括罗汉、达摩、钟馗、皇帝、张飞、文成公主、蔡文姬等,也创作了动物陶塑《大鸭》、《神仙鱼》等。1963年金秋他到南海农村深入生活时,以一个老农为形象创作了人物陶塑《喜悦》。1994年6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到佛山视察,看到该作品时连声称赞:“栩栩如生”。
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与不断探索,刘泽棉的陶塑技艺已达炉火纯青水平,形成“浑厚传神,技艺娴熟”的个人风格。《石上罗汉》、《东坡赏荔》、《引福归堂》、《八仙》等代表作都曾获得各级奖励。
【从艺故事】
耕陶六十年 成就一大师
15日,70岁的当代石湾陶艺代表人物刘泽棉,迎来了从艺60周年纪念日。从他不同时代的代表作品《毛泽东像》、《喜悦》、《引福归堂》、《十八罗汉》、《紫气东来》、《老子》、《皆大欢喜》……人们可窥见他所倾注的感情,见证其辛勤耕耘。
出身名门 精耕细作
刘泽棉出身陶艺世家,1937年出生的他14岁就展露天赋,其创作的毛泽东像被选送到镇工商联陈列馆展出,赢得“陶艺神童”的声誉。
“有人说我是一个天才,但我知道自己最缺乏的就是天才,我没有聪慧的天资,惟一拥有的只是后天的勤奋。”直到今天,刘泽棉还是坚持这么说。属牛的他特别喜欢“耕”字。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刘泽棉用了十年时间系统学习石湾数百年的传统艺术,打下坚实基础。他记得当时趁祖庙维修,顶着炎日,爬上屋顶,蹲在棚架上对着瓦脊上的传世精品画啊画,又到陈家祠不分昼夜临摹,无比虔诚。这期间,他将石湾公仔传统上讲究的精细刻画和写意手法一一学到了手。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刘泽棉就用功到这种程度。在《十八罗汉》创作的2年时间里,他看壁画跑古寺,从构思到塑制,手不离泥,心不离罗汉。梦到罗汉的形状,半夜突然爬起来拿笔记下。捏成100多个小泥稿,敲定了18个。比如降龙罗汉,一般都认为龙要云游天际,这对绘画容易,陶瓷却无法处理。他最后把凶猛的毒龙塑得很细小,还龟缩在洞口,面貌虽狰狞,但在罗汉的威力下,显得无能为力。“每天十多个小时埋头雕琢习以为常,一丝不苟、以勤补拙是我工作的原则”。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一代大师。
不断创新 志在千里
曾经有人说刘泽棉是巴尔扎克式的陶艺大师,指的是他一直保持高产高质。意识到石湾陶艺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他亲身实践,不断创新,吸收雕塑长处,勃发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在2004年和2006年,连夺两届市长奖。2006年获奖的作品《兵圣孙子》,在石湾陶塑写实与夸张的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解剖学的元素,釉彩运用本家族特色牙白釉、乳绿釉,使作品的搭配更加和谐,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刘泽棉荣誉等身,却没有增添丝毫骄矜,这从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大师名声在外,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为了静心创作,大师做了一块“工作时间,请勿打扰”的牌子,这牌子挂出去几次又收了回来。“别人都是冲着陶艺来的,只想来看看我,左想右想牌子还是挂不出去,创作只能留到晚上。”
“在石湾陶艺界,我的年纪排在第二大,深感责任重大,常常觉得如果这个行业搞不好和我有关系,我要努力使石湾陶艺更上一层楼。”刘泽棉表示,只要有后辈提出问题,他都乐意指点,也愿意收志趣相投的人为徒。
旁人眼中的刘大师
梅文鼎(中国陶艺大师):刘泽棉大师的家里收藏了100多件“耕陶居”的书法。“你知道刘大师为什么喜欢这3个字吗?”与刘泽棉相交数十年的陶艺大师梅文鼎告诉记者:“泽棉的陶艺水平很高,今天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东南亚的陶瓷收藏家到场为他祝贺,足以说明他在石湾陶艺的这股号召力。更可贵之处是他的人品,他平易近人,从不摆大师的架子,教育青年陶艺家总是很耐心。他给自己的工作室起名就叫‘耕陶’。”
陈月华(佛山市新石湾美术陶瓷厂有限公司董事长):“每年做生肖品,刘大师都会做些不可思议的事。”陈月华告诉记者,前几年为了塑造生肖鸡,我和大师下乡采风。当他在村里发现一只漂亮的大公鸡,即掏出包里的数码相机对着鸡猛拍一番,鸡受到惊吓后到处乱窜,他也跟着跑。这还不满足,他还让妻子去菜市场买回一只鸡,放在工作室养了十来天,观察鸡的神韵,最后才完成创作。
林瑞(刘泽棉的妻子):今年是刘泽棉与妻子林瑞的金婚纪念年。从1957年两人结婚以后,林瑞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丈夫和孩子。“他为了创作常常加班加点,孩子读到几年级他都不清楚!”林瑞也是美陶厂早期的员工,但为了丈夫的创作,她舍弃了自己的事业,几十年来照顾好家人的起居饮食。现在,林瑞每天陪着丈夫上下班。丈夫在创作,她就在旁边做着制模等工序的工作。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