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本原是创作生活的技术
疏离与亲和,这是我们处理公共艺术课题两难的情况。疏离的意思就是我们的艺术史经过了现代主义重新的定义以后所产生的一种状态,就是说艺术和大众有距离。现在的抽象艺术,很多人说看不懂。看不懂的原因就是艺术家创作时没有从公共大众的角度去考量或思考艺术本身,导致产生了疏离感。
这种疏离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要从艺术发展的三个时期说起。艺术的发展一般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是原始阶段,当时艺术还没有发生,艺术和生活是合在一起的,艺术是处理生活的某一种技巧。我们现在看一些非洲的雕刻,我们看的时候觉得很抽象,很前卫和现代,但是创作它们的人和它们息息相关,艺术本来就是跟生活一体的。有趣的是,毕加索利用了对非洲黑人的一种所谓相对原始的文化来作为他探索新表现方法,用以摆脱传统美学对他的束缚。
第二个阶段是古典时期,社会发展形成社会分工,艺术变成一个专业,艺术家开始出现。当时也是文艺复兴标准建立的时期,欧洲的艺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达到高峰。
现代时期是第三个阶段。艺术的现代时期跟社会的变迁有关系。我们叫一种重生,现代时期的艺术可以说把所有的东西看成是从没有发生过,从零开始。艺术开始的时候跟生活没有分别,后来艺术变成一种门类,到现代阶段,反而把这种关联解构、破坏,成为了现代时期的主要内涵。这种状态发展下去,大众与艺术就逐渐产生了疏离的感觉。
艺术表达真实才能打动人
如果从古典艺术的角度来看,艺术就是一个载体,它就是一个盒子,可以放很多东西。
艺术家在现代主义的时候,好像不大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就是怎么样把盒子做出来,这个载体便成了一个艺术的目的,变成了最重要的内容。所以有句话说:形式就是内容。这个说法是从现代主义开始的,这种艺术放到一个公共空间,如何能够让公众真心真意地喜欢它?他的作品的灵感不是从社会来的,他的灵感都是从艺术史中来的。因为他仰慕的一些艺术家在做类似的事情,所以他们做的事情很相似。
在欧洲的传统里面,个体跟国家团体的一个关系被民主界定以后,个人的贡献还是得到社会的接受。即使大家不明白,但是可以认可他的成就。这就是很多外部的氛围和内部艺术语言变化加起来才可以成为现代主义,但是这个现代主义留下了一个尾巴,这个尾巴就是它跟公众没有关系了。
而现代主义也是一个分水岭,现代艺术到了一个尽头的时候,它就开始了另一个方向,它追求的东西不光是美的,也是真实的,如果现实是残酷的,现实是丑恶的,也要把它表达出来,因为艺术关心的东西不是粉饰现实,更要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样让它感动人。怎样才能感动人?就是真实。一件艺术品,丑得有意思可能更胜于美得无聊。
受众决定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的功能主要是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装饰功能;第二就是鼓励创意。把一些很平常、生活里面如果你能够放进一些东西让其他人思考,或者是对其他人造成启发的话,它就变成一个鼓励创意的手段。另外一个功能就是树立标志,强化一般大众对地区的标记。
那么当艺术要走进公共空间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是谁的公共空间?是市民的公共空间?企业老板的公共空间,还是政府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和含义有两种方法来界定。首先公共艺术应该是和这个环境的文化含义有关系,其次就是人口的流动性的定义,因为这里是一个思考的场合,这里的受众允许一些比较新的东西存在,就是这个空间的意义。
如果做出来的雕塑是一件雕塑的话,它可不可以代表这个社区的人?还有他们的品位和水平,公共艺术是不是夸大自己的功劳,把自己的形象放大,还是应该由市民来决定。如此说来,公共艺术是不能离开政府和企业的,因为个人的力量有限。但是在个人参与的时候,需要一些技巧,艺术家用一种游说的方式来使用公共艺术。
艺术将最终回归圆融
香港有个市民,他自称为“九龙皇帝”。他用20年的时间,在街头等不同的公共场所写一些字,这些字基本上就是他自己想象出来的“香港历史”。
这个事情很有趣,明明是一个精神不正常的人来做这个事情。但有趣的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一些人把它看成是公共的艺术,因为他把个人论述放到一个公共空间,让所有人知道,所以现在香港人都知道这个人的存在。现在,这个人去世了,很多社会学家都来研究他的作品。
所以,从艺术的发展来看,如今出现了这样的情形,艺术开始的时候与生活、技术融合的混沌状态,现在似乎已经发展到了被取消的地步。因为,任何技术都可以切入当代艺术这个范畴来进行,或者说可以由一个物理学家或者化学家或者社会学家来参与艺术创作,如果是这样的话,艺术和其他的技术基本上通过了这些融合。
所以,这就把艺术通过很精细的分工,使其回到一个区别于原始阶段的圆融状态。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