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用黄河泥当材料,用树枝当工具,捏出多彩生活
一个不足二十平方的房子、一盆黄河泥、一个长形木制的工作台、几个用树枝简单制成的工具、一把老旧的椅子便组成了“泥人赵”的工作室,笔者近日慕名拜访了这位民间艺人。赵老师花白的头发,普通的装束,朴实的言语,简陋的工作室,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激发了笔者想要进一步了解这位美术大师的幕后生活。
“泥人赵”本名赵恩民,祖籍河南封丘,一九六二年出生于郑州市,他自幼喜爱美术、绘画和泥塑,几十年来,凭着他的坚强毅力和对泥塑艺术的执着,自学成才,现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
竹报平安
坎坷人生成就儿时梦想
赵恩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对泥人的热爱仿佛与生俱来,从小他就喜欢用泥巴捏些小鸡、小狗、飞机、坦克等小东西来充实自己单调的童年生活。九岁时看过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士兵铜像》后,就能捏出来与影片里铜像极相似的泥人,受到邻居的赞许,这也算是处女作,现在回想起来,赵恩民脸上露出了天真的笑容。据他讲,上世纪六十年代,小孩子的玩具极少,一些简单的追逐游戏就成了他们玩耍的内容;还有路边那些冰棍儿、考红薯、烙烧饼、下象棋、老人晒太阳的百姓生活片段,在赵恩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恩民也正是在他们中间长大的。
赵老师刚刚完成的作品两个农家孩子
一九八0年赵恩民应征入伍,在部队的四年时间,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把自己的大部分津贴费用于购买一些美术、雕塑方面的图书资料,学习有关技艺,一有空就把从电影、电视里看到的英雄人物用泥捏出来,供人欣赏。
退伍后,赵老师被分配到郑州一家工厂当工人,后来失业在家自谋生计,日子过的也算红火。谁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祸打破了宁静的好日子,他因为过度疲劳而晕倒在工作间,双臂和右腿被大面积严重烫伤。赵恩民回忆起这一切是痛苦的,虽然经过多方医治保住了性命,可是他的人生道路就此发生了重大转折,自己没有了工作,身体还留下残疾,一家三口人仅靠爱人下岗后每月百十元人民币的生活费维持生计,那一段艰难岁月让他想到过死。无奈之中,他修过鞋,修过玩具,蹬三轮车拉客,为别人打工,后来又借钱开了一家小杂货店。
直到一九九二年的一天,他在郑州一家商店的橱窗里看见了各式各样的泥娃娃,捏泥人不正是他自幼喜爱的艺术吗。他看的出了神,一种创作的欲望不断的涌来,他有了活下去的动力,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从此,赵恩民便与泥塑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掏鸟窝
无彩无饰原生态 用黄河泥诠释生活
赵恩民最初的创作是模仿,他见什么捏什么,而且很投入,他着迷于捏泥人,不顾家和工作。他非常感谢他的妻子,他说是她支撑和维系着我们这个家的生活。到九十年代后期,赵恩民的泥塑作品,已经有名气了,他开始学习和探索泥人艺术,学习别派艺术,他没有进过工艺美术专业学校学习,也没有专门拜师学艺,但是他善于观察,他十分喜欢北京“泥人张”的作品,对惠山泥人也有深入的研究。这期间,赵老师从模仿到创作,奠定了“泥人赵”的独特泥人模式。他的作品,全部源于生活,三百六十行和百姓生活场景就是他的创作题材。
谈起自己的泥人艺术,赵恩民可有说不完的话,他说,制作一个泥人首先是选好“泥”,他捏泥人的泥巴可不是普通的胶泥,它揉粘油腻,做出的泥人特别好。为了找到这么好的泥,赵老师花了十年的时间,他走遍了郑州周围黄河两岸的山山水水,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一座离郑州市区四十里的山上终于找到了合用的泥巴。
然后是工艺,赵恩民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使“塑空”绝技这门兴于秦汉后渐失传的技法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用中空的形式就是把泥拍成一个饼状然后卷起来,再做成需要的形态,接口处天衣无缝,赵老师把这项独门绝技申请了专利。据赵恩民讲,由于中空的原因,他的泥人最大的特点是泥人的头手可以变换,在众多的人物之间移来换去,欣赏者可以自由组合则呈现出不同形态。比如他的一套作品《吹喇叭》,才三个人物,就有九种变化,如果五个人物一组,就有二十五种变化,如此变换使赵恩民的作品更显灵动之美。
父子吃饭
最后是题材的选择,赵恩民的作品内容几乎都是百姓生活的场景,这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也正是这些民间的、大众化的题材,成就了“泥人赵”。赵恩民的泥人特点是原汁原味、灵活多变、贴近生活。这在其作品《童趣》、《百童戏耍》、《生火》、《老头蹲墙根》中都能充分体现,作品中人物外表粗狂,形态逼真,憨态可掬,其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从不同位置、角度,都可以告诉你一段不同的生活趣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回忆。
几年来,由于赵恩民的勤奋好学和对泥塑艺术的不懈追求,使他的创作思路不断拓宽,技艺水平不断提高,二00四年七月在北京会展时作品受到温家宝总理的好评。上海工艺美术学会会长朱玉成即兴挥毫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乃艺术之魂,赞泥人赵作品”。中国泥塑泰斗张昌欣然题词“技精艺绝”。从二00二年至今,由赵恩民创作的作品在国家级的比赛中多次获奖。为表彰其在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事业中取得的多种成果,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弘扬、研究与创新做出的突出贡献,曾被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金鼎奖”、“成就奖”。赵恩民的作品也越来越受到海内外人士的欢迎,曾在新加坡、韩国等地引起强烈轰动,收藏家们都以争相收藏为幸。
采访即将结束时,赵老师对笔者说他有个愿望,就是想把自己的这门泥塑艺术发扬光大,让这门来自于民间的艺术再回归于民间。随后,赵老师就要到河南农村去考察,成熟后将发展一个村子做泥塑制品,让自己的泥塑艺术真正的回归于老百姓的生活中,然后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经济的发展。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