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吴为山挟着“韦帕”的风雨走进工作室时,顾不上抖落一下身上的雨水,就捏起泥块操起塑刀开始工作。在他的面前,一尊高2米的已故国家领导人、无锡杰出人物之一荣毅仁的塑像已近完工,吴为山端详着已在心中塑造了无数遍的荣毅仁像,快速准确地用手中的塑刀对塑像进行着最后的完善。9月30日,这座青铜浇铸的荣毅仁塑像就将回到故乡,永久地伫立在太湖边的无锡人杰苑中的最高处眺望哺育过他的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2006年7月,吴为山受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为无锡市从3000多年悠悠历史长河中遴选出来的31位卓越人杰塑像时,这位年仅44岁身为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的青年雕塑家感到了深深的压力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在这之前吴为山已有了为近千名人物塑像,其中包括深受荷兰女王贝娅特丽丝喜爱的女王塑像的不凡经历,但要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中,由一个人担纲平均每十天就要创作制作完成一件雕塑作品,而这些人物从吴文化始祖泰伯至现代王选等31位无锡人杰,时空跨度3000多年,人物中有无锡历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又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各人从事职业不同,每一个人物都张扬着不同时代灿烂的人文精神,承载着可歌可泣的文化史。要将这些呈现着强烈个性的31位人杰雕塑成像统一在一个展示区内,这在中国的雕塑史上似乎还没有先例。
吴为山遇到了挑战,也遇上了天赐良缘。从17岁开始在惠山脚下拜师学习手捏泥人的学生,到荣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成为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和英国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中惟一的亚洲艺术家,吴为山一直对最初给于他艺术滋养、创作源泉的无锡怀有感恩之心,他感到用自己在这几十年中的艺术积累、文化积累来回报曾养育过他的第二故土的机会来了。在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后,吴为山将这些不同时期的人物准确定位在了共同拥有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人物的不同将使得人杰苑变得丰富,也更能使艺术家有了多样的表现手法,使每尊塑像更具个性,而三个相同又让人杰苑有了一个精神的核心。在确定了大的创作框架后,吴为山几乎放下了手头所有其它的工作,潜心与所塑的无锡人杰进行精神上的对话、沟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将雕塑小样拿了出来。在这期间,吴为山又认真听取了无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领导的意见,并进行多次的修改,人杰苑建设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更是多次往返锡宁二地,组织专家进行论证、求证各个细节,力使人杰苑的群雕能呈现出史诗般的恢弘,每座雕塑都能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丰碑。
在吴为山工作室的墙上张贴着一句大大的口号:想好再做,一次做好。这几乎可以看作是吴为山作品创作的座右铭。每次的名人雕塑创作,吴为山总要从大量的资料中寻找该人物的精气神所在,不拘泥在外表形象、形体动作的相似,因为仅仅停留在形似这一层面,对有着稔熟手捏戏文技术和学院雕塑技巧的吴为山来说那是最易不过的事,但要做到神似,塑出人物之魂,做到符合这个人物在每个人心中的不同印象,这就需要艺术家有更好的创作手段,更高的表达语言。心塑人杰,这就是吴为山创作的秘笈。一次次和人杰的对话,一次次从他们身上的养分汲取,人文精神在心底的厚积,使吴为山在做每一件作品时都充满激情,成竹在胸,酣畅淋漓,一气呵成。
在最初构思泰伯塑像的时候,有人建议可用开耕、捕鱼的形象来表现始祖,但吴为山觉得这只是一种表象,对泰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评价看待,泰伯是始祖,是文化的始祖,是江南文化的始祖,至礼至德,具有一种文化偶像性。所以在形态上设计了一个礼让的动作,创作手法上借鉴了商周青铜器及汉陶俑的造型手段,使之呈现出一种平和大气的感觉。在塑造东方智者钱钟书时,吴为山采用了传统国画中大写意的创作手法,用一座山的形式来寓意被称作“文化昆仑”的钱钟书。而在塑造民间音乐大师阿炳时,吴为山认为阿炳的形象不应是现存的乞丐形象,他也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在他的内心充满了诗般的灵性美德、漂浮着音符的美妙,作为对这个世界倾诉工具的二胡是深深地刻在阿炳的心中的,他是在用心演奏二胡。最后完成的阿炳塑像采用了充满韵律节奏的太湖石造型,一把二胡用塑刀自上而下写意般刻在胸前,而在浇铸时又特意用了白铜,以塑造一个飘忽在月光下的灵魂,这也是人杰苑31座雕塑中惟一没有使用青铜的。阿炳的雕塑将被放在人杰苑的进门临河边,以使观者一进门就能在《二泉映月》的旋律中向无锡人杰致敬。
300多个日日夜夜,吴为山把对第二故乡的感恩、对无锡人杰的倾仰、对悠久吴文化的崇拜都凝聚在了手中的塑刀上,使充满着人文精神气质的31位无锡人杰重现在我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无锡人杰之魂永留天地间。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