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马尔克斯·吕沛兹: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之一(图)

更新时间:2007-09-10 08:40:45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朱红娟 浏览量:379

        “新表现主义”是什么主义?这是一个问题。

    马尔克斯·吕沛兹是何许人也?这是又一个问题。

    8月29日至9月28日,马尔克斯·吕沛兹画展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新表现主义”和马尔克斯·吕沛兹由此成为美术界焦点话题。

    马尔克斯·吕沛兹简介:

    马尔克斯·吕沛兹是“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画家之一。

    1941年生于利贝雷茨(今属捷克),7岁时随父母迁居德国。在德国,他从1956年~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时到西柏林并开始他所谓的“颂赞绘画”。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自1981年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

    马尔克斯·吕沛兹自1974年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并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现居住和工作在杜塞尔多夫和卡尔斯鲁尔。
[JH:PAGE]
    

       新表现主义:

    “一个暂时的概念”

    所谓新表现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20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表现主义”以直接、毫不虚伪地表现作为创作驱动力,曾孕育了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新表现主义”并非是对“表现主义”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而是更加质感粗粝却又暗含敏锐思考。“新表现主义”甚至一度被称为“坏画”,可见其生猛的画面破坏力、衍生出突破视觉界限的艺术尺度的可能性。

    南京博物院方面介绍称,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JH:PAGE]
   

      而作为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级”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吕沛兹,在谈及新表现主义时则称,“新表现主义”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概念,它与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其实没有很大的联系。他说,“我们这一代不曾生活在上一世纪20年代,没有战争前的生活体验,没有生命的恐惧感。我们笔下狂放好战的绘画只与绘画本身有关,与摆脱小市民的狭隘有关,为的是使自己的绘画更具活力。”

    南京画家:“他的有些作品其实狗屁不通”

    如今的马尔克斯·吕沛兹被评论界认为是20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变化多端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他的艺术特征,他的作品贯穿着庄严和凝重,在‘二战’后的世界艺术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自发性和图像象征的复杂性,使得其中的神话特质显得丰富而晦涩”。甚至有一种说法认为,“他以谈判的方式与一段动荡的、充满了悲观英雄主义的历史年代相对峙,达到了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此次南京画展的马尔克斯·吕沛兹参展作品共有58件(组),总价估值高达850万美元。

    但是,就如同马尔克斯·吕沛兹称他“很难真正了解很多中国画家在想什么”一样,并非所有中国画家都欣赏马尔克斯·吕沛兹的作品。在画展现场,一位南京当地的画家就明确表示说,“马尔克斯·吕沛兹的有些作品其实狗屁不通。”

    实际上,即便是在欧洲,没有文化上的隔阂,马尔克斯·吕沛兹的作品也并非就是人人都能欣赏得了的。他的画面中没有历史的陈述,大多是形式的探索,他常常将纳粹时期军帽、徽章之类的符号引入绘画中,利用这些陈述他需要的画面语言。连他自己都说,“我的画里充塞了对于未来的秘密符号,我自己不懂,观众也不明白。”欧洲评论界对于马尔克斯·吕沛兹和新表现主义也有一种声音质疑说,“有着后现代主义的头脑,却长着现代主义的身躯,它或许只是个美妙的怪胎。”
[JH:PAGE]
  

     对于这种“不明白”,马尔克斯·吕沛兹的回应是,“您能否理解我的作品与我无关。我的创作只提出问题,从不给出任何答复。如果您不能理解我的作品的话,那么您也无法对它们进行评价。我只能告诉您我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告诉您我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至于如何理解我的艺术作品,它们的意义何在,就只有依靠您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否被人们理解,或是遭到拒绝,体现的只是一种时代精神,但并不影响艺术创作本身。

    生活:狂放敢言追求奢华和女人

    马尔克斯·吕沛兹,1941年生于利贝雷茨(今属捷克),曾求学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1986年起获得该院教授头衔,并从1988年起出任院长职务。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马尔克斯·吕沛兹享誉全世界,如今已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三巨匠”之一,堪称德国的“国宝级人物”,其代表作之一——雕塑“女哲学家”伫立在柏林总理府走廊。马尔克斯·吕沛兹多才多艺,绘画、雕塑,作诗,钢琴爵士乐演奏无所不通,自视为“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中的一位”,他狂放、执著、敢言,也追求奢华的生活和外表的完美,喜欢汽车、女人、时装和美食,是许多女性心中的偶像。事实上,马尔克斯·吕沛兹作为职业艺术家的生活历程、艺术的创造性和纯粹性,也都足以使他被称为“欧洲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JH:PAGE]
   

     此前,马尔克斯·吕沛兹已经先后在北京、上海举行过画展,马尔克斯·吕沛兹本人也曾经来过中国。马尔克斯·吕沛兹曾在接受德国当地媒体采访时称,他一直对中国很感兴趣,但那次北京之行令他非常失望,“因为我没有看到典型的中国特色,我看到的是一个繁华的大都市,跟洛杉矶和纽约没什么两样。大街上的中国人都身穿体恤衫和牛仔裤,运动休闲鞋,跟德国街头景象一模一样。”他“没有体会到一点异国情调,没有任何历险和新奇的感觉”。

    马尔克斯·吕沛兹说,尽管中国有些名画家的作品售价要高出他一倍还不止,但他并非毫无保留地欣赏他们的作品。他说,他十分欣赏的是中国的古典艺术,他反对中国现在有些画家和作品模仿“美国式”的形式主义做法,因为他不喜欢那种解释性的画作。他强调说,中国的艺术家不应也无法摆脱属于自己的悠久传统,而真正的艺术杰作本来就应该建立在传统之上。

    观点:“艺术不需要理由,艺术就是艺术”

    尽管“新表现主义”被认为“抓住了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但马尔克斯·吕沛兹认为,艺术没有任何社会使命,它不是人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否则就是对艺术的亵渎,“艺术高于哲学和科学,它紧随上帝之后。艺术不需要内容,不需要任何理由,艺术就是艺术”。“比如希腊雕塑,除了微笑之外,没有任何其他意义,它们所表达的就是一种完美,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杰作。”

    马尔克斯·吕沛兹声称,当今世界上的很多绘画根本就不是绘画,更多的是内容、图解。80%购买艺术品的人不过是投资商而已,他们转手就会将刚刚买到的艺术品卖掉。艺术市场已经成了一种新的做生意的方式,所以最伟大的画家并不一定是卖价最高的画家。

    他说他对于自己的作品在市场上能卖多少钱从来都不关心,“我是最伟大的天才艺术家中的一位,这点毋庸置疑。我只与艺术打交道,比如作诗,绘画,雕塑。我负责营造艺术氛围。让天空黯淡、明亮,让百鸟停止吟唱,听我诉说。这是我要做的事情。”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