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绘画都是造型艺术,但是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区别在哪里呢?绘画是在画面上用线条、明暗、色彩以及透视关系等手段来描绘形象,使观众造成幻觉,产生立体感和空间感的一种艺术。而雕塑是一种用坚硬的物质为材料,用雕、塑、刻等手段,制作出具有实在体积的艺术形象。因此它是一种有可触感觉的艺术。雕塑因观众的视点不同,放置地点高低和光线的不同,以及雕塑本身采用的材料不同,而使人们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雕塑的形式一般分圆雕与浮雕二种。
圆雕的特征是完全立体的,观众可从四面八方去欣赏它。如大家熟悉的雕塑《刘胡兰》,从正面看到的是昂首挺胸、咬紧牙关、怒视敌人、威武不屈的形象。在侧面,观众只能看到紧握拳头的右手和左手,通过手势表现出刘胡兰内心愤怒的情绪,以及恨不得砸烂旧世界,把敌人一扫而光的气概。背面较简单,只能看到因风吹飘动而交织着的头发和衣纹。就这样,观众可以从各个角度看到雕塑的各个侧面,从而形成艺术形象的整体感。
如果是群像,观众绕雕塑一圈,则可以看到前后左右各个人物的不同动态和思想感情,从而引起丰富的联想。如罗丹创作的《加莱义民》群雕共六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怀抱牺牲的决心,但那种与亲人诀别、献身祭坛的姿势是各不相同的。在群像的正面,只能看到老者(即欧斯塔施)坚毅而沉重的步伐,以及壮年两手下垂、拿着锁钥、为城市将受到屈辱而深感痛苦的内心情绪;到侧面,才能见到那两兄弟,他们都受欧斯塔施的鼓舞而紧跟着;其他人,有的举起右臂,有的手在空中张开,表情犹豫、疑惑,想象将要遇到的结局而感到痛苦;有的人物,观众要走到雕塑的后面才能看到。总之,要绕雕塑一圈,才能看到群像的全貌和每个人物的精神状态。
浮雕的特征。浮雕的形式与圆雕有较大的区别,如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碑身下有须弥座,座的周围装饰着十面汉白玉雕刻,这就是浮雕。还有河南巩县“皇后礼佛图”,是一幅构图复杂、人物众多、富有装饰性的东魏时代的浮雕。特别是建筑上和家具上的装饰雕塑大多是浮雕。浮雕应用范围很广,因用途不同,在表现方法和艺术处理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不论属哪一种浮雕,观众不能从四周观看,主要从正面欣赏。浮雕的特点是在平面的底板(堆平的泥板或木板)上塑造或刻制形象,表现对象形体的长阔比例尺寸不变,形体的轮廓线近似绘画。前后的体积(厚度)要压缩。因此浮雕是介乎圆雕与绘画二者之间的艺术形式。它运用压缩后形体的起伏(凸凹),不同转折面的方向,和不同受光面所造成阴暗对比的幻觉,以及透视、层次关系等来表现形象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之一“五四爱国运动”为例来说明:这块浮雕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具有立体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浮雕中前后面二位妇女的胸、肩、腹,就是由于三个不同方向的形体受光不同,使人感到胸脯凸起,如同圆雕那样具有立体感,这是通过光线明暗对比所造成的幻觉的效果(实际上体积并不是那么突出的)。浮雕中的透视关系近似绘画,但又有区别。如前面给工人分发传单的青年妇女,她的左手和左脚就是通过透视来表现的,但又不是像绘画一样在一个平面上,而有前后(凸凹)的体积。浮雕中的层次是指体积的高低前后而言。如青年妇女、工人、青年学生及站在凳子上作鼓动宣传的知识分子属最高层;后面的背景如天安门、华表、红旗属最后层;其他一些人物均属中间层。当然人物与人物之间有前后的穿插,层次不能机械得像楼梯一样。浮雕的处理和表现方法,不同于绘画又与圆雕有区别,有它自己的规律。
浮雕通常以压缩多少、形体凹凸的高低厚薄程度,分为高浮雕或低浮雕(也称薄浮雕)。高浮雕与低浮雕是相比较而言的。一般说,压缩后形体凹凸在圆雕 1/2以上的可称为高浮雕,不到1/2的可称为低浮雕。
浮雕因用途不同,放置地点不同,在表现方法和艺术处理上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附属放建筑,被设计成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主要内容、艺术处理都要服从建筑。像这样与建筑紧密联系的浮雕,称为装饰浮雕。如希腊巴底隆神庙的饰带浮雕、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须弥座上的十块浮雕都属这一类。
室内浮雕在表现方法上比较灵活自由,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雕刻家歧培尔蒂所创作的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浮雕,采用焦点透视方法来表现。前面的人物较大,体积较厚,逐渐过渡到后面的人物愈小,背景愈薄,以此增强空间和深度的视觉效果,这类浮雕称为“透视浮雕”。我国民间的浮雕处理方法,采用散点透视,前后人物大小差不多,构图复杂,景物重叠,是我国民间特有的浮雕形式,称为“鸟瞰透视浮雕”。我国古代的汉画像砖,它的表现方法是薄浮雕和线刻相结合,它在技法上达到高度的成就,这类浮雕称为“薄浮雕”,如硬币以及各种纪念章等,用的都是“薄浮雕”。
发表评论
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