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艺术杂谈>正文

袁熙坤先生简介:用奥运雕塑 感染每个人

更新时间:2007-08-31 09:09:49 来源:焦点房地产网 编辑:小路 浏览量:353
  袁熙坤先生今年六十有三,依然目光炯炯,精神矍铄。
 
  这位自称“奥林匹克的老义工”的老人,用其画笔和刻刀为奥林匹克文化服务10年有余,在走出了一条艺术和体育文化成功联结的道路之外,其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似乎也在向世人展示体育运动和奥运精神对其自身生活的巨大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是世界上最阳光的事业,全世界的秒表都是一致的,这里没有虚假,它是最能体现真善美和体现公平公正的一个行当。” 作为“中国社区奥运雕塑”活动的倡导者与参与者、活动雕塑的创作者,袁熙坤一语说出了自己10余年来醉心于体育公益事业中所秉承的理念。

  在“中国社区奥运雕塑”中,袁熙坤将一直以来在海外各种外交场合下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雕塑作品放置在了国内,选择了将奥运精神绝佳表现放置在人们身边的做法。“希望今后在入选的社区中,清晨一缕晨曦照在我的雕塑上,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会指着它们说,看这是在运动,我们也来运动吧。这样的话,我就会很快活!”

  凝固奥林匹克精彩瞬间

  提起袁熙坤与奥运的情缘,再大部头的文章也难以尽述。

  早在1993年他就为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写生绘像;2000年12月18日曾应邀访问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奥林匹克博物馆赠画;2001年在全国政协会上,他提出并有众多委员签名的支持北京“申奥”的呼吁书;2001年上半年,与他有“肖像外交”之缘的时任印度总统纳拉亚南等40多位国际要人,响应他的呼吁,复函给他表示支持北京“申奥”;2005年他与百名西部来的小使者共同创造了主题雕塑“100+1的梦想”,以纪念奥运倒计时1000天的到来;2005年,倡导举办“北京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并担任了组委会主任;2006年3月25日,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亲临他的金台艺术馆为其创作的顾拜旦、萨马兰奇铜像揭幕,并邀请他将顾拜旦雕塑复制一件送往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收藏……萨马兰奇也曾写信表示,“我谨代表奥林匹克运动借此机会向你对奥林匹克运动所作的贡献表示我真诚的感谢!”

  “雕塑和体育是孪生兄弟。”袁熙坤回忆起幼年时代,身边的雕塑艺术对自身的点滴影响,“那些一座座身资挺拔的雕塑,凝固了美的精彩瞬间,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美和健康的力量,也是我终身的榜样。”

  “与绘画展出相比,雕塑更能全天候在阳光下对人们进行感召教育。‘奥运雕塑’进入社区,它将真真切切地摆在人们的面前,这种震撼的力量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

  小轮车里的大意义

  在“中国社区奥运雕塑珍藏大典”活动启动当天,当袁熙坤亲手创作的中国社区奥运雕塑——小轮车被揭幕的一瞬间,在场的许多人都对此项目表示陌生,人们在惊叹袁熙坤的奇思妙想之余,对于袁熙坤支持北京奥运的良苦用心也多有体会。

  雕塑上半部分是三个运动员挥汗竞赛,骑跨三台小轮车,值得注意的是,袁熙坤有意虚化了一个轮子,暗显奥运的“五环”标志。

  他介绍说,这一雕塑的造型采用首次成为奥运项目的、被称为“自行车杂耍”、充满冒险精神的小轮车比赛,作为奥运会最年轻的项目,它将于明年的北京奥运会上首次亮相。“用它作为题材也体现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奥林匹克文明。”

  “对于中国,对于绿色奥运,选择这个项目作为创作的原型都是很有意义的。在奥林匹克历史上,将会留下中国的一笔,而这个项目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而在雕塑的下半部分,袁熙坤则选择“新芽”和“长城”作为底座。“新芽代表着活力与无限生机,就如新芽将会成为参天大树一样,社区中生活的小朋友也会成为社会的栋梁。”袁熙坤表示,“让小朋友们在生活中,感受到向上的动力是我们艺术家的责任所在。雕塑下面的基座选用长城的造型,则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悠久历史。”

  巧合的是,就在记者采访袁熙坤的当天,8月21日,参加2007好运北京国际自盟小轮车世界杯赛的选手们正在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小轮车标准场地北京老山小轮车赛场参加比赛。北京奥运正在一天天临近,相信袁熙坤的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也会随着一尊尊进入全国社区的雕塑而在人民生活中生根发芽。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