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洹水之滨雕塑安阳十八景

更新时间:2007-08-31 09:00:19 来源:人民网 作者:魏俊浩 马锐 编辑:ivan 浏览量:234

        人民网河南视窗讯       

  今日安报-豫北版报道:也许你没到过安阳,但你不会不知道甲骨文和殷墟;也许你没到过林州,但你一定听说过“人工天河”红旗渠;也许你知道易经,但或许不知道它的发祥地;也许你听说过安阳十八景,但你未必说得出安阳八景。
 
    富饶的洹河赋予了安阳秀美的自然风光,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当你在古都安阳畅游时,不经意间你会发现,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景物竟然也历经沧桑,有着不可估量的身价! 
 
   勤劳勇敢的安阳人更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挖掘其价值,让这一切做到“物尽其用”,为安阳带来滚滚财源。
 
   当然,这一切你都不必惊讶,因为安阳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 
 
   洹河边儿雕塑十八景 
 
   站在安阳桥东望洹河北岸,一面黄色大旗随风飘摆,旗下有一座建筑群,掩映在绿树丛中。从安阳桥北头东行百余米,便来到这座建筑群前,此时你才发现,这座建筑群由两部分组成。
 
   西边建筑是由3座显得有些破旧的房子组成。从北边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繁体字书写的“关帝庙”三个字。据《安阳县县志》记载,关帝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清末重修;其正房由两座不同形式的屋顶组成,内部一柱架双梁,构思非常奇特。也许,这就是它至今存在的一个原因吧,虽然从外表看,这座建筑实在与周围的环境不太协调。
 
   其实安阳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看似很平常的文物都会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树。很多初次见到它的外地人都很诧异:车水马龙的路中央怎能有一棵大树呢?仔细想后他们便会明白:这不仅保护了这棵老树,最大可能地保存了一个老城区的原貌,而且保住了一个潜在的旅游资源。安阳之所以现在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也许是与这种保护意识分不开的。
 
   紧挨关帝庙的东边建筑是一个雕塑群。8座黑色石雕两两成排,每座正反两面雕刻着不同景观,这就是安阳人俗称的洹河十八景石雕了。“为美化洹河两岸风光,园林绿化管理处花费了数十万元建造了这座石雕,并于去年6月份完工。”安阳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李先生介绍,石雕用细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安阳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人工天河、枣林秋色、南海奇观、洹园湖光、林虑胜景、柏门珠沼、宝山石窟、洹上袁林、二帝圣陵、唐塔古韵、帝都殷墟、文峰耸秀、羑里易经、明福远眺、漳邺史迹、精忠岳庙(加上没有录入的昼锦三绝和瓦岗遗风,即为安阳十八景)。
 
   十八景石雕矗立在风景优美的洹河北岸,迎来第一缕朝霞又送走了最后一抹晚霞,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游客。
 
   红色旅游胜地红旗渠
 
   记者采访时刚好碰到了一对年轻的情侣,男子张军很善谈,他自称是个“安阳通”。这对恋人走到“人工天河”雕塑前,张军就滔滔不绝地讲开了。
 
   由于林县(现在称林州市)特殊的地理条件,非旱即涝几乎是林县无法摆脱的宿命。据《林县县志》记载,从明朝正统年间到新中国建立的500年间,林县大旱100多次,绝收30次,“人相食”达5次,全县五分之三行政村饮水困难。林县任村镇有一位刚过门的媳妇,大年三十那天出门迎接取水回家的公公,不小心被绊倒在地,一桶水泼洒殆尽。儿媳妇羞愧难当,在除夕之夜悬梁自尽。全家人悲痛欲绝,举家迁往山西,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1959年林县大旱,受灾最严重的砚水花村村民从河北省挑水种麦,等到麦收时所有人都哭了:平均亩产二两八钱!残酷的现实使林县人不得不痛下决心:修渠引水。
 
   于是,在每人领到6个红薯玉米面窝窝头后,3.7万人的建设大军扛着镢头、铁锹,带着抬筐上了太行山,在山如刀削、壁立千仞的悬崖上打眼放炮,炸石建渠。没有吃的,大家就用野菜和树叶充饥;没有水平仪,就拿脸盆装水代替;没有建材,就将开山炸下的石头凿好再用肩扛上去用。就这样,林县人凭借着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意志和集体的智慧,用了近10年时间,修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红旗渠。
 
   经过红旗渠渠水40多年的润泽,如今林州的地下水位和土质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农村打一眼机井,很容易打到地下水。红旗渠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营养和生机,更带来了无限的荣耀和商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旗渠就成了名副其实的一面“红旗”,参观者纷至沓来,一些外国元首和海外华人也慕名而来。如今,这个“人工天河”更是林州最大的一张名片,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
 
   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 
 
   在“人工天河”雕塑的对面是“枣林秋色”。石雕上一粒粒饱满的大枣似乎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一排排整齐的枣树,似乎在向每一位游人招手。
 
   《内黄县志》记载,内黄大枣在1500年前就开始栽培,是历代帝王之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银奖,被称为“东方红宝”。如今,内黄县有枣林46万亩,年产鲜枣12万吨。枣茶、枣酒、枣汁和焦枣等30余种产品更是出口乌克兰、俄罗斯、韩国、朝鲜、日本、泰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我还没有吃过内黄大枣,你啥时候请我呢?”张军的女友娇嗔道。显然,“枣乡”已让这位外地姑娘动了心。
 
   忽然想起一位安阳导游朋友的话,“安阳没有什么旅游纪念品”。仔细一想,除了“独轮车”模型还能烙上“红旗渠”的印记并容易购买和携带外,其他的似乎就没有了。“我们需要一些既能体现安阳的旅游特色,又能便于购买和携带,并能很好地宣传安阳的纪念品。”那位导游朋友感叹道。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安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据安阳市旅游局统计,今年1至6月份,全市共接待旅游入境人数1.5098万人次,同比增长58.7%;旅游总收入21.93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4.45%。
 
   记忆中的安阳八景
 
   太阳顶着一张红彤彤的笑脸即将走进西山,张军也陪女友游完了安阳十八景。似乎觉得女友意犹未尽,他又一一讲起了传说中的安阳八景:鹿苑春晖、鲸背观澜、柏门珠沼、漫水长虹、韩陵秋霁、漳河晚渡、善应松涛、龙山积雪。言谈中流露出骄傲和自豪。
 
  清乾隆五十二年编撰的《彰德府志》记载,安阳八景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一个地方能有八处著名景观,也的确令人感到自豪了。只不过现在除了“柏门珠沼”还能找到当初的意境外,其他的几乎看不到了,成为安阳人记忆中的画面,以至于大多年轻的安阳人根本不知道“安阳八景”为何物。
 
   谁也说不清楚安阳八景消失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似乎安阳人在追忆八景的同时,更加注重了现有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这让记者想起了护鼎英雄吴培文,想起了用起重机将埋藏甲骨的土地整体搬迁的场景……也许正是有了这些,才使安阳失去了“八景”但有了“十八景”。
 
   夕阳已经落山,张军的讲解还没有结束;几名游客站在石雕前,想抓住最后的机会留个影;众多市民依然在广场上悠然自得地散步、聊天。 
 
   置身这样一个到处是旅游胜景的地方,对安阳人来说也许早已“审美疲劳”了。可是,对那些慕名而来的游人来说,这里绝对是一个接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地方,是一个寄托精神、领会中国文化精髓的地方,是一个净化灵魂、陶冶情操的地方。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