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雕塑打擂 本土高手对决全国名家

更新时间:2007-08-21 08:46:25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王嘉 编辑:朱红娟 浏览量:153
    昨日,四川雕塑家作品年度展和“我雕故我在”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作品展,分别在三圣花乡荷塘月色景区和金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开展,本土雕塑作品首次在蓉与全国名家雕塑作品打擂,彰显本土雕塑创作实力,成都的观众也借此次机会品味“雕塑大餐”。展览开幕式分别吸引到了曹春生、叶毓山、谭云等全国雕塑名家参展。据悉,展览将持续1个月,免费向市民开放。

  名家作品汇聚成都

  昨日,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告诉记者,中国职业雕塑艺术家作品联展是全国性雕塑家作品展览,也是四川首次举办的全国性雕塑大展。展览展出了来自全国各大美术学院和20多家省市雕塑艺术院、100余位雕塑家的200多件作品,堪称规模空前。而在荷塘月色举行的四川雕塑家作品年度展,主要展出40多位本地雕塑家的100多件作品,是本土雕塑作品年度大巡礼。

  两个展览名家作品琳琅满目。昨日记者看到,叶毓山的近作《采菊东篱下》采用整块红木雕凿而成,风格粗犷遒劲,叶毓山采用抽象手法,将扛着锄头正准备种菊花的陶渊明那悠然自得的神态表现得入木三分。钱绍武的《阿炳传》则以其深刻的思想吸引众人,作品中盲人阿炳低头面对一堵大墙沉思,该作品写实风格批判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许多观众在作品前驻足观看。此外,参加开幕式的雕塑名家们在现场不仅一一满足雕塑粉丝合影的要求,还充当起了讲解员,近距离解读自己的作品。

  钢丝米粒丝线做雕塑

  昨日在首届中国职业雕塑家作品展上,观众发现很多前卫雕塑作品,它们不再采用传统原材料,而是广泛采用新原材料、加入新理念。比如师进滇作品《不锈钢着色》,远看是一个黑色螺丝钉,可走近一看它居然用黑色钢丝编织而成。这样的当代雕塑在展览现场比比皆是,米粒、玻璃、砖头甚至是丝线,只要是能想到的物件,都能成为雕塑家创作的原材料。记者发现,本土中青年雕塑家更多地尝试了当代雕塑创新,其作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赢得观众的青睐。

  成都 和谐包容成就中国雕塑重镇

  “从抗战题材雕塑到《收租院》,再到周春芽的《绿狗》……在每个时期,在成都都能涌现大量优秀的、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成都不愧为中国雕塑重镇。”中国雕塑学会名誉会长曹春生评价道,此次本土雕塑家与名家同台展览,艺术家们相互交流借鉴,同时也凸显了四川雕塑的实力。

  对于成都雕塑整体特点,名家们强调,此次展览可以看出,传统雕塑与当代雕塑在成都共生共荣、均衡发展,作品都非常抢眼。这说明成都雕塑不仅坚守传统雕塑的写实、具像,对体现当下语境的当代艺术又能兼容并包,这既是艺术特点的展现,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体现。正是这种和谐包容的城市精神,才成就了成都这座中国雕塑重镇。

  对于成都雕塑的优势,业内专家分析说,成都历史底蕴深厚,三星堆、金沙文明造就了这方热土的雕塑激情,让雕塑在成都有了根基。同时,太阳神鸟、青铜立人、面具等古蜀经典文物,也为雕塑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此外,四川雕院、四川美院等艺术院校每年都培养出大量雕塑专业毕业生,他们中不少人已成为雕塑创作领域生力军。

  谈及成都雕塑发展前景,业内人士大为看好,不仅叶毓山、谭云等雕塑元老们保持着旺盛创作热情,一大批中青年雕塑家也已成长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都雕塑真的大有可为!”雕塑家和业内人士赞叹道。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