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行业资讯>正文

按照其自身规律不断发展 艺术的融合与"纯粹化"

更新时间:2007-08-21 08:41:5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小路 浏览量:150
    两百多年前,四大徽班进京,风光一时。之后五六十年间,徽戏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调等剧种融合,形成了后来号称中国“国粹”的京剧。名家辈出的京剧不断传承、创新、演变,吸收过其它剧种的精美元素,甚至与其它门类的艺术共舞。1905年,谭鑫培主演的京剧《定军山》被搬上银幕,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便是戏曲与电影两门艺术的结晶。

    一说起艺术,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书法、绘画、雕塑、戏剧等名词,每个名词后面都有一个显示其独特性的解释,以界定不同的艺术门类。我常常想,或许这些艺术并不像那些名词显示出的那么界限分明。所谓的国粹京剧,也并非从天而降浑然天成的瑰宝。徽腔汉调的合流,西皮二黄的交融,最终成就的是一门新的剧种。

    对于艺术的起源、发展,我们可以进行多种猜测。鲁迅先生曾说,古代劳动人民创作了口头诗歌,他把他们叫做“杭育杭育”派。这个“杭育杭育”是诗的源头,或许也是歌舞的源头,甚至是戏曲的源头。艺术就像一条源远流长的河,它在滚滚向前的过程中不断派生着支流。时代久远,它们的源头在哪早已模糊不清,但它们在不断嬗变的过程中还是留下了蛛丝马迹,让人对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产生遐想,或进行融合的尝试。

    不同艺术之间的互通,既可以在内容上交流融合,又能进行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前者如京剧的诞生,上世纪80年代初话剧、相声、二人转等融合衍生了小品,这种融合常常能够直接成就一门新的艺术;后者则往往体现为原有的艺术借助新的媒介形式传播、承继。如文学名著改编成戏剧、电影,相声由小剧场走向电视,还有戏曲与电影的结合,甚至如今戏曲动画的出现,等等。这种形式上的借鉴,往往会被人们当作技术层面的改变而加以质疑,甚至遭到非议。

    用新的形式进行演绎能否保留原文本的精髓?这是人们关心的话题。只是,这种对于艺术“纯粹化”的坚守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呢?

    其实,一门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融合了相当多的元素在内。这些艺术,或许有同一个源头;或许在流变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着其它艺术的精粹;又或许如百川入海一般,最终交汇融合为一门新的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一直以包容开放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前世今生。当人们因为门户之见而争执不休时,艺术却按照其自身的规律不断发展着。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