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历史和文化的遗产总能让人感到惊喜。我们就生活在有着丰富遗产的城市,这些珍品或深埋于地下长达千年之久,或湮没于千里之外的南海碧波之中,或流传于民间收藏家之手,有朝一日公之于众,总会让人们对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
今日本版选取了部分近两年来泉州考古的重要发现,用图片展示出来。上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器物,下至清朝时期的名家字画,件件饱含了泉州特色。为了让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这些文物珍品,我们邀请了泉州博物馆馆长陈建中对这些文物的价值和背景做简要点评。在此,我们也向致力于发现历史遗存之美的文史工作者表示敬意。
六朝古墓中的"阮"纹墓砖
左图中展示的是丰州六朝古墓“阮”纹墓砖,这些墓砖的发现,从实物证实上,把泉州地方音乐史前推了数百年。
就像图中表现的那样,墓砖上的“阮”:琴头较粗,有挂把,直颈,圆形音箱,四弦。而泉州及闽南流行的弦管中的主乐器琵琶:琴头向后弯曲,短颈,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也有四弦。墓砖上的“阮”和“弦管”的琵琶均为拨弦乐器,只是结构和外形有所不同。
这说明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拨弦乐器的“阮”在晋人南迁时,就被一起带到了丰州,并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生活中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连死后也要把“阮”印在墓砖上一同陪葬。这从出土实物的角度,印证了晋人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艺术的史实。
泉州地方戏曲如何形成一直是泉州文史工作者孜孜探讨的一个课题。在此之前,关于泉州地方音乐和戏曲最早的文字记载来自于欧阳詹的作品,寥寥数言而已。“阮”砖所在的时代为南北朝时期,中原士族大批南迁,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晋人南迁带来的“阮”,开始时仍然保持中原原有的传统演奏形式,后来受到泉州地方乐器的影响,在外形和演奏形式上都有所发展、改进,随着泉州弦管、梨园、木偶等地方戏曲的形成,“阮”这一中原的拨弦乐器在泉州发展成为适合地方戏曲演奏的琵琶。
南宋德化窑观音像
这尊精美的瓷器观音像是南宋时期德化窑所产,由韩国艺术家裴玄在两年前捐赠给泉州博物馆。
这尊观音像质地光莹润泽、颜色纯正,烧制工艺精良。在艺术上,人物形象生动自然,且保存十分完好,属不可多得的佳品。这尊观音像是南宋德化窑宗教塑像题材中观音造型的代表作,现收藏于泉州博物馆。
榕村雅集图
《榕村雅集图》是2006年从民间收藏者中征集到的传世珍品。此画为清代知名画师张伯龙、张士英父子所作,是一幅以人物为主、园林景观为辅的情节性人物画,表现文人雅士游怡园中、耽情琴棋书画的高雅志趣。此画是目前仅存的以李光地为首的群贤图,为李光地的研究和清初上流社会所追求的画风研究提供了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弥足珍贵。
李光地又号“榕村”,因此这幅画称为《榕村雅集图》。一代名臣李光地大半生为宦,政务繁忙,直到晚年才授意画师为自己绘制画卷,将自己的当朝得意门生和几位至亲随从都纳入画中。
该画为横轴绢本画卷,纵39厘米,横729厘米,画心249厘米。从后跋的题记上看,画师张伯龙负责整幅画的结构布置,其子张士英负责绘画。画中共绘有人物22人,人物刻画比例得当,动作自然,景物刻画细腻精巧,运笔流畅,整个画面清亮明丽,显示出画师的高超技艺。
音楼山遗址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器物
惠安音楼山遗址发掘是两年前泉州晋江流域考古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遗址上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在共计260多平方米的发掘范围中有大量的陶片出土,其中以夹砂陶为主,主要是细砂陶,质地较为致密、坚硬,表面有许多彩色陶衣和点彩,以红色为主,红赭色为辅。还有部分当年居民使用的石器、骨器,虽然结构简单,但包含许多能够反映当地古代居民生产和生活的陆生与海生动物骨骼和贝壳,充分体现了海洋性文化的特征。
所有出土文物的纹饰都较为简单,以焦叶纹、栅篱纹、梯格纹、折线纹为特色。其中还发现了一个可能是福建省内已知最早的刻画符号。遗址中发现的柱洞建筑遗迹,对于追溯泉州地区建筑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次以“音楼山遗址”为代表的晋江流域考古调查,使晋江流域摆脱了史前遗址“贫困区”的帽子,对于了解泉州地区本地的早期历史和泉州历史文化积淀的过程有重要意义。
古沉船中的泉州瓷器
这些瓷器分别发现于“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打捞发掘的活动,均为南宋时泉州本地砖窑所制。
位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是我国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水下考古发掘活动。从船体建造来看,“华光礁一号”建造于南宋福建地区,船载的文物多为清白瓷器、褐釉、白釉器,均来自福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其中不乏精品。而“南海一号”更为令人称道,所打捞的金、银、铜、铁、瓷类文物四千余件,多数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且船体本身保存得相当完好,是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宋代船只。专家推测,这两艘船都是古代贸易商船,在满载着中国瓷器等货物前往世界各地进行交易的路程中沉没。“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的发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的航海技术水平,显示出泉州古代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
吴鲁世家书画
这两幅字画来自于吴鲁后人的捐赠,为吴鲁之子吴钟善所作,属吴鲁世家书画中的上品。
吴鲁是泉州最后一位状元,除了政治、教育方面的建树外,他的书画更是精妙绝伦。其书出欧入虞,直逼晋唐,气韵清新,笔力雄健,个人风格自成一体,素有“书法惊绝,名噪都下”之美誉。吴鲁之子吴忠善亦以书法闻名天下。吴忠善书法继承家风,尤以行楷独步书坛。此外,吴鲁的侄子吴钟麟,孙吴普霖、吴旭霖,曾孙吴紫泰、吴紫来、吴紫钧、吴紫栋等均传承家风,一脉相承,为世人所称道。吴鲁世家书画的保存为吴书的探索与吴鲁学的开拓提供了大量素材,对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具有重大意义。
铁灶山明墓精美祭器
这套精美的墓葬品发现于晋江紫帽镇铁灶山明墓,这座墓是一座夫妻合葬墓,丈夫去世于明朝万历年间,妻子在崇祯年间去世。
这座墓葬地表前部保存完好,平面略成“风”字形。墓葬形制、葬式及出土器物都是典型的明代墓葬风格,结构保存相当完整,对于研究泉州地区明代墓葬葬俗形式以及葬式规格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中的一香炉、双瓶、双灯组成一整套精致祭器,是专门为死者定烧的冥器,具有典型磁灶窑陶瓷的特征。其制作工艺,特别是双灯上的雕塑相当精巧,在我省同时期墓葬中极其罕见,为明清磁灶窑陶瓷的断代及当地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发表评论
请登录